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常常是从别人的眼里来判断自己的。但其实评价这个东西,有时候很靠不住的。

    比如:

    滴滴涕(DDT)是第一个大量使用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早在1874年,人们已发现,用氯苯和三氯乙醛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杀虫效力。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发现这种物质可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庄稼地里的害虫,命名它叫滴滴涕。保罗?米勒因为这个发现,得到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为之申请了专利。滴滴涕是1943年正式投入生产,在上个世纪40年代广为人们使用。说起来,这个滴滴涕实在是厉害,对昆虫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庄稼、果蔬的害虫都有极好的效果,用途非常广泛。在之后的30年里,滴滴涕一直是最重要的杀虫剂。正当人们为滴滴涕的神效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滴滴涕强大的副作用暴露了出来。它不易被生物分解,会在土壤和水源中残留下来,造成持久的环境污染,于是,人们纷纷反戈一击,封杀滴滴涕。自1971年之后,许多国家对之实行禁用。

第一部分 第53节:从自卑走向幸福(28)

    同样一个滴滴涕,当年喜获诺贝尔奖光彩夺目,如今几乎成了人民公敌销声匿迹。由此可见,人们的评价有时候完全靠不住。

    再比如咱们都熟知的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也是评价这个事情,受时间、地点、情势的影响很大。如果你总是按照外界的评论来修正自我的认知,很遗憾,你的头脑就成了被复印的A4纸。

    再者众口难调。好比吃饭,有的人不喜欢川菜,嫌太辣,这并不能说明川菜不好。有的人嫌粤菜太清淡,这也不能说明粤菜不好,只能说明人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如果你跟风,特别是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要害问题上人云亦云,那就是对自己的高度不负责任。世界上的事情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你永远会听到截然不同的多种声音。

    你想取悦所有的人,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你无法让所有的人对你都有好评,这就注定了你是一个失败者。再者,就算你让大多数的人都说你的好话,你对自己的看法仍然是沙上建塔。因为你为了维持这种局面,就会谨小慎微地讨好所有的人,丧失了个性和主动性,成了舆论小心翼翼的婢女。

    自卑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么要消除自卑的观念,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功课。正是因为是长久的努力才会有效果,我们就更要从现在做起。

    自卑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与之相伴的朋友。如果你学会了和自卑友好相处,不要让它左右了你的心境,又能不断地利用自卑对你的激励和升华作用,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超越了自卑而生机勃勃的人。那时候,你对自己将有一个良好而恰当的评价,既不狂妄,也不气馁,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对自己多鼓励,少批评;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能够清醒地接受自己的限制,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日新月异地进步;能恰当地照顾自己,喜欢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身体;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第二部分 第54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1)

    封印悲伤,再建自我

    不要把悲伤的骨骸永远存放在记忆的衣橱里,一打开柜门就散落一地,发出荧荧闪光。要把它打包,放在记忆的深处。心里的安静,也要渐次完成。不必急的。哀伤不必强求消失,只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悲伤是“丧失”后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

    说起悲伤来,大家都不陌生。我相信,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悲伤。在悲伤的时候,我们是无法享受幸福的。那么,悲伤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反应呢?我们如何应对悲伤?有的人,长久地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却可以比较快的复原,重新感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这其中有些怎样的规律?我们能否在平日就积聚起力量,以防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不会被悲伤窒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悲伤在《心理学大词典》上的定义是:

    人的原始情绪之一。因自己喜欢热爱的对象遗失,或期望的东西幻灭而引起的一种伤心、难过的情绪体验。常伴有失眠、哭泣、难过、抑郁、食欲减退等身心反应。

    汉语有个形容词“伤心”,悲伤的时候,最先伤害的就是“心”。

    一个伤心的人,是无法充分地享受幸福的。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是才女李清照的悲伤。太阳升得老高了,她方才起床。好不容易起来了,又没心情梳头发。要知道,早上打不起精神起不来床,正是抑郁症的一个突出表现。当然我不是根据这一点就说李清照得了抑郁症,只是通过这个细节,传达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难以排遣的凄惨心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无穷落寞,只得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还没来得及说话,眼泪早已扑簌而下,“欲语泪先流”,让人感到心境和眼睛之间有一个快捷通道,悲情喷涌而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由的伤国之痛。这首《虞美人》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据说词中流露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成了促使宋太宗下毒手处死李煜的重要原因。悲伤弥漫长天,这首词约等于李煜的绝命词了。

    人在悲伤的时候,是有很多问号的。李煜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却终于没有找到答案。美好的春花秋月,李煜却希望它们早日“了”却;“东风”“明月”也都成了忧愁哀伤的酵母,发酵了“不堪回首”的一大团过往的华丽面粉,膨胀起来,囚居异邦的无限苦闷化作滔滔江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妻子过世已经十年,但哽咽的丧妻之痛依然像刚刚出炉的烧饼一样滚烫灼人。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许于梦中。生离死别,孤单相吊。

    如果说,上面所引的都是古人的哀思,那让我们看看巴金老人的《回忆萧珊》。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第二部分 第55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2)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李清照是丧失了丈夫,也丧失了家园。

    李煜是丧失了往日锦衣玉食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涯,丧失了国土和臣民。

    苏轼是丧失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巴老也是失却了最好的朋友和伴侣。

    这些诗是何时写的呢?苏轼的词中说的是丧失爱妻10年,巴老的文中说的是萧珊死去12年……几千个日日夜夜,那持续不断的哀伤仍然像刚采下的蔬菜,新鲜得滴下水来。

    损失或是失却亲人,是生命中不可避免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提起悲伤,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死亡。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和伤痛。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大约是多少呢?据我查到的资料,2006年,我国人口是13。1亿,死亡率是0。681%,两者相乘得出的数字是892万。

    2007年,中国人口总数是13。2亿,死亡率是0。693%,两者相乘得出死亡人数是914万。(以上数字见《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