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后妃列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银子就把他们处死;何况吏员们多是百姓邻舍出身;祖辈相交;就更没有谁愿意造成如此后果。现在的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心理。更遑论是这样的酷刑呢!
如前所述;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不但使他厌恶官绅文人;也使他不信任异姓功勋。对于这些引起他疑心的人;他也象严治农村严治贪官那样用了最极端的解决手段。
对于明王朝开国元勋们的死;史料和传说都找出了若干理由。但在事实上;猜忌并计划杀戮功臣的事情;恐怕早在登基称帝之前;在带着儿子朱标过那几天农家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在朱元璋的脑子里成形了。
洪武三年;元顺帝北逃;朱元璋真正成了中原之主。就在这一年他大封诸子及开国元勋。受封的皇子皇侄孙共计十人;元勋三十五人。就在这一次封赏中;刚得天下的朱元璋就毫不客气地显露出了他对功勋们的忌惮。
按照朱元璋的意旨;开国元勋的功绩再大;也只能被封为公爵;所得的俸禄是每年三千至五千石;次一等的元勋封侯爵;每年九百至一千五百石。
然而对待儿女们;朱元璋可就不一样了。
他公开对元勋们宣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联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对于皇帝这样的主张;群臣哪敢有意见?只得稽首对曰:〃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既是〃天下万世之公议〃;皇帝也就不客气了。
于是:皇帝的儿子们封亲王;岁俸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皇帝的孙子们岁俸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皇帝的孙女们岁俸一千石;钞一千四百贯……侄孙朱守谦封靖江郡王;亦有岁俸二万石;钞一万贯;余物比亲王减半;马匹草料月支二十匹。公主受封后岁俸一千五百石;钞二千贯。——直到洪武二十八年;由于皇子凤孙实在太多;不得己减少了俸禄;也达到亲王一万石、郡王公主二千石;郡主八百石的程度。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命诸皇子亲王在自己的藩国内豢养甲士;少则三千;多则一万九千;并且要〃常岁训将练兵;临视周回险易;造军器务精坚堪用。〃
既然藩王们都有自己的甲士;当然就要应征出战。于是在战功封赏方面;朱姓诸王所午也格外不同。
洪武年间;秦晋燕楚湘等亲王都曾经数次领兵出征;朱元璋据此给了晋王燕王各一百万锭重赏;楚王所得最次;也达马三千匹牛二千头牦牛一千头羊九千只。
与之相比;攻取元都定理中原的徐达只得了白金五百两;文币十表里;常遇春只得了文币一百表里。
对于这样天差地别的赏格;就连后世记载此事的书生;都不禁要发出叹息:〃难道说攻取元都所得的府藏不够丰富;所以赏得这么少吗?〃
如果光是封赏少还好说;最大的问题是;就连这么些儿俸禄封赏;开国元勋们都不能保自己一生安享。
民间有个〃火烧庆功楼〃的传说;讲的是朱元璋在登基后曾经大宴功臣;却在宴中借故走开;并下令火烧宴席现场;将所有功臣全部烧死。
这个传说实在荒诞不经。不过事实上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们结局并不比烧死好多少。
由于封爵赏禄太少;朱元璋为免众人不满;在封功臣们还给了他们一个旷古〃盛典〃:免死牌。由于这道免死金牌;朱元璋杀戳功臣的程序复杂了很多。许多人并没有死于明正典刑;而是被皇帝用各种方法暗示强迫最终自杀的。
由于皇帝多是如此手段;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各种传说。例如水军统帅俞通海;他本来是在攻张士诚时受伤;于朱元璋登基称大明皇帝前就病死了的(死于1367年四月初十);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成了朱元璋派人在他家所住的街道上修了一座〃百猫坊〃(据说俞宅就在今天的南京彩霞街菜场一带);把附近一条巷起名为〃赶鱼巷〃(今甘雨巷);又派侍卫每天在秦淮河上钓鱼;还将钓上的鱼活活晒死。最终逼得俞通海只能寻了自尽;虽然这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但百猫坊确有;位置也确在俞府附近;有可能遭殃的是俞通海的后人或亲信吧。由此已足见朱元璋杀功臣事迹之一斑。
终朱元璋一生;他都孜孜不倦于诛杀功臣的事业。到他死前;九名公爵中;除自己早死的外;只有汤和一人得尽天年并善终(原因是他中了风;连吃饭说话都拎不清了)。五十四名侯爷更是除得只剩了最没出息的两个。
在打击官吏的时候;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软;有杀错没放过。真正的贪官污吏当然死路难逃;可是清正廉明的官员也照样象割草一样地被他一批批除掉。加上朱元璋并非什么政经全才;很多时候他对很多事情也因此弄不清情况;可是即使如此;他在一头雾水中也照样喊打喊杀不误。算起来;被酷刑杀掉的父母官恐怕比贪官污吏还多。多少出身寒苦农家一心想要利民报国又维系着全家希望的读书人;在十年寒窗苦读后;才刚刚进入仕途;只为真正是一点(又鸟)毛蒜皮甚至是根本没有发生过的小事;就成了冤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当时的济宁知府方克勤。他虽然当上知府;仍然是一件布衣穿十几年;一日两餐素食粗粮;治下百姓则富足安乐。当他要调离时;百姓甚至做歌谣挽留道:〃使君勿去;我民父母。〃可是这样一个好官;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的泼天冤案〃空印案〃中;也被毫无理由地处死。——方克勤;就是后来著名的建文忠臣方孝儒的父亲。——〃空印案〃说来其实很简单。按规矩;各司府州县都要将地方财政状况上报户部;由于财务表是人工核计;各地距京城路途遥远;为防有何差错跑冤枉路;官吏们都会带上一些备用的空白盖印文书;方便随时修改。然而无论别人怎样解释;毫无会计知识的朱元璋偏要认定这是在贪污;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就下令自户部尚书起;到各布政司、府、州、县;所有管官印的地方一把手都统统砍头;副手杖一百充军。上书辨冤的郑士利则被罚做苦工。(朱元璋时代倘有现代大学制度的话;恐怕财经学院再无人敢报名就读了。)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猜忌并报复强烈的脾性并不完全是针对元勋和官吏们的。
当年攻打张士诚的〃东吴〃政权时;朱元璋的〃西吴〃军曾经遇到过苏杭百姓的强烈反抗;以致于苏州一座孤城竟能在围困下坚持九个多月;多死了不少将士。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决意报复民间对张士诚的支持;他先是想到〃屠城〃;也就是杀尽〃西吴〃土地上的百姓。这个杀气腾腾的念头好不容易才被劝阻后;他决定〃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大幅度提高当地的赋税。
于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苏州松江地区的税赋一古脑儿涨到了元朝的三倍、更超过了宋朝的五倍。一亩地的税粮竟超过七斗。苏州一府所要交纳的税赋;竟达到全国税赋总量的10%。除此之外;松江农民的活动范围也被严格控制;总括言之;就是〃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晓〃。由于朱元璋本人家族就是〃逃税流民〃出身;外祖父又曾经是个打着算命先生招牌反朝廷(虽然是元朝廷)的人物;因此为了以防万一;他还规定百姓们必须彼此互通邻里信息;对别人的家庭内务乃至活动场合都必须了解;谁要是想保留隐私瞒哄大众;即可捉拿送官。行医卖卜的人也只允许在本乡活动;若敢远游就要重治。
这些规矩对民众的约束;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皇朝;充满戾虐气息。而要求世人窥伺告发自己邻里亲朋的规矩;更成为流祸久远的重弊。
对于丈夫的这些作为;马皇后深为忧虑。为了劝谏丈夫宽待臣民;她以〃宋多贤后〃的名义;在后宫中讲训宋朝家法。对于皇后的用意;曾有识窍的宫妃试图阻止;说宋朝治国理家过于仁厚;不足以效法。马皇后立即反驳:〃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她又有意反问妃嫔:〃黄老之术是什么?为何汉初窦太后好此?〃妃嫔答道:〃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马皇后据此叹道:〃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
朱元璋虽知妻子谏言的用意;但是他仍然不愿改变自己的处事方法。马皇后不得己;只能趁着他退朝还宫时;抓住少得可怜的机会劝说。亏了马皇后的力量;虽然朱元璋禀性严峻;还是有好些人的性命得到了缓救。
朱元璋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刚愎自用;而且把人命完全不当一回事。无论什么事;不用调查也不用研究;只凭一时情绪;就〃挥洒自如〃地把好人或者轻罪之人统统杀了。如空印案就使人领略到了他的这一〃特色〃。
说到这个;蒙古族官员道同的冤案就不能不提。
道同先世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