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厉害,于是,就把那里的蚵壳装了压舱,回来后就堆放在了码头上。再后来,这里长期受到倭人的侵扰,数度劫难。住在这里的居民无钱建房,就用了身边的建材。这就有了这'蚵壳厝'。"梅兰妮也明白了琅琦的蚵壳屋定是从这里运去的蚵壳。所谓蚵就是海蛎。这种造房用的大海蛎原本不是当地的品种。后世的专家考证,它们的原生地是非洲的东海岸。这倒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明佐。
    "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中国和海外的贸易就是逆差。"梅兰妮有了新发现。
    郝贵华在想"逆差",没有接话。
    秦炼道,"现在的逆差还要大。"
    梅兰妮问了她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海关?""有,自康熙二十四年,就建立了四个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江苏)、闽海关(福建)、浙海关(浙江)。它们都是由满人管理。""海关如何收关税?"
    "这,要看和那些官员的关系如何。"秦炼解释道,"海关的管理十分的散漫,受贿纵私成风。海关的最高长官叫'监督',一般由皇帝派遣。但是底下的各种要职都是他的亲信,家人,手下所担任。清廷收的关税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两项:船钞和货税,而货税的税率极低。但是,各海关的官员们巧立名目私设的各种税费多得惊人。例如,黄埔口就向过往船舶货物私收进港费,离港费,停泊费,粮道捐,分头,火耗,验舱,贴写,领牌等近70项,所得统统被上下官吏私分。而泉州这边没有广东那么厉害,但是,他收到的所有关税都是这里消化。有时都不收关税,只收红包。""船钞和货税怎么算?"
    "船钞根据船的等级,一等船是一千四百两银,二等船是一千一百两银,三等船是六百两银。税根据不同的货物收,平均关税是百分之四。其中,最高的是生漆7。7%。最低的是茶叶0。4%。""货物如何交税?"梅兰妮好学地。
    清廷是以引的形式,比如,做茶的生意,就必须到当地政府那里去买茶引,一引能贩一百斤茶,从乾隆元年起,每茶引是四钱银。产茶叶的人家就要去当地的官府领了茶引方能把茶买出去。否则就是走私。"梅兰妮想到自家的茶,"我们东山的茶可没有茶引。""我们只买几斤,再说我们家还有免税额。""那我们贩到日本去的茶,有没有茶引?"秦炼和郝贵华相互看了一眼,"有的,我们的茶引从其他商人手里转过来,每引加了一钱。"梅兰妮想,那多不合算,等于多交了税。
    秦炼说,"豪强和官府勾结,垄断了各色税引,如果要正常做生意,就要受一层层的剥削。这就是为什么晋商,徽商都拼命抱皇帝的大腿。要努力勾结官僚们。""茶农要茶引才能卖茶,十分可笑,种茶的地已经交税了。卖茶时还要交税。"梅兰妮说。
    "你这是站在了茶农的立场上说话,如果站在统治阶级那方,他们会说,茶叶的利润那么高,收税都是便宜你的啦。没有分掉你一半就不错了。"‘除了茶叶要税,还有哪些物质要税?‘郝贵华说,"朝廷收盐税,酒税,茶税。矿税。再有其他的税,比如织绸缎等,苏州的一架织机一年上交五十两银。一家店铺,每年根据店铺大小上交银两。"梅兰妮吃惊了,她心算了一下,织一匹白绢,夜以继日的干,要三天才能成一匹,扣去上机的时间,一年三百天算,最多一人只能织出一百匹,每匹卖价一两银,五十两的税收是收入的一半。
    秦炼说,"如果要逃税,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有人说,税收的权力是生死的权力。"梅兰妮愤愤的想,这个政府收上去的税没有为百姓做一点点好事。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更没有普及教育,连路和桥也要自家修。他们凭什么?
    "还不是凭借手中的武装。"秦炼好象读出了她的思想。
    梅兰妮现在无条件的支持重建南少林寺。
    接下来郝贵华谈起另他苦恼的事来,"我这里买了一千张茶引,到年底作废。可是,我没处买茶。武夷山那边的茶被晋商包了。安徽,江西两省的茶被徽商包了。岭南的茶自然由岭南商人包。我们的茶还不能採。年底,讲好了西洋商人要来,而明年四月,又要赴长崎贩铜。到现在,我的茶还不知道在哪里。急得我上火。"梅兰妮问,"福建省除了武夷山产茶区外,还有哪里?""泉州北面的安溪也产茶,福宁也有出茶,只是,安溪,福宁现在要采的是秋茶,品质差很多。"梅兰妮说,"我记得福建省有一种红茶,很有名。"郝贵华也做思索状,"有名的红茶…没有听说过。"秦炼说,"是有一种福建红茶,叫'坦洋工夫'。"这讲的是后世的事。
    郝贵华想破了头也跟不上,"我们行里有个大伙计是福安坦洋村人,要么把他叫来问问?"那个大伙计姓胡。二掌柜陪他一起过来。问他红茶的情况,自然是拼命的摇头。
    秦炼和梅兰妮对视了一下,知道把时间弄错了。
    秦炼说,"你们村里种茶对吗?"
    ‘是,‘胡大伙计认真的回答,‘村里的茶叫菜茶。不是很好。‘"会做红茶吗?"秦炼问。
    胡大伙计又摇头。
    秦炼想了想就说,"曾经在崇安桐木关有一江家制茶人,名末时,正当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那里,当晚就住在了茶叶场,睡在茶叶上,等那些兵离开时,茶叶的叶子已经变的发红,并带了黏性。江家很着急,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把变软的茶青搓揉成条,并用马尾松的枯枝块熏干带黏的茶青,熏过的茶叶,变成了乌黑发亮,并带有一股松香味。这种茶被称为红茶,欧洲人最喜欢。而江家也保留了制红茶的秘密。"郝贵华很吃惊,"照三少的意思,红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心里的话是,你如何知道江家的秘密?
    梅兰妮前世上过茶道课,对此也有了解,"是的,红茶就是全发酵的茶。闽茶中的乌龙茶是半发酵茶。"胡伙计寻思着。
    秦炼说,"把坦洋菜茶做成红茶。我们收购。"郝贵华说,"这个方法行不行?"
    秦炼道,"如今也只能试试看了。"
    秋茶和春茶相比,泡的次数少,但是,西洋人喝茶从来只是泡一次,春茶和秋茶对他们来讲有什么区别?
    "去东洋的茶怎么办?"问题还有一半没解决。
    梅兰妮说,"秋茶做成乌龙茶去日本。东洋人最爱喝乌龙茶。"乌龙茶是闽地的特产,而安溪是乌龙茶的发源地。
    秋茶的茶汤比春茶色淡,东洋人喝茶喜欢淡色,正好配他们的胃口。
    郝贵华是安溪人,他知道,寒露后的秋茶,味香,和顺。茶农们的春茶全卖了换钱,秋茶留下自己吃。对于秋茶的制做,他们也有了经验。
    商谈出了茶引的用处,郝贵华也轻松了,讲起了家乡的老人,有点茶的习惯,总要留下几棵茶树,用来做点茶。
    梅兰妮从来没有听过点茶,好奇问究竟。
    郝贵华说,"那是古老的吃茶方法,把茶用茶磨碾成粉,吃茶时要先在茶粉中加少量热水,用茶筅搅出沫饽来,再倒开水冲了。点茶好不好,就要看沫饽多不多。""咦?这不是抹茶吗?"梅兰妮说。
    "什么抹茶?这就是宋时的点茶。此茶制做与其他茶不同,要在春天时,将那茶树用黑布蒙住,二十六天后才采,采下后用蒸锅蒸后,晾干,再用茶磨将它碾细,极费功夫。而且点茶后还要点汤。这汤里面根据个人爱好放不同的药材干果,但是必定要加一味甘草。先茶后汤,所以说点汤送客。""不是说端茶送客吗?"梅兰妮想到满人的习俗。
    "夫人说笑了,哪里来的这样的规矩。"梅兰妮心里暗骂,小日本和满人学人家文化也不认真点,学了个半吊子,还误导了世人。
    190 青瓷
    泉州有许多事和人,给了梅兰妮很深的印象。
    她住的蟳埔,周边有很多妇女的打扮很独特,她们头发盘在脑后,用一根粗长的骨簪横插簪牢头发,围发插戴一圈鲜花。又以茉莉和素馨围边。喜欢穿宽大的红衣,不穿裙,而穿宽脚裤,赤脚,据说,她们是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当地人管她们叫鹧鸪姨。梅兰妮最欣赏她们的是,她们没有一个缠脚。在蓝天大海之间,她们的红色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
    到了泉州,总要去开元寺进香。进了泉州城,城里的建筑物让她很开眼,那些象皇宫般的大院是其他城市没有见到过的。
    泉州人喜欢用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