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需要的,不是出去旅行,而是如何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与自己的感觉对话。


对于那些处在“感觉剥夺”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重建自己的敏锐感觉。即使会因此而受伤,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任由外界来操纵、封闭自己的心灵。


而要想重建感觉,可以遵循以下四个途径:


第一,拒绝“钝感”。钝感和敏感相对,指的是对外界环境抱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其内涵颇有几分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难得糊涂”。只不过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种内心的主动选择,而此处所说的钝感则是迫于外界环境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的东西。


要重建感觉,第一点就是要摒弃“钝感”。不可否认,“钝感”带给人很多好处,比如:浑浑噩噩地活着,就可以减少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不那么敏感,就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开脱的理由;学会藏起自己的感觉(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丧失感觉),就可以避免受伤……


但这些都是无可奈何下的选择。所以要摒弃“钝感”,就是要从这种境地里跳出来。敏感固然会在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难受,但不妨记住一句话:“它是天赋,也是诅咒。”你所要做的就是自由支配这种“天赋+诅咒”,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敏感起来。


是的,拒绝“钝感”,不代表在生活中所有时刻都必须敏感。你仍然可以选择在一定的时候装傻,或者故作无知,只是这种选择必须要由你自己发出,而非其他任何环境因素所胁迫,同时你要知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敏感起来。


第二,从五感出发,恢复并重建自己的感觉。人的感觉通常都有一些惰性,对那些时常发生的事情会渐渐变得麻木并视而不见。所以在恢复感觉时,人就要学会对身旁经常出现的事情重新恢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通过与自我进行对话而得出。比如在上班的路上,看着每天都要经过的街道,看着街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熙熙攘攘的人群,你就可以尝试让自己描述此刻街道上的景色,或者细致地描述某个你比较感兴趣的人。运用你能想象到(而非你惯常会用的)的所有感官,从视觉和听觉,再到嗅觉和触觉,如果有机会你甚至可以尝试一下味觉……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近视多年的人忽然配上了合适度数的新镜片那样明察秋毫。



第三,相信直觉。在五感之外,人还有直觉,只是它多年来都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与“科学”相对应的东西。关于直觉灵验与否的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提出“相信直觉”,是因为当一个人违背直觉做事时,其实也是对自己感觉的一种压制。比如一个人买了张电影票准备去看电影,但在出门前就觉得心绪不宁。然后走出门去他发现自己忘了带钱,忘了拿票,忘了锁门,走在路上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堵车。好不容易到了电影院,又发现电影出奇无聊。回家路上他又被小偷光顾了,丢了钱包和所有的证件……等他瘫坐在自家沙发里的时候,他是否会想到最开始准备出门时的不安?我并不是说他的一连串不幸必然和最开始直觉不良有关,但当这两者相加时,却会给人带来额外的压力,同时也是对自己感觉的一种不良压制。因此,在合适的时候,学会体察并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直觉。


第四,学会把感觉描述给自己听。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都相当乏味,而这种乏味让他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没意思”。不过“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自己的感觉。我们很少会笑,也已经很不习惯哭。剧烈的情绪波动常常不为我们所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对自我感觉的隐藏。


所以重建敏锐感觉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学会描述自己的感觉。是快乐,还是悲伤?烦闷,抑或是惆怅?要尝试着把自己的感觉划分得更细一些,不要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还好”或者“不错”之类的词语。


写下这四条,我对那个橘皮一般的朋友说:


还记得念书时的景象吗?是不是在脑海里,只剩下为了应付考试而苦读的场景?如果是这样,你已经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想想你能用多少个感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皮肤,远远地传来一阵琅琅的读书声,油墨的香气从指尖飘出,或者,你的直觉告诉你,同桌的男生,正偷偷地用眼睛在瞟你?


如果回忆不起,那也没关系。重温一下黑伯的实验,找块黑布蒙在眼上,做十分钟盲人吧。然后一点点地把黑布掀开,体会从黑暗中重见光明的喜悦。这时你会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东西。记住那种感觉,无论你在工作、学习还是旅行,当你觉得自己正在奋力前进时,别忘了把这种感觉翻出来,检视下你是否遗忘了些什么。只有综合你所有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直觉……才有可能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芦 淼 告 诉 你


当人穿着厚厚的铠甲时,有可能是要挺枪执矛勇往直前,也有可能是想通过铠甲把自己封闭起来。防弹衣对人有好处,但穿得时间长了,那层厚铠甲就很难脱得下来。从此,再往外看去就要隔着一层铁面具了。


人人都是匹诺曹


在大欺骗的时代,说出真相才是革命性的举动。


——英国左翼作家 乔治?奥威尔


有个心理学教授上课讲“什么是谎言”。他清清嗓子,对着下面的学生说:“谎言是种神秘的心理现象。几年前我写了本专著,叫《论谎言》,相信大家都看过。现在我想统计一下,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所有的学生都把手臂高高举起。


教授笑了笑,说:“很好。我们现在对谎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并没写过这本书。”言外之意,全班同学都在撒谎。


当年看这笑话时,笑得前仰后合,觉得教授真是风趣幽默。


时至今日,却觉得教授未免不厚道:谁不撒谎呢?


朋友约我吃饭,我随口说:“身体不适,改天再约。”放下电话愕然发现:我在撒谎,而且心安理得,一点也没有违背父母师长教诲的不安。


从以前觉得教授风趣幽默,到现在的心安理得,其中过程,耐人寻味。


就像青原行思讲的禅宗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谎言,也分三种境界。从最早对谎言闻之色变深恶痛绝,到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再到信口开河同流合污,谎言还是谎言,变的是人们对谎言的看法。


希望孩子杀人放火做强盗的家长少得可怜。大多数人都是听着师长的谆谆教导长起来的,对谎言持绝对的反对态度。就算有人因谎言而获利,孩子们也只会鄙夷不会羡慕。哪怕是骗子世家,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坦承“你爸是靠骗人发家致富”这个事实。


那么是什么让孩子走向麻木呢?


海伦?凯勒小时候曾写过一篇名为《霜王》的短篇小说,最后被法院判定是抄袭《霜仙》这一作品,《霜仙》的作者还举了大量雷同的篇章进行佐证。海伦?凯勒对这一事实供认不讳。但她的解释也很有说服力:那段时间,她的家庭教师给她读过许多文章。等到她下笔写《霜王》时,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头脑里独有的想法,哪些则是听来的别人作品。


电视、报刊和网络如此发达,以至于我们已经淹没在资讯的海洋中。海伦?凯勒犯过的错,正被我们一犯再犯。和古人不同: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凡能想象出来的,必是发生过的。但我们的生活很复杂,在记忆里有很多虽未亲身经历却印象深刻的东西。为更好地表现自己,或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大脑把这些东西作为真实事件提供出来。这些“真实的谎言”几乎完全不能激起我们的不安,从而被内心的道德审查机制滤了过去。


1983年12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国会荣誉勋章协会上发表演说。他说,他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此前他已经讲过很多遍的故事。
 
 
 说谎,是圆滑的处事方式,还是对自己心灵的荼毒?这个问题暂且不去讨论。只是作为一种现实,从“见谎言痛恨”,到“见谎言麻木”,再到“习惯性撒谎”,这其中颇多耐人寻味之处。如果有人说,我行得正站得直,一辈子没说过谎。那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谎言。


说真话的三个秘诀:


◇ 正视自己,停止自欺。要说到骗人,谎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