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禧不服气,串通慈安和恭亲王,欲图政变。恭亲王从北京赶到热河,打着向遗体告别的幌子,与二位太后密谋。他们的聚会被严密监视,没办法深入交流,确定不了政变的细节。这时,安仔借着端茶递水的机会,将慈禧的“秘旨”捎给恭亲王。恭亲王回京後,据此安排一切,最终政变成功,安仔也成为新政府的大功臣。不过,据史家考证,这种戏剧化的场面并不存在。但是,空穴不会来风,他既被安排在如此重要的场景——尽管是虚构的场景——现身,就足以证明他在当时举足轻重。
安仔之所以成名,与一般太监不同,他是少有的的“文化太监”。据载,安仔知书能文,勤于学问,能给小皇帝同治讲解《论语》、《孟子》等书,尝自称“太子伴读”,隐然要与饱读经书的南书房侍从大臣分庭抗礼。安仔死得早,亦与此有关:因他既会办事又有文化,能兼顾内外,故慈禧极为信宠,于同治八年派他往广东置办龙袍。清代有条祖训:太监不许出都。慈禧这次派安仔赴粤,是无心偶忘还是有意违规,不得而知。安仔服务内廷多年,按理不该忘了祖训,而敢于以身试法,估摸是仗太后的势,不信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邪。话虽如此,安仔此行还是安静一些好,毕竟不无顾虑。安仔却不管这些,只担心“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刻意增饰裘马车舟的规模,搞得跟王公出行似的。这么一来就出事了。船队甫入山东境内,巡抚丁宝桢便得到线报,说太监违规出都。素以清正廉直著称的丁宝桢不禁大怒,当即派兵将安仔拿下,同时以“太监私自擅出”上奏,请“从严惩办”,以“肃宫禁而儆效尤”。当时,慈禧尚未如光绪年间独掌大权,遇事须与慈安和恭亲王领衔的军机大臣们协商。大家开会研究,都赞成“从严惩办”,慈禧不能公然违抗祖训,于是,批谕从严从快,“即行就地正法”。
安仔读书不得间,竟没看见祖训背後的刀锋;李莲英没文化,乃不学有术,从未行差踏错。可见,死读书真是不好,不但误人不浅,太监也不例外。
脚後跟上吸鼻烟
同治间,满洲人瑞麟作了九年两广总督。这幾年,适逢“同治中兴”,重要职位的任命,基本上都是“选贤与能”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说,瑞麟才能庸下,不足任此重任,举个例子:某年,广州米价大涨,他问手下这是什么原因,答曰:因市侩囤积居奇所致。他竟不知道“市侩”是什么意思,乃说:四怪?这是谁啊?必得从重惩处方好。如此不学无术,竟能在“中兴时代”站稳脚跟,瑞麟实在是个特例。他凭什么?一查档案,我们才明白此中奥妙:原来,瑞麟在咸丰年间曾大力接济同族人惠征的遗孀孤女,而惠征的大女儿,即是同治朝的“圣母皇太后”——慈禧。知道了这层关系,瑞总督再如何荒唐,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了。
清代上流社会,流行吸鼻烟,瑞麟未能免俗,不过,他的吸法,与一般人大异。瑞府中有幾个粤籍梳头妈(高级女仆),样貌姣好、柔婉解语以外,她们的脚後跟尤有特色,盖“日用细石、净水相磨擦”,故“洁白而光滑”,不似常人那么粗糙。粤地湿热,梳头妈平日多著拖鞋,乃以其“水磨之脚跟”为“勾引之具”。瑞麟每看到这“玉痕宛宛,略如纤月”的脚跟,便要慨叹“令人之意也消,有过于柳眉樱唇者”——据说,变态性爱中有一派叫做“恋足癖”(FootFetish),瑞麟盖可划归此派。不过,瑞麟之癖更进乎此:他的烟瘾、足癖竟然合在一起了。闻烟之时,他必令各位梳头妈将玉足“罗列于前”,将鼻烟置于脚跟微陷处,以当盛烟之碟,而後搐鼻猛嗅,皱眉阖眼,大声赞叹:象牙之碟,翡翠之碗,不如此也;木瓜之香,橙柚之味,不是过也!这种吸烟法,当然会引致批评,说他“近秽”。瑞麟笑曰:元代杨维桢当筵脱下妓女的鞋子当作酒杯,饮至大醉,成为千古美谈。我这个脚跟鼻烟,风流蕴藉,开千古未有之创举,杨氏若得闻此,必当欣然赞叹。尔辈俗人,瞠目结舌,不解风情,可叹啊可叹!
鼻烟如此吸法,当属瑞麟专利,不过,他在粤督任上,也有过一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善举。瑞麟精于烹饪,对烹制鱼翅尤其有心得,经他指点,不仅瑞府厨师,广州高级官员家的厨师以至一些饭店的厨师,都学会了这道手艺。由此,瑞麟对广州鱼翅烹制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当然,瑞氏鱼翅是否因羼了脚跟味而鲜美异常,今天就无法考证了。
咱们旗人混蛋多
按照今日“愤青”的月旦标准,肃顺绝对是个“满奸”。他身属旗籍,却瞧不起旗人,平日里一贯“亲汉疏满”:对待满族僚吏,恣雎暴戾,如指挥奴隶;对汉员,特别是有见识有文化的文人能吏,则一派慈和,礼敬有加。
肃顺幕府人才济济,堪称後来名扬天下的曾国藩幕府的雏形。通过幕府,他为初建的湘军能够茁壮成长做了很多工作,湘军所以成功,中兴所以实现,与肃顺的运筹帷幄、未雨绸缪有莫大的干系。可惜,他被早早砍头,来不及享受最後的荣光。不过,以命换命的话,他这个头颅早已值回票价,因为经他建议变作刀下之鬼的当朝大佬,至少就有两位。先讲前大学士耆英。
耆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後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人,签约後,他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兼办各国通商事。在任期间,耆英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与“英夷”交涉。“英夷”是各国中最蛮横最狡狯的外交对手,总在谈判桌上提出“我朝天子”万万不能应允的条件;而道光皇帝痛恨多事之人,尤其受不了大臣跟他鸹扰“夷务”。耆英夹在圣明天子和野蛮夷人之间,不胜其烦,遂造出一条两全之计:每当英国人有所要求,他从不上报,而是根据个人判断当场拍板——当以表示同意的次数为多——这么一来,既保持了“国体”,又抚慰了“西夷”,更保住了头上的顶戴。不过,此计终被“英夷”识破,发现他说尽假话,于是“深恶之”。
咸丰八年,英、法、美、俄四国武力威胁,要求修改条约,耆英作为“资深外交官”被派往议和。英国人一看,派来的是这个不诚实的小人,乃拒绝与他谈判。耆英害怕因此翻出旧案,遂“惶恐求去”,并不侯下旨就跑回北京,“于是欺谩之迹益彰”,从前两边讨好的伎俩全部曝光。下狱议罪,判了死缓——死缓即缓死,而可终于不死,古今一律也——这个死缓其实是咸丰给二朝元老耆英一个面子,饶他一条狗命。孰知肃顺跳将出来,要求痛打落水狗,奏请立即正法。依法:欺君必死;无人点破的话自可蒙混过关,有人吱声了,咸丰也压不住台,只好“赐耆英自尽”了事。
肃顺曾说:“,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只笔厉害得很啊!”汉人的笔是否厉害,不好评价。但是,後人之笔一定会赞扬他此次的追魂夺命手,似毋庸议。
家人犯法,宰相砍头
自道光六年中进士、入仕途以来,蒙古人柏葰一向以谨慎正直著称。咸丰登基後,对他甚为倚重,曾命他担任吏部、户部的负责人,并入阁升大学士,入军机处做领班大臣——清代不设宰相;私下里,兼领军机的大学士往往被称为宰相。咸丰八年,柏葰出任顺天(即北京)乡试主考官。对进士出身的文职官员来说,被选派为首都的主考官是龙恩浩荡的兆征,不幸的是,柏葰竟因这次殊荣被砍了头。
考生中有罗鸿禩者,学识疏浅,本是考不上举人的;不过,他重金贿赂了柏葰的家人——靳祥,请他“运作”一把。柏葰阅卷时,已将罗卷定为副榜——考试被录取者称正榜,未录取称副榜——靳祥却借着整理考卷的机会,从正榜内取出一卷,与罗卷对调。于是,罗鸿禩变成了正榜。不过,正榜取中之卷,还要进行“磨勘”,也就是复审。罗鸿禩的卷子不但文理乖谬以极,甚至错别字就有三百多个——清代八股文有字数限制,一般在三百以上,七百以下——磨勘官看到这份遍纸错字的试卷,不由大呼:太过分了!但是,此卷由柏中堂选送,磨勘官慑于权势,并不敢驳回;不过,他实在顺不下这口气,便向御史孟传金透露了此事。孟御史忠于职守,闻言後立即上奏。咸丰听说这么一张荒唐试卷,不禁大怒,立派太监到礼部找出罗卷,亲自复审。一看,果然满纸错字,这还了得?
慎重起见,咸丰决定再给罗鸿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