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你就晓得世尊一代教学,什么是中心?般若是中心,它用的时间最长,几乎占一半。它的纲领就是二百六十个字,开头是以观音菩萨为代表,为什么?大悲为首,很明显的,大悲为首。「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深般若住於真如,真如是自性。自性,具体说出来,还不就是信行愿吗?十住菩萨主修的是解,信解行愿,十信菩萨修信心,对这个要相信;十住菩萨求解,通达明了;十行菩萨真干。要知道他是自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就是十行菩萨他所修的,就是四弘誓愿里面当中的两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他修这个。到十回向,「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修这个。十地菩萨就回过头来,把第一愿兑现,第一愿是真愿,利益众生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大悲为首,与他的本愿相应,所以说住於行、住於愿。如果没有深解,没有坚定的信心,哪来的行愿?佛菩萨没有教我们住在什么地方,住在行愿上,这就对了。你晓得佛菩萨的心是什么?我们清楚了,他的心就是四弘誓愿,他的心念念不舍众生。我们也可以说,菩萨勇猛精进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为什么?不为自己,是为度众生。自己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怎么能帮众生?帮助众生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乐是果报,是果,迷悟是因,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你才造业,你才有苦报,悟了就会忏除业障,罪就消了,福就来了,必须要业障消,福慧来。这是佛法在人间对於社会大众无比的贡献,它不是迷信,它不是骗人,它是为众生服务的,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下面我们再看,「若从通说,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通是一般讲,一般讲的住就是住三菩提心,三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心里头真有,念兹在兹,念念不忘,而把这三样真的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全相应,这就是你真的住在菩提心家。为什么?佛就是这个心,菩萨也是这个心,你的心跟菩萨跟佛是一样的,你跟佛菩萨是一家人。真诚,决定没有虚伪,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事物,真诚心,一味真诚。为什么?他知道没有自己,自己跟一切众生是一体,这他明白了、了解了。我在哪里?一切众生是我,山河大地是我,遍法界虚空界是我,他对於这桩事情肯定了。这个要信,这个要解,信解之后,要怎么样把这个信解跟自己现前起心动念合而为一,这就叫行,这叫修行。修是修正,我们过去起心动念远离了自性,迷了,迷失了自性,现在明白了,怎样从迷回过头来,我们再跟自性融合成一体。跟自性融合成一体,就跟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融合成一体,那我们的真心确实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从自性自然又流露出来。
  下面对於这个「住」,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他说「住处」这是中文的翻译,梵本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华严经》梵本的原文,原文叫「俱罗」。这是印度话的音译,俱罗,我们现在翻作住处。如果照原本的意思,它是家的意思,家也是住处,住家就是住处,所以中国人翻经的时候把它翻作住处,这是家。「家即家族,是以旧译」,旧译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现在用的是《八十华严》,唐朝时候翻译的,唐朝那时候称以前六十卷的《华严》称为旧译。六十卷《华严经》翻的,它翻为「种性」,《八十华严》翻为住处,《六十华严》翻为种性。种性,「即四种性中习种性也」,习种性是我们佛学的一个名词,我们在这里也要把它解释一下,大家能够理解。种性,种是种子,种子有能生的意思,像花草树木的种子,它将来会生长成果实,种有这个意思。性是性分,性分是什么意思?有不改的意思。瓜的种子种下去,决定生出来是瓜,西瓜的种子种下去,它不会生出南瓜来,它一定是西瓜;稻的种子种下去,一定生成稻米,不会生成麦子,这就叫性,各自有各自的性分。这个性不是本性,这是什么?这是习性,这是习种性。
  佛经里面有很多种讲法,有二种性、有五种性、有六种性。二种讲法,《地持经》里头有说,这二种第一种叫「性种性」。性是本性,「谓自无始以来,法尔」,法尔就是自然,自然「六处殊胜,而未种解脱分之善也」。譬如我们人,人有六根,眼根的根性是见,耳根的根性是听,鼻根的根性是嗅,六根的根性叫六处,六处殊胜。这是自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自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未种解脱分之善也」,这个意思是说,这是本性,自然是这样的,与善恶没有关系。确实我们六根的根性与善恶没有关系,与善恶有关系的是什么?第六意识有关系,第六意识分别;与第七识的关系最大,末那识是执著。末那识是我们这个六根(六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意),讲到意根。真正执著善恶,严重的分别善恶,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不是性种性,而是第二个,习种性。六根的根性是自性,《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它原本有这个功能,眼能见、耳能听,这是六根的根性,所以在佛法讲它是了别,它不是分别,它没有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没有,不但没有执著,它也没有分别,它传递给第六识,第六识分别,传给第七识,第七识执著,所以六、七是习种性。习种性,「习为修习」,学习,「闻法界等流教法,习修众善,而成之种性也」,这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上面那个性是本性,大家是一样的,你看每个人眼不都是见,耳不都是听吗?为什么你看到欢喜,他看到讨厌?那是第七识的事情,六、七识,绝对不是眼耳的事情,眼耳没有。眼耳是本性,六、七、八里头都有习性,我们讲八个识。所以,他听到法界等流的教法,这就多了,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要是接触到,我们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讲习性。所以习性关系太大了,他要跟好人在一起,他就变好,他跟恶人在一起,他自然就变恶。所以你就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们中国在千万年之前,老祖宗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最注重的是什么?就是教育。而且知道,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那天开始。这真不得了,真的不可思议!母亲怀孕的那一天,立刻就能注意到,自己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随便乱动,为什么?影响胎儿。像古籍里面所记载的,周文王的母亲怀他的时候,目(眼睛)不视恶色,与伦理道德相背的这些相不看,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你就想到,他母亲在怀孕这十个月当中她多谨慎,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都如理如法。标准是什么?现在我们学的《弟子规》,我们学的《十善业》,我们学的《太上感应篇》,那是她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会违犯,真正做到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影响胎儿。所以这个小孩还没有出世,在坐胎的时候就受这么好的教育,圣贤教育。出生之后,你要晓得,他就会看、会听了,虽然他还不会说,他很聪明,周边的这些人言行举止,他看到、听到、接触到,他在那里模仿,他在那里学习。我们现在很多人误会,以为小孩不懂事,他什么都不懂,不必顾虑他,错了!他比谁都敏感,他真在学。所以中国扎根教育是三岁之前,根就扎好了,一千天。这一千天的学习,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叫「三岁看八十」,三岁他学成的,他到八十岁不会改变。他要学得善,他一生是善人;他要学得不善,问题严重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母亲不管认识字不认识字,都受过这个教育,世代相传,祖祖相传,她都懂。乡下人明白,她受过这个教育,但她没有念过书,她不认识字,这种人很多,很会教小孩,她懂得伦理道德,她相信因果报应。
  中国古时候的社会教育,在形式上有三种设施,第一个是祠堂,家家都有祠堂,每个姓氏都有个祠堂。祠堂教什么?祠堂教孝悌、教伦理、辈分,九族关系不能够错乱,教伦理。第二个是孔庙,孔庙教什么?传统的道德。第三个是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道家的因果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