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四的第二个学期,毕业在即,我要到学校教务处办理申请毕业证书、学习成绩单等相关资料的事项。那是件看似简单却很费劲儿的事情,什么时间去申请合适,交多少钱,申请后多长时间才能拿到……这些细节都没有任何的通知和布告可以参考。我问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结果一无所获,去了教务处才获得相关信息。教务处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的服务意识,不热情,不严谨,不靠谱,办事效率低到让人心中着火的地步。此外,教务处和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状况也相当落后,对同一件事的解释,每个部门的说法都不一样,因此大大增加了办事的难度。事情难道真的非得弄到这么复杂吗?
不知为什么,我很害怕每个学期到院系的教务处去询问相关情况,包括学分的、考试的、报到的、成绩的、论文的、毕业的……相信,抱着紧张而不安的心情去教务处办事的人绝不仅仅只有我一个,我经常听到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在抱怨,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而严重的问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在大学的行政部门处处存在,和报纸上批评政府机关的情况如出一辙,不过听说,经过了改进,在机关里,情况已得到了改观,那么大学呢?难道真的是改革触及不到的死角?
下面是我最大的抱怨。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北大几个留学生骨干聚在一起讨论过,“为了办好奥运会,对乒乓球馆以及马拉松路线附近,进行一些管制,是可以的,甚至应该的,但是,行政部门为什么没有提前与校内的学生商量一下,事先打个招呼?管制措施对北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来说,无疑造成了一些影响,引起了一些抱怨,如果先打个招呼,决策细腻一些,会不会少一些抱怨呢?”
我知道,在奥运期间行政部门为什么不采取这样的措施,那是因为一旦采取这样一个比较*的措施要走许多过程,增加许多工作环节,会增加决策的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进展就会变得较为缓慢,而且商量不商量,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是国家的正当要求,既然如此,时间又很紧张,就直接实施管制,这样做是最有效率的。我们首先要理解领导们的压力和无奈。他们也没办法,只好这样做,因为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即便如此,我们也有权提出应有的、合理的质疑,因为一个决策,虽然结果有合理性,但过程、程序不合理,这也是有悖*精神的。中国不是也在倡导社会主义*建设吗?决策过程的*化并不是洪水猛兽,虽然表面看起来,*决策的成本很高,但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和综合效益来说,*决策是成本最小的,风险最小的。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我都不能认同这种决策模式、做事方式,这难道不是渴望进步的北大人应有的态度吗?依正常的思路,行政部门可以提前把这一管制措施通知给老师和学生,至少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同时让他们有时间和机会对此措施提出问题和疑问,释放一下对管制措施的某些情绪。无论如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定不是件坏事。这个征询意见或提前打个招呼的做法,虽然是一个过程甚至是形式,但有没有大不一样,做比不做好。虽然结果不可能改变,但有了过程的合理,结果的合理性、合法性就大大增加了,何乐而不为呢?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3)
还有,作为奥运的安全措施之一,学校规定进北大必须凭学生证。奥运都过了一年半了,这个措施还没废除。那不是临时措施吗?为什么“临时”了这么长时间?当时和现在,学校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交代。奥运早就过去了,至今凭什么还继续采用奥运期间的“超规”措施呢?究竟是决策的人忘了这回事,还是学校有关领导人和部门的“傲慢”呢?
北大是国立大学,可以称之为公共财富。它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既然这样,外面的人为什么不能自由出入呢?世界上那些一流大学,有几所是这样门岗森严的?这种现象下面,其实包含了管理者将大学私有化的秘而不宣的心理。
我认为,如果北大不解决目前大学行政化和大学私有化的问题,还有师生关系变异这一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软件问题,恐怕会阻碍自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
至此,我想再次申明一次,以上意见,纯是一个北大人对自己的大学的爱之深、责之切的言论,作为一个热爱北大并以它为荣的学子,我由衷希望北大越来越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以无愧于中国一流大学的美誉,并尽早真正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由衷的尊重。我的人生规划0我的人生规划
我不信教,但信命运。我相信,我这一生中该做什么,这一命题早就被老天定下来了,即天命。我第一次觉悟到自己的天命是五岁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的生活特征有三:一,遭到大交通事故之后,恢复正常生活,开始思考与年龄不相称的较深的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二,作为刚刚培养的爱好,每天看世界地图,初步想象国际关系和*,基本背下了世界各国首都的名字,大致知道了它们的位置关系。我后来攻读国际关系学院,许多记者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会有这个选择,对我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的;三,逐步怀疑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即学会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比如,看到周围人相互客气,委婉地交流,似乎等于什么都没谈成,对此提出怀疑:为什么?看到孩子盲目服从大人所灌输的生活方式,对此提出批评:应不应该?看到老一辈不接受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过于警惕外来文化和外国产品,对此提出怀疑:凭什么?
或许(只能说“或许”,没有“一定”),这三点让加藤幼年突然迎来一个命运:我必须要从与大家不一样的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观察社会,然后加以引导和影响,建立新的秩序。这是当时突然而来的觉悟,迄今为止,我的这一“意识形态”始终没变,相信,以后也不会大变,否则就不能叫做命中注定。后来,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学会了一个词叫“政治”。这个词语似乎是跟我五岁时的觉悟有些相关,只是不确定。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我已经确信了,我要做的确实和政治有关。高中毕业,我到中国留学,又学会了在中国很流行,也与祖国的现实有联系的一个词汇叫“从政”。我也顺便了解了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前者对公益遵命,后者对私益遵命。
我的人生规划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是的,我的命运是从政,我告诫自己,必须慎重当政治家,而不轻易当政客。我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 们的幸运,我是农村出身,家里没有任何背景,也跟有背景的家族没有任何关联。我是彻底的草根出身,从底层一路走来的普通老百姓。我知道,我这样的人要从政,是困难重重的。从政不易,这条路并不平坦,不是想从政就能从政,想从政就能走好的,它需要做好物质上、精神上、知识上、思想上、人脉上、国内、国际、大众、精英等各个方面的准备。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4)
我16岁的时候迎来了第二次觉悟。我从小尝试过很多事情,在体育项目上,练过游泳、足球、柔道、棒球、田径(中距离和长距离),在学校正常学习,成绩也不差,只是认真从事体育项目之后顾不上学校的学习,成绩一度受到影响而已,后来还是补回来了。不过,我那个时候很深刻地意识到,或认知到:我这个人,光靠一个项目、科目是无法获得第一名的高度和唯一性的深度的。这一觉悟让我痛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清醒了,既然光靠一个不行,就靠几个呗。我确实能适应多个项目,那就好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依靠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走进社会。这样怎么样,可行么?
后来,我一向信任16岁时的人生觉悟,并把它落到了具体行动上。到北京之后,我确实做了许多事情。在2008年3月3日,我在凤凰网开设的博客第一篇,做自我介绍用的标题就是“Whos加藤嘉一?”后来,“百度百科”也引用了这个介绍(不是我编辑的)。
加藤嘉一的10种面孔
一、 加藤嘉一的英文名是Kato Yoshikazu,1984年出生,日本伊豆人。
二、 加藤嘉一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在国际关系学院就读本科,将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获2006年留学生学习优秀奖本科生奖。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日本人协会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