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会历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身。
  这种'重生' 经历的教导点出,圣洁不是人在伦理层面能达到的境界,却是在经验层面上得著全然圣洁的感觉;这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圣洁,与马丁路德所说'被动的义' 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被动的义' 这个观念影响极其深远。倘若我们问一位改革宗信徒:'你有甚么得救确据呢?' 他的答案将是:'人并不可能得著一个得救的确据,救恩完全是上帝自由的拣选和预定,跟人的行为(包括宗教行为,如是否曾决志受洗〕无关;人充其量只能凭信徒所结果子的好坏,以鉴别他是否连在好树上、是否具有生命而已' 。藉著行为与生命表现来推断人是否得救,是改革宗其中一种辨认得救与否的方法。
  卫氏所教导的重生经历,则为人提供了另一种更为简明、又更易鉴别救恩确据的方法。只要我们内心经历圣灵的充满,获得某个超自然的内在体验,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经验是辨别信仰真伪的确据。
  或许有人会进一步问:「这种个人的内在经历,若纯粹为主观感受,会不会太任意、太个人化了一点呢?有没有某些众人共有的外在证据?' 五旬节宗对此的答案是:「有的!所有接受圣灵充满的人,都会得到某种超自然的能力;圣灵不但会改变个人的脾性品格,更会赐下外在的特殊能力以为证据,包括讲方言,施行神迹奇事等' 。五旬节宗这属灵传统,乃是受卫氏成圣观所衍生的圣洁运动( Holiness Movement)影响,而发展出来的。
  3.对华人教会的影响。
  卫斯里约翰的重生观念对华人教会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布道家宋尚节,便是循道宗的会友,後来更被按立为该会牧师;虽然他的思想并末完全为单一的宗派传统所约制,但他毕生却致力宣扬循道示的重生观念;而在他的环球奋兴布道的推广下,重生道理广泛为华人教会所认受。早十多年前,不少华人牧者跟陌生的基督徒碰面时,总是率直地问:“弟兄(或姊妹),你已重生吗?〃 对他们来说,重生经历是一桩独立的事件,是个别性且一次过的,而不是头脑上认知基督使我们得新生命。所以,若不能说出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重生经历,即等於尚未重生根据宋尚节等的教导,重生经历大抵是这样得来的:一个人必须志切重生,积极寻求圣灵的特殊恩典,才有可能得到这个经历。他得首先从认罪开始,仔细回忆过去曾犯过的每一桩罪,钜细无遗,逐项逐项的向主祈求赦免,不能轻忽马虎,不能故意遗漏。
  在他正为个人的罪大恶极感到羞愧难当,衰恸到很恶自己的地步之际,他突然感到圣灵的光照,耶稣基督的宝血把他所犯的罪全然洗净了,通体得以皎白如雪,他经历到一种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喜悦与快感。这就是重生一刻的来临。中国教会不少属灵伟人都有以上的经历。
  V.循道主义
  循道主义或循道派(Methodism)这名称,乃由卫斯理约翰的弟弟查理所定,以志他们注重纪律,宣扬按法则而行的生活方式。卫氏对此名称表示同意,并指出「一个循道教友就是一个按圣经所揭示的方法而生活的人。不过在早期,循道派只是指著那些受威特菲德及卫氏影响而重生的人,其中包括了圣公会的福音主义者(Anglican Evangelicals) ;後来当循道派独立出来自成宗派後,这个名称便指卫氏的循道宗的教友(WesleyanMetjpdosts)。
  A.循道派的雏型。
  卫斯理约翰秉承敬虔主义的传统,原初并无建立教会或宗派的打算。他目睹英国圣公会存在著的种种积弊,深信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方能摆脱其深重的属灵危机;但是,他的处方不是另起炉灶,自立门户,而是发动信徒成立小组,建立团契和教导的组织,强调善行与属灵生命,帮助他们更多参与事奉,从下而上地的改造教会。
  作为成功的奋兴布道家,卫氏周游各地,主持许多公开? ?道及培灵聚会,吸引社会人士参加。但与威特菲德不同的是,卫氏在圣公会牧师家庭长大,自小习惯各种崇拜礼仪,凡事规规矩矩,对於随机凑合的野外布道心存抗拒,他仍然期望过有组织的宗教生活,在正式的教堂讲坛上宣讲。不过,他那种充满感情、富生气的讲道方式,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罪行的恒常指摘,却不获得当时惯於讲体面及陈腔滥调的教会所容,并被视为激进主义与宗教狂热者。故他愈来愈难获得圣公会教会的讲道邀请;骑马到各处,在村庄草原上、市区广场里、甚至在旅馆门外宣讲,遂成为他毕生主要的事奉形式,据统计他一生讲道次数达四万二千次之多。
  卫氏是一位卓越的组织者,为了达到组织化的目的,他道德把一直参与的会社[先是在阿尔德门街聚会,後迁往费达巷(FettrrLane)〕改组,成立不同的细胞小组,称为「小团」(bands),每小国有六至八人。这是直接仿照莫拉维弟兄会的「守望屋。所设立的基层单位。及後,他分别在伦敦和布里斯托(Bristol)邀请那些被他的奋兴布道感化的人加入会社,共组织了数十个会社,目的要一同祷告,接受劝勉,彼此以爱心照顾,以致他们在得救工夫上可以互相帮助。他将这些为数众多的自愿参加者编入不同的小团,小团乃单性群体(即性别相同,年龄、职业相仿),而早期所有小团领袖皆由他亲自指派。
  小团每周举行聚会,它的功能不是联谊或康乐,而是像共产党般,让信徒在其中过有组织的群体生活。小团每个成员立志共同遵守约章,严格遵守圣经要求;约章主要分为三点:不做有害处的事(避免酗酒、诉讼、礼拜日工作、犯罪),行善(社会服务、在商业上支持循道派信徒),遵守上帝的律例(包括公共崇拜、圣礼、个人灵修、禁食)。成员间彼此守望监察,互相交代认罪。他们如何实践这种监察呢?清教徒以属灵日志取代天主教的告解,将每天犯上的罪逐项写下,在当天晚上为每一项认罪悔改;循道主义者则以小团聚会取代告解,在每星期的小团聚会中公开交代自己所曾犯的过错,然後互相认罪、批评、劝勉、督责、改正。
  1742年,卫氏於布里斯托的会社中改行'班会'(classes)制度,每班会十二人。班会除发挥与上述的小团相同的功能外,班会领袖更扮演著牧者的角色,他们每周与班员见面,查问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以便执行纪律。这些班会聚会发挥了门徒训练、传福音、纪律及筹款(救济穷人)的作用。
  他们每月举行一次爱筵,由於不在教会体制以内,所以他们不称为圣餐,而是共同分享食物而已。
  B。循道会的成立。
  卫斯理约翰无意成立新的宗派或教会,他鼓励所有信徒在参与会社与班会活动之馀,仍旧到教堂守礼拜、领圣餐;会社安排的一切活动时间,均以不影响教会例行的聚会为原则。但是,由於他致力向低下阶层传福音,那些刚得救的会友,大多难以适应当时圣公会贵族化的礼仪形式,因此他得另为这些人安排聚会与崇拜地方。
  1739年 5月,卫氏在布里斯托的马市( Horsefair)购入一块地,建造了循道会第一座礼拜堂;不久他收购伦敦一间荒废了的铸造厂(foundry),将之改建为教堂,这便成为循道会在伦敦的中心。
  循道派的活动范围愈来愈广,组织日见严密。 1744年,卫氏与四位圣公会圣职人员在伦敦开会,商讨复兴运动的有关事宜。这个完全由圣职人员组成的会议,逐渐发展为每年定期召开的年议会。
  1784年,卫氏发表了一篇《契约宣言》(Deed ofDeclaration),任命一百位传道人加入法定年议会,组成了循道派最高权力的管理组织。(日後,年议会加入经推举出来的平信徒代表。)基於圣公会对循道派活动的孤立与排斥,加上愈来愈多信徒只参与循道派的聚会,循道派实际已自成宗派;不过,卫氏坚拒接受与圣公会分裂的事实,他固执地相信自己仍是圣公会的一员,强调循道主义的目的不在分裂,而在复兴圣公会。
  但是,美国的独立运动却加速了循道派与圣公会的分裂。美国建国後,由於几乎所有圣公会的圣职人员皆逃离、或被调离这个背叛英国的新大陆,教会严重缺乏牧职人员施行圣礼。卫氏曾恳求圣公会的主教派遣圣职人员帮助美国的教会,但被拒;他相信根据新约及初期教会的做法,所有牧师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