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さ囊弧《问奔淅铮哉值母稍ぃ饕峭ü⒌赖拇竺弊樱霉庑鳌〔皇钡氐揭煤驮扒氚玻蛘咚斯タ垂庑鳎构庑鞑坏貌唤洹》ǖ那榭鱿蛩惚ǎ宦逗奂5鼐哟Σ镁稣叩牡匚弧V钡阶詈螅佟∪瘴乱丫迹胖匦屑岢帧豆檎跄俊飞腺x予她的权利,要 求将奏折“慈览”,并重申京官侍郎以上、地方督抚的任命要向她 “谢恩”,明确地拿走了高级官员的任用权。这个时候,帝后双方 的矛盾已@趋白热化,所以西太后才这样赤裸裸的跳出来。
可以说,在维新变法期间,西太后维持权力的最大依据就是 以母子关系为基础的孝道,她的这个孝道里,明显包含着你的一 切都是我给你的这种賜予心理,由于这种心理作怪,就形成这样 一种怪囤,西太后认为光绪的权力是她陚予的,没有她,光绪什 么都不是,因此,光绪就不应该不听她的话,可是如果事事都听 她的话,那么也就等于没有把权力陚给光绪。出于种种原因,西 太后自己全然没有走出这个怪圉的意思,光绪自然也没有这个勇 气,向西太后指出这个貌似有理,实则荒唐的悖论。维新派在事 情过后,痛定思痛时虽然指出了光绪权力并非出自西太后的道理, 但在当时,他们也同样碍子这个让人难堪的孝道。康有为亡命之 初,康有为在给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然我国之帝厂〖,犹贵国之有 194
公武也〖即日本的天皇和幕府^笔者注〉。帝后之隙已深,亦如 贵国万无公武合体之理。然贵国公武异处,而我则帝后同居;贵 国王室与幕府,犹有君臣之分,我朝皇上与两后,当牵母子之名々 同居则行事甚难,假名则群臣易感,既猜忌甚至,故布置甚难。”〔1〕 实际上,当时的康有为在这孝道的大名目下,也难有作为1到了 最后关头,孤注一掷想借军事冒险兵围頤和园,本是理所当然的 反击之举,但事后却讳莫如深,不敢承认。
I变法的授权到底出自于谁?按法理应该是制度,皇帝有理所 当然的权力。但在当时,西太后却坚定地认为这种权力的合法性 依据出自于她的授权,而光绪并不否认这一点,因为他多次去讨 这种权力,维新派也不敢甘冒“离间”人家母子之“大不韪”来 否认这种授予关系。西太后发动政变以后,也从不否认她曾允许 光绪变法,而只是谴责他胡闹。这样,就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很 不合理的逻辑:既然变法的权力是西太后授予的,那么她就有权 收0。最为可悲的是,在政变发生的时候,民意民情基本上是倾 向于西太后的。由于对变法的隔膜与反感,使他们忘记了光绪作 为皇帝的合法权力,反而认为太后的决定才是合法合理,权力的 合法性依据很扭曲地得到了民意的认证。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作为传统社会的当时的肀国,权力合法 性依据的标准是混乱的,因为权力的传递与传承的规则就是混乱 的,合法性依据既有民意因素,又有制度因素,还有实为因素和 伦理因素(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有权者的父亲或 母亲可以支配有权者行使权力〕。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也有赖于 社会的逬化。
I: 1〕《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第393页‘
195
^四、老百姓3艮中的“康党”
“康党”是顽面派賜予维新派的蔑称,不过康门弟子却对此自 承不讳,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吾侪亦居之不疑也广〔1〕在上个 世纪之交的那些个年月,几乎所有怀有救国救民之志的知识分子, 至少从思想感情上,都有过“康党”的身份。那是个“康党”独 领风骚的年代,后来很风光的孙中山的革命党,在那时非特没人 理睬,而其自身也没完全断了改良的幻竭。
以往说到维新派,学术界总习惯于将之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 级联系在一起,视其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每逢提到戊戌 维新,总要先行陈列一下中国当时那点拿不到台面上的民族资本, 进而将维新变法的失败,归结于这个阶级的稻嫩和不成熟。其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诸人与中国当时寥若晨星的 民族资本家,实在寻不出太多的关联。埋头创业的商人们的多数, 对政治运动毫无兴趣,生怕被牵连致祸。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当 时至多不过是一种半成品,还谈不上自己的要求和呼声。康有为 和他万木草堂的弟子们,从本质上讲还是属于在中国许多'^史时 期都存在过的异端派士大夫,如王充、范缜、李贽、黄宗一、顾 炎武、颜元等等,但特殊的时代賦予了他们特殊的学识和见地,使 他们的思想中有了生剥活吞、消化不良的西学成份。但是,如果 没有甲午战败,没有甲午战后瓜分中国狂潮激成的政治情势,万 木草堂的师生们大概也与他们的先辈王韬、冯桂芬等人的命运相 似,只好著书立说以终老,未必有机会在中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 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
〔门梁启超:《南海先生七十寿言I《饮冰室合集》文集上,第27页
196
家。急于报仇雪耻的中国社会,烘托出一批一出山就宣称能在十 年走完西方之百年、日本三十年才走完的自强之路的“狂人”。
作为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者,维新派的确“狂得其所”,一支支 毛锥摧枯拉朽,涤污荡浊,振聋发联。但是在那个时代,被时务 体妙文所唤醒的只是那些有心救国且思想开化的士人,而老百姓 的大多数却依旧被文化保守主义的迷雾罩住,他们虽然痛恨外国 人的侵略,却只幻想回到过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绵延 几十年中打洋灭教丰积累起来的仇恨,在变法运动的时候达到鼎 沸,农民对西方的敌视,使他们连带着对一切向西方学习的行为 表示不解和反感。在变法运动期间,农民对变法表现出了惊人的 冷溴和并不惊人但也非常明显的敌意。
老百姓与维新派之间是相当隔膜的。长期以来,统治者一向 执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肉食者谋的政治也 许最忌讳的就是让老百姓了解真相。所以,老百姓除了交粮纳赋 之外,一般很少与政权打交道,打官司也是迫不得已的行为,X 论是朝廷的党争,还是政策的变化,只要不在赋税上有所反应,老 百姓总是漠不关心,同样,他们也不太清楚朝廷政争中的正义和 不道德,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了解真相。老百姓对忠臣义士的同情 心,一般只寄托在戏台上人物身上。
一般老百姓实际上并不了解维新派的主张,更无从体察他们 救国救世的良苦用心。也许是由于时间持续得不久,而且也没发 生战事,更关键的是维新政治几乎与他们无涉,所以,在近代历 次重大事件中,维新运动在农民中留下的印象最为淡薄/一位研 究者写道:“查一下渐南地方志,就可感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并没有 受到维新运动的波及。如《嘉乐县志》对咸丰年间的太平军的活 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安乡 县志》记有该县戊戌年三件大事:一、‘南洲门设站、二、‘夏五 月十三大风雨,屋多倾颓、三、‘匪贼寇焚衙署,毁民居,县绅
197
集民宾御杀之,,均无一件与维新运动有关。”〔1〕维新运动搞得最 红火的湖南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杯么实际利益〈这也是难免的〉,所涉及的各 方各而,大都一时与老百姓不相干,所以没有什么人会把维新变 法当成“大事”。
在某些情况下,老百姓还对变法有些不满。北京的维新政策 有些确实损害了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如为整顿街道,下令禁止在 前门大街设摊贸易,将所有摊贩赶至西河沿,甚至禁止店铺悬挂 招幌,违者笞罚,使平日熙熙攘攘的大街为之一空。〔2〕这些被驱 赶的小商小販和被妨害的店铺主人显然不会对变法说好话。改科 举废八股之举,应该说是断了相当多的贫寒士人的人仕之路,改 革对他们的损害显然要比乡绅子弟大得多,因为他们缺乏经济能 力改弦易辙。获得西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费用高,而且新式学 堂多设在城里,更休谈留学。〕。改淫祠与寺庙为学校之举,在相 当一部分农民眼里,几乎是与洋教的洋鬼子干的勾当相差无几。据 时人记载,变法运动中“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 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