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残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派太监到礼部找出罗卷,亲自复审。一看,果然满纸错字,这还了得?

慎重起见,咸丰决定再给罗鸿禩一个机会,让他到南书房重考一场,并遣肃顺监考。罗同学不负众望,做到了前後如一,又交上一份“疵蒙谬累”的考卷。于是,此案钦定为“通关节”,命交刑部“穷治”。靳祥闻讯吓得赶紧自杀,希望以自己的死保住老东家。会同刑部审案的肃顺却不为所动,不但挖出柏葰这条“大鳄”,还检获另外五十多份有问题的试卷,纠拿涉案人员幾十名,办成了一桩大案——“戊午科场案”。柏葰按律当斩;咸丰却顾念老臣,颇有放他一马的意思,肃顺按律力争,坚执不可。没奈何,咸丰“垂泪”签署了死刑判决书。

三年後,肃顺因政变被杀,某御史疏请为柏葰“昭雪”。那会儿慈禧倒能就事论事、明辨是非,批示:“柏葰不能谓无罪,该御史措词失当”;拒绝了提议。自此,科场肃清达三十年,奉慈禧为“女中尧舜”、骂肃顺为“奸逆”的《清史稿》编者们也不得不赞叹:“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风气也”。 


不让老娘吃好?斩!

1861年11月2日,咸丰帝尸骨未寒,慈禧便联手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次日即在密云抓住头号政敌肃顺。肃顺非杀不可,但用什么罪名杀,颇费周章;高层们密商三日,想出这么幾条:一,矫传遗诏,自封顾命大臣——这条已被史料证伪;二,擅坐御座——这条无法证实,也不可证伪;三,“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这是唯一一条可以落实的罪名,今天就讲讲这个第三条。

什么叫“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翻成大白话就是:当日老娘让他上菜,他愣敢不上!俨然正经的圣旨怎么说到饭桌上去了?这得从去年秋天咸丰带领臣下“扫墓”说起,9月22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咸丰大慌其神,匆匆布置恭亲王留京与夷人周旋,自己旋即逃往承德“避难山庄”。不过皇家规矩多,逃难不能叫逃难,得换个词儿,例如这次就用了扫墓(即谒陵)的说法。

此次扫墓,路上花了8天时间。8天等于192小时;这192小时写在纸上不过一行字,而对亲身经历的慈安、慈禧来说,不啻一场噩梦。皇家排场大,逃难也不例外,帝后以外,宗室、宫女、太监、大臣加上卫队,足足幾千号人。由于没想到英法联军这么快打到北京,甚至都没想过万名联军竟能突破十幾万“八旗精锐”的防线,因此这次扫墓的准备工作做得很不到位,途中所需的食物储备尤为不足。仓促启程後,不敢奢谈让大家都吃好,至少要做到尽量调剂,别出现饿死鬼,这便是活动总指挥肃顺的首要任务。当然,再苦不能苦皇帝,肯定得让咸丰吃饱,不但吃饱还要吃好。照常理,其次得让两位娘娘也吃饱吃好,可是,肃顺原则性太强了,他只能容忍天子一人享有免于物质匮乏的自由,其他人都得遵守战时食品管制。于是,出现了慈安、慈禧“不得食,唯以豆乳充饭”——干饭都吃不上一口,顿顿喝豆奶——的局面,这个局面整整持续了192个小时。更可气的是,肃顺借着给万岁爷解闷的机会,与咸丰同进御膳,酒足饭饱之馀,却对饿得奄奄一息的二位娘娘视若无睹。娘娘们实在抗不住饿了,乃向他下达改善伙食(“传取应用物件”)的懿旨,如前所述,肃顺“抗违不遵”,愣没让姐俩沾到半点油星。

拒不上菜的恶行严重损害了两位太后的身心健康,令她们永生铭记,故此,政变这等大事,她们也不忘在降罪诏书上捎带一笔,以泄私愤。 


为肃顺同志平反

一般所谓忠臣、奸臣,往往是跟据其对手为谁、结局如何所作的的仓促结论,绝非盖棺定论;时过境迁,回头一看:嗨,那哥们也不是很奸嘛。孔圣人的学生中,最具批判精神的子贡就说过:都说商纣王不是个东西,坏到疮头脓足;我看,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于是他慨叹: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下流者,即下风也,被打倒也,被批臭也——否则,天下之恶皆归焉。

据官方史书记载,晚清最大奸臣这顶荆冠当戴在肃顺的头上。咸丰十一年七月,皇帝驾崩,临死前将大清江山托付给肃顺等八人,请他们好好照顾幼帝同治。孰知不到三个月,慈禧便联合恭亲王发动一场闪电政变,收拾掉先皇钦命的八大臣,开始了长达四十馀年的垂帘听政。作为头号政敌的肃顺被斩首,法律中并无砍政敌脑袋这一条,慈禧罗织了什么罪名呢?

说来好笑,当日宣判书中竟无一条说得过去的罪名,不过是“当(太后)面咆哮”(工作作风问题)、不能按质按量为皇室提供餐饮服务、“擅坐御座”(并无证据)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非非杀不可的重罪。但是,诛杀肃顺的诏旨发下後,朝野上下齐声喝彩,且绝大多数都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又是为甚么呢?

原来,肃顺的群众基础极差,因为他在执政期间得罪了国中绝大多数的“既得利益集团”。他整顿户部(相当于今日财政部)的贪污腐败,杀了一批大贪,关了一批小贪;他关心夷务(外交),强烈要求将欺上瞒下、丧权辱国的耆英斩首;他鉴于满汉分治制度的弊端,建议削减国家对旗人的福利;他敢于打破清代二百年来不信任汉人的陈规,鼓励咸丰放手任用湘军将领;他具有现代政治家的风度,唯才是举,不论左派(“清流”)右派(“洋务派”),只要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都纳入他的智囊团,且礼敬有加,关怀备至。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眼光和能力,实在令人佩服;遗憾的是,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他损害了体制内既得利益者——官员、旗民、保守主义者——权利,并因此付出生命代价。

肃顺被押赴刑场途中,愤怒而狂喜的旗民一边高呼“肃老六,你也有今天”,一边捡起板砖泥巴扔向囚车,不一会儿,他就“面目模糊不可辨”。

所幸千秋自有公论。肃顺突破阶级局限,勇于改革,即使当时“面目模糊不可辨”,终必在今日被我辈引为同志,并平反昭雪。 


小聪明

十幾年前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有一段讲到僧格林沁大胜英法联军;那会儿年纪小,愣没整明白:王爷的军队如此威猛,怎么还是被鬼子们打进北京、烧掉了圆明园?後来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不过是僧格林沁乃至清廷的偶尔得逞而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後,道光皇帝与英法签订《南京条约》。约定割让香港给英国,广州、上海等五城市对外开放,赔款2100万元(限期四年付清)。

十馀年後(咸丰八年),由于对《南京条约》中具体条款的理解未形成共识,英、法外交官在广东与清廷官员争执不下,激变为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国海军驶临天津大沽口,号称护送本国使臣入京谈判。其时,咸丰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不再遵守由他老豆签订的《南京条约》。孔子说:“(父亲死後)三年,(儿子)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豆死了八年,咸丰才决定毁约,“可谓孝矣”。但是,他的智力有点问题:欲撕毁不平等条约,其志固然可嘉,但在没搞清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贸然毁约,其结局往往是自取其辱;反言之,真有实力的话,别说不平等条约,即是平等条约,当作擦屁股的草纸亦无伤大雅。实力决定一切,这个道理已经历史反复证明;咸丰却昧于此道,在不堪一战的情况下,悍然毁约,任命原驻通州的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移防天津,指示他酌情度势、剿灭来犯的夷人。

这才出现了《火烧圆明园》中僧军“大胜”的一幕,僧格林沁这一战怎么打的呢?原来,他耍了一回。英军先遣队登岸,见僧军正修筑工事,问:“此何军也?”告曰:“民兵团练也”。英军再问:“欲战乎?”答曰:“民团只用来防火防盗,不欲与贵军战矣”。又问:“听说僧王爷被贵国皇帝派来布防,人呢?”答曰:“不晓得”。这套由僧格林沁预先安排的问答,骗过了英军。随後,英军登陆,阵脚不稳之时,僧格林沁即令放炮,击沉英舰四艘,击毙英军六百馀人。教科书称“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胜利”,咸丰一朝文武也深受鼓舞,以为洗雪国耻的日子即将来到。但是,明年,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僧格林沁碰上同一支夷军,却被杀得丢盔弃甲。尔後,北京告破,圆明园被烧,双方又签了个比《南京条约》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