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续于潜在机遇中赢得优势,或是在复杂、微妙中丧失先机,这阶段将会是企业领导者之间进行心智较量的考验期。我觉得,你目前的忧虑及思考都是很有必要的,我很看重你的这种意识和敏觉。” 
我略微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周鹏远的神情。看他脸上那份专注与我的意料有某种切合,于是便继续说:“有不少出版人,当前还注意不到这种风雨欲来的真正意味,一般的民营老总在顺利完成了创业之后,也还停留在志得意满的沉醉中。所以,将来的近忧取决于今天的远虑……” 
我没有点明国有出版社比民营更艰难的命运困境,平心而言,在这一刻我甚至对周鹏远有几分羡慕。毕竟他只要意识到便有可能将其变为现实,而我却是心有余力不足。 
接着我们沿着这样一种思路,继续交换了不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周鹏远自始至终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在面对与我的沟通,这样,话题就很自然地触及了优势互补与合作这个本次对我来说“会见”最关键的目的上来。 
我有些庆幸,谈话不能说没有难度,因为正如之前所料,他的优势使他目前正同时面对几家出版社寻求合作的谈判中。而令我吃惊的是,他这些年不仅在图书方面有大的长进,更具诱惑力的是他这些年潜心构建了自己庞大的发行网络,这正是我当前最为需要的! 
…… 
结果比预想更接近期望值,握手道别时,我终于深深地吐了口气。   
惑 44(1)   
2003…4…8 事在人为 
其实,说服周鹏远,从众家出版社中脱颖而出谈成合作的意向,完全赖于对出版的理解和此前充分的准备。 
在与多家出版社的接触中,周鹏远明确感觉到了来自出版社一方想要合作的殷切愿望,而在出版权尚未放开的当今,毫无疑问,他也确是需要这样的支持。不仅如此,他甚至必须与出版社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长久的合作关系以及良性的互动。他谈到:“现在情况真是好多了,不像当年,找出版社总处在下风口,很被动。现在是出版社主动地降低管理费,以维持合作的可能。” 
我说:“关系的改善这是靠实力赢得的。不过,当产品达到了规模的程度,企业的品质就越来越要依靠产品的品质,也就是不断提升的品牌效应来实现了。” 
“我们目前图书的品质应该说是得到了社会认可的。” 
“那当然。你们一套书的发行码洋,几乎都超出出版社本版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特别是你历来坚持一种做书的理念,注重教辅品牌的建设和维护,所以没人能否认你麾下产品的质量。” 
我研究过他的教辅读物,他有两三个系列的书都是很有品质的,可以说,在这方面他也叫术业有专攻了。不过,我也知道他的弱势在哪儿,只是此刻我要与其探讨的,重点不在这里,所以,我便沿着自己的思路引申着自己的用意:“不过,到迈台阶的时期了,我认为,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影响你产品含金量的重要因素。” 
周鹏远认同地点了点头。他心里无疑比谁都清楚,他当前的合作伙伴,虽说比当初要稳定多了,但大多的合作者是一些小的、边缘化的杂牌军,更与教育不沾边。就公众心理来说,哪类出版社出版与其对应的哪类图书,才算得上地道,就像一种身份标识一样,有着“血统”的权威号召力。也正因为如此,周鹏远才在近期的寻求合作者中进行着主动的接触和过滤。他的直觉告诉他,在产品的规划上,他未来一定要在体制内借助更专业的力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这不仅仅是个书号来源的问题。虽说他还想不太清楚究竟怎样的合作才是最恰当的,但是,多轮接触下来,他却总感觉到有哪儿不对劲。总之,是无法令他兴奋起来,似乎彼此的需要还是停留在一种旧有形式的拼合上。 
我深知他的需求,也留意到了他这种情绪上的困顿,在交谈中便更大胆地指出了“双赢”这一概念的深层次意味,说到了共创性合作的想法。 
我说:“这是瞄准未来图谋的出发点。太表面化的一般书号性合作,利益也会是表面化的。从出版的角度讲,非专业性出版社它能够给你提供的需要,也仅限于书号这个层面;而专业性出版社与之相比显然要强多了,但是,若对于合作的意愿仅仅停留在互相利用这一简单商业化利益需求上,这个起点便也低了。人做事是要讲求目的性的,你当前不是要解决‘找饭辙’的问题,而是关心发展,也就是潜力和空间在哪儿对吗?那么,不说多种形式的合作,或者未来可能实现的股份制模式的探索,仅就专业出版本身的角度,一些好的合作伙伴,可能在产品的规划以及产品结构合理性的设计方面,就可以为你提供有益的支持。而且从出版正规化建制以及它的运作规律来讲,好的传统也是经过多少年磨砺并固定了下来的,这些在你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也将是十分重要的。” 
我不加保留地说着我的看法,周鹏远凝神静听,并不插话。我继续讲:“现在,你置身行业之中,虽然目前国家政策还不允许民营书业以业内人士自居,其身份有着种种尴尬,但是这不可能会是一种永久性的状况。那么在形势快速发展的今天,你的业务体系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的养成,都不能永远停留在游击队的水平。这些缺陷,从眼前讲虽然还算不上致命伤,但在未来就会制约你的发展。所以,合作的着眼点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我认为应该建立在能够共赢同时共进的基础上。我不知道这个想法,周总,你是否能够认同呢?”   
惑 44(2)   
周鹏远被我的见解说得颇受启发,他毫不掩饰地说:“林总,你这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其实一直在琢磨这些事,不过就是觉得思路还不能成型。这期间,我还同业内的一些人讨教过,不过,我是第一次听人能这么透彻地分析这个问题。” 
周鹏远谈话的兴致这时已被调动起来,他继而友好地说:“林总,有一个问题我想请教。” 
我说:“别客气。” 
他便继续道:“对我的集团而言,目前架构基本上是搭建完成了,但从运行的角度说,一些辅助性的机构或公司,像教育研究院、培训部以及信息技术公司等,都还在培植期,集团的运作可以说依然要靠主业,哦,也就是图书这块来支撑。所以,我对这块的发展也就犹为关注。不过,让我比较焦虑的地方是,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却感到底气不足。你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两点。”我说:“一是人,二是思路。” 
我对他讲了书业不同于一般经济领域的某个行业,比如不像快速消费品领域运作方式的特殊性。我说,尽管我们一直讲编辑是杂家,但它是指这一行业的从业者在知识领域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博闻与识见。所以,不能说其他市场领域的通用人才就可以取而代之。这正对了那句老话———隔行如隔山。所以,当发展越接近于行业规律所要求的高度,对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度也就必然越高。在这方面,一是引进,二是对现有人员加强培养。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种符合专业要求的意识。这显然要费点工夫,可磨刀不误砍柴功,还是要做。 
至于思路,我说,自己历来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教育是一个外延最大的领域,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需要给自己找到更大更广的可发展空间。我分析了他的图书结构,说他在教辅方面已做得相当到家,从品种到规模,甚至做到了比专业出版社还具气势。而且,效益完全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资产的良性度也高。但是,仅靠教辅一条腿金鸡独立,是不是也有点自己锁定自己,显得单一化了呢?我强调这仅仅是针对他而言,假如是面对一些小的文化公司,我就不会给它这样的建议,因为这取决于实力以及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他而言,开辟一两个新的可具有成长空间的相关选题领域,这会是有益的,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计,也是必要的。我点明,我们国家学生对教辅的巨大市场需求,其实仰赖于当前教育体制的特殊现状。抓住这一体制赋予的巨大操作空间,自然不错,但也该给自己加一道保险。说句很私人的话,假如是我,我会调整我的选题结构。 
“你说的很有道理。”周鹏远有点兴奋,感慨着:“在今天这样的背景下,谁的想法更成熟,动作更快,命运之神可能就会对谁更加眷顾。”但转而,他又显出了点忧心忡忡,说:“不过,你也知道,民营走到这一步,不管是想法还是操作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