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纱帘的背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肃顺死党中两位护送两宫皇太后先行进京的怡亲王和郑亲王,立即被逮下狱。其他人则在两天之后,被指控“谋危社稷”、在处理外国事务上“筹画乖方”、“不能尽心和议”(意指英法联军入侵)。谕旨还指斥:所谓咸丰死前遗命八大臣赞襄政务是公然捏造,这就等于说他们颠覆国家。    
    恭亲王派胜保将军带领一队彪悍的骑兵,去拦截其他人。他们在长城脚下一个叫半壁天的小镇上出其不意地将八大臣逮了起来。随同殡葬队列一起行进的醇亲王,随后就显露了自己也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于是得到了亲自逮捕肃顺的荣幸。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23节 宫廷政变(6)

    在一个政府行动通常十分迟缓的帝国里,对于“逆犯”的调查倒是结束得非常之快。11月3日和5日的两篇谕旨直指肃顺,没有半点转弯抹角。他被称为叛逆者、篡权者、纳贿者,“罪大恶极,莫此为甚”。他被剥去所有的头衔和荣誉,他在北京和热河的家产也被藉没,并开始搜寻他隐藏的财宝(人们相信他有这些玩意儿)。虽然这一判断至今也没得到证实,但谕旨还是警告人们“毋容稍有隐匿”,否则将“罪同肃顺”。    
    11月8日发布的一篇谕旨开列了八大臣的准确罪状:    
    载垣、端华、肃顺,于七月十七日皇考升遐,即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自居,实则我皇考弥留之际,但面谕载垣等,立朕为皇太子,并无令其赞襄政务之谕。载垣等乃造作赞襄名目,诸事并不请旨,擅自主持,即两宫皇太后面谕之事,亦敢违阻不行。……并于召对时,有伊等系赞襄朕躬,不能听命于皇太后,伊等请皇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语,当面咆哮,目无君上情形,不一而足。……肃顺擅坐御位,于进内廷当差时,出入自由,目无法纪,擅用行宫内御用器物。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并自请分见两宫皇太后,于召对时,词气之间互有抑扬,意在构衅。7    
    剩下的问题就只有如何惩处了。作为宗室亲王,怡亲王和郑亲王被赐令自尽。顾命大臣中次要一些的成员则被剥夺所有职衔和荣誉,发往西部沙漠边陲效力赎罪。八大臣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到惩处的成员是恭亲王的姐夫景寿。据说,他的被宽恕就是因为有这一层亲戚关系,但真实的理由是:他是恭亲王安插在八大臣内部的地下工作者。他非但没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奖赏,他保住了公爵头衔,占据各种不同的高级职位,直到1889年去世。    
    肃顺的结局是一件必须特别对待的事情,因为他曾经亲自出马侮辱、威逼甚至要饿死两宫皇太后,她们可不想随随便便放他过鬼门关。在太后们11月8日发布的谕旨中,说是要将他凌迟处死,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千刀万剐”。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都操练过的经典死刑方式,也是罗马宗教裁判所用来折磨多明我会修士的惯用伎俩,所以,这虽然显然是为了给慈禧郁积心头的怒火降温,但在高级别逆案中,一点也不希罕。或许,她是从人们读给她听的刑罚清单中挑选了这种最可怕的死刑方法,因为她对砍头和酷刑之类的事情,并不比任何一个宫廷贵妇熟悉更多。    
    经过御前会议长时间的争论,最后决定:“为保全宗室尊严”,将肃顺斩立决。毫无疑问,那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刑罚了。    
    通常,像肃顺这样身份的人,不会被带到平日里行刑的地方(北京城的菜市口)当众砍头。如今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羞辱他,显然也是出于两宫皇太后的坚持,她们想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他的被羞辱。肃顺在热河,说了太多惹她们讨厌的话,做了太多招她们怨恨的事。如今,到了该让他还债的时候了。在一大群街头乌合之众的面前,他的头滚到了一大堆卷心菜当中。5年之后,濮兰德和巴克斯发明了肃顺被戮的“真正原因”,他们声称,这并不是因为他谋逆或者策划宫廷政变,而是因为,他拒绝了慈禧的求欢。    
    虽然排满鼓动家们坚持认为,慈禧是后来发生的所有事情的幕后策划者。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恭亲王和肃顺之间这场巨大的权力角逐中,当时的两宫皇太后中有哪一个扮演过比参与者更重要的角色。濮兰德和巴克斯写道:“她实施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挫败阴谋,把自己置于中国政府首脑的位置上。”事实并非如此。否则照他们的说法,这个女人早就把肃顺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在恭亲王亲自前往热河并取得两位太后的支持之前,他也许派遣过密使和两个女人协商,以期得到她们的秘密协助。但像巴克斯所主张的“恭亲王……当时和(慈禧)进行过秘密通信……并已经被认可为紫禁城的主心骨。”这实在是一个鬼迷心窍地将女人视为魔鬼操纵者的家伙的胡言乱语。两位太后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她们几乎不可能和恭亲王进行秘密通信,况且,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必须要征得全国各地总督、巡抚及其他高级大臣的支持,靠鬼鬼祟祟的通信也很难做到,要知道这次上演的可是一场规模宏大、排练纯熟的交响乐,可不是一个人的单弦独奏。    
    濮兰德和巴克斯继续推销他们的荒唐故事,说咸丰之所以赖在热河不回京,是为了不让慈禧(那时候还只是孤弱无助的叶赫那拉)和她真正的情人、满族将军荣禄(当时在北京)接近。还有人坚持认为,是叶赫那拉劝咸丰逃到热河去,所以她应该对圆明园的被毁负责。老实说,这样的鬼话对巴夏礼先生的一世英名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损害。一位大不列颠作家干脆宣布:“1861年,(叶赫那拉)用毒药害死了皇上。”这位仁兄对满清宫廷在药物管理上是如何严格、几乎到了一种偏执狂的程度,完全一无所知。他声称,叶赫那拉负责为皇上熬药,于是就在她长期的下毒伙伴、永远邪恶的李莲英的帮助之下,不断给皇上的药增加剂量。还有一位西方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说肃顺曾说服皇上签署了一纸秘谕,命令叶赫那拉在自己死后自杀。他没有解释:为什么肃顺没让这纸秘谕派上用场呢?不过他倒是说了,从来没人见过这玩意儿,因为它早就被叶赫那拉偷去了。这则虚构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咸丰皇帝临死的时候给了慈安一份密旨,以保护她免遭叶赫那拉的暗算,“这份密旨她只能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据他的推测,皇上在密旨中写道:叶赫那拉“阴险刻毒”,如果她制造麻烦,慈安完全有权将她赐死。然而从没见这份密旨露面,即使是在人们所认定的两位太后彻底翻脸的那段时期。另一方面,丽妃在咸丰死后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一事实倒是打开了人们的思路:在所有这些喜剧性事件中,丽妃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由于有些人并不知道叶赫那拉是文盲,他们再三重复那些陈词滥调,说她在咸丰死之前,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阅读皇上的公文,然后建议他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因为她用性的迷惑力把他罩住了。事实上,此时,陪侍皇帝直至临终的伴侣是叶赫那拉的竞争对手:丽妃。这些作者一般会同意:叶赫那拉一直躲在悲剧的幕后,从她进入紫禁城的时候算起,这一系列悲剧对大清王朝的打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是一幅过于简单化的历史图景。    
    1861年,真正的斗争发生在八大臣和他们的竞争对手——由恭亲王领导的皇亲贵戚和朝廷重臣的政治联盟——之间。肃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就便投毒或者由满洲麦克白夫人所引发的性疯狂,而是因为在策略上他比恭亲王稍逊一筹。而恭亲王所做的,也只不过是前代帝王们所昭示过的,也是一个健康的统治所绝对必需的:清除所有觊觎权力的竞争者。短时间内,他需要两宫皇太后用钳子把肃顺给夹住;长期来看,他需要她们在权力的转移过程中作为一个合法性符号,为他和他的伙伴们在北京所控制的权力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持。    
    叶赫那拉开始向热河作艰难跋涉的时候,还是一个从圆明园的浩劫中逃出来的惊慌失措的流亡者,这样一种状况,就跟1553年都铎王朝继承危机期间的15岁的简·格雷夫人8一样,天真无邪、清白无辜。在热河,她被那些阴险刻毒、寡廉鲜耻的朝臣所包围,这些家伙为了获得对皇座的控制,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利用她或者其他人。如果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心甘情愿地和这些阴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