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客自此金盆洗手,再也不问江湖中事。别人问他原因,他叹气道:我原以为那一招天下无人可破。但从那一剑之后,我再不敢挥剑了。


有一次和众多朋友去登山,其中有个朋友是登山队的。在我们想来,他应该是队里经验最丰富,也最不可能出事情的人。但没想到,走着走着,他忽然在一个陡坡上失足,多亏其他的队友拉了他一把,才没有滚落山崖。


照我的想法,这次失足一定是某些外界因素所导致,比如鞋带松了,土石松动之类的。可没想到我的朋友却说:谢谢你们。刚才我往下看的时候,忽然有点害怕,觉得头晕,所以没站稳。


没人相信他的话,都觉得他可能是在开玩笑。但他一再解释,自己的确是害怕。下山后,我将信将疑地问他:你真害怕?


他说:是的。


我钦佩地说:呀,你真行。换成是我,我可不好意思当着那么多团员说我害怕的。


他笑了,说:怕高,我知道这是弱点,尤其是登山队里出来的还怕高,实在是会让人小看。不过与其让大家判断错误高估我,出了问题以后再发现我推卸责任,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其实我在登山队的时候,偶尔也会因为太高而头晕目眩。大家都知道我这个毛病,我自己也清楚。但团队是个整体,就算他们知道也无所谓,反而可以根据这个来取长补短。
 
 
 
  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坦然。


我们究竟是在掩饰什么呢?掩饰弱点,还是其实在掩饰我们的害怕?


那我们又在害怕什么呢?害怕别人会因此小瞧自己,还是在内心,自己就先小瞧了自己?


我问其他的团员,他们是否会因为怕高而看不起他。


他们都说:不会,谁都有过怕高的经历。大家都是人,人都有弱点,很正常。


人总会有弱点。在面对自己缺陷与不足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也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弱点好好地掩盖起来,最好谁都不会发现。这样的谎言重复得多了,可能连自己都会被骗倒。


于是谎言就像一片阴云,遮盖住了我们的内心。


这样的谎言其实真不少。我们用它把自己武装成了从不知疲倦的超人、目光敏锐的投资商、深思熟虑的哲人……可要是剥去那层层虚假的伪装,其实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如此脆弱而敏感,我们对世间万物有擅长有不擅长,我们内心深处有些荒芜已久的土地急需雨露的滋润……


而硬挺着的结果,就是在其他人面前我们维持的那个精美的假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让自己崩溃。


当一个人选择把弱点暴露出来时,“弱点”就变成了“特点”,不再可怕。


但如果把它隐藏起来,不但自己会担惊受怕,当别人发现这个弱点时,还会发现你内心的恐惧与虚伪。


为什么我们会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怯懦和担心,敞开心灵面对生活,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芦 淼 告 诉 你


人的内心非常脆弱,脆弱到它会以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掩盖缺点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只是掩盖得多了,我们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自己都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但如果人有勇气把弱点暴露出来,“弱点”就变成了“特点”。当然,这需要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假如有天失去光明……


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曾经有朋友问我,怎样才能增长人生见闻?是该多读书,还是该去多做社会实践?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现代社会里似乎是个矛盾。有时候挣了点钱,想出去玩,却总是选不好目的地。是把假期都攒在一起,干脆去远远的地方玩个十天半月?还是积少成多,每年多出去几次,每次少去几个地方?


开始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帮她筹划。这种事情见仁见智,我能提供的也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不过说的多了,我渐渐发现:其实她似乎并不在意我的经验和分析。她更重视的,是在假设这个问题时,自己内心所引起的快感。是该多读书还是该多走路?她会既想到读书的乐趣,又体会走路的愉悦。在设计旅程时,无论是远洋还是近郊,似乎都能让她乐在其中。
 
 
 
  上学的时候,有天教授说:大家同学了这么久,一起做个游戏吧。他让我们用黑布把眼睛蒙上,再让其他人领着自己,上上下下,在教学楼里走上几层。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做十几分钟盲人,让同学做自己的眼睛。最后他又说:如果觉得受不了,可以把布掀开。


每个人在蒙上眼罩之前,都信心满满:上这么多年学了,在教学楼里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然而当黑布真的蒙在自己眼睛上时,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就伴随着布的味道,猛地一下从鼻腔蔓延到全身。


每一步应该能迈75厘米,但战战兢兢之下,总怕踢到东西,实际上连50厘米都没有。身子也像灌了铅一样,双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虽然理智上知道游戏很安全,但是那种恐惧,却完全不是理智所能消除。


当十分钟的游戏结束时,我们又站回了教室。粗略地看一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在中途把黑布揭开过。


这个游戏告诉大家什么?教授问。


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考验大家的相互信任程度,还有人说是检查每个人的记忆力。教授最后摇摇头,说:你们想得太远了。其实,我只是想让你们知道,当一个正常人忽然失去视力时,他是什么感觉。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大的字: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实验,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黑伯首创的。我们课堂上所做的游戏,只是很简单的模仿。真正的感觉剥夺实验,是把被试领到一个小房间里。除了上厕所和吃饭,被试必须一直躺在床上。眼睛?被一副遮光罩盖住了,什么也看不见。手?戴着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什么也摸不出。耳朵?里面塞满了棉花,什么也听不到。总之,就是要剥夺一切可以同外界接触的途径,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


黑伯在12、24和48小时后,分别对被试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考试很简单,只是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和造句。但是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时间越来越长,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被试者也越来越焦躁、紧张和惶恐,甚至开始出现错觉和幻觉。就算实验结束也不能当场恢复正常。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噩梦,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渐渐恢复。


想到这个游戏,我才忽然明白,原来我的朋友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去什么地方玩,而在于“感觉”。


一次价值10万块钱的旅游,和一次价值100块钱的旅游,哪个会更开心?恐怕所有的人都会说:开心与否,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不过如果不能善用自己的“感觉”,不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那这两种旅游的结果则会是一样的:都不开心。


很多人也会有这种感觉:趁着春节、十一长假之际,好不容易找了个旅行团可以出去放松一下。临走之前意兴盎然地准备,可是到了外面,却觉得怎么也放松不下来。花费金钱和时间出去游玩的结果,只是回来后电脑硬盘角落里存放的一堆数码相片——甚至连这堆相片,也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被置之脑后。


无论是读书、打工还是旅游,如果只是为了做而做,其结果都不会太理想。因为当我们认定一个目标前进时,常常会自动把目光聚焦在最后的结果处,从而忽略了达到目的的过程。殊不知,所谓的见闻和乐趣,就隐藏其中。


现代人,尤其是忙碌于赚钱的现代人,很容易自己把自己放置于“感觉剥夺”的状态里,而且还为这种状态而沾沾自喜。这也很好理解:一个整天关注自己情绪的人,常会被朋友和领导认为过于“娇气”,不能吃苦,从而也就得不到重用。如果再敏感一些,说不定会因为无法忍受外界的刺激而或疯或死。


我那个朋友表现得尤为明显:30多岁的她,皮肤粗糙如树皮,任凭她用了无数化妆品也无济于事。曾有一段时间,她以为自己得了皮肤癌。不过我觉得,她这完全是心理作用——要是没有这样树皮式的盔甲做保护,她怎么能够忍受得下平时职场上的钩心斗角和白眼呵斥呢?只有麻木自己、封闭自己,关掉所有通往心灵深处的感觉通道,才可能让她感觉到安全。


她需要的,不是出去旅行,而是如何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与自己的感觉对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