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福柯的生死爱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禄乖谟淇斓刈髯沤峁怪饕宓挠镅杂蜗罚坝镅匝в肷缁峥蒲А保↙anguistics et Science Sociales),载《突尼斯社会科学评论》(Revue Tunisienne de science sociales)第19期,1969年12月,第255页:“总而言之,我认为语言学目前正在阐明适用于各种社会人文学科的认识论结构……”(引自1968年3月的一份讲义)。事过数年,福柯告诉休伯特·德雷福斯和保罗·拉比诺说,“他当时并未能像他应能做到的那样,抵御结构主义语言的诱惑力”;参见BSH,第viii页。这听起来太不诚实,很不可信。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即1963年出版的《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的1972年修订版所示,福柯使用结构主义行话主要是出于装潢门面的目的:所有这些流行的词语,都在1972年的版本里被轻而易举地剔除了,丝毫也未因此损害书的中心思想。    
    乔治·杜梅泽尔:“众神使者”(Le Messager des Dieux),载《文学杂志》,总第229期,1986年4月,第19页。关于杜梅泽尔,还可参见司各特·利特尔顿(C。Scott Littleton):《新比较神话学》(The New parative Mythology,Berkeley; Calif,1966);以及亚那尔多·穆密格利安诺(Arnaldo Momigliano):“杜梅泽尔和关于罗马文明的三功能性研究法”(Georges Dumezil and the Trifunctional Approach to Roman Civilization),载《史学理论》(History and Theory),第23卷,第3期(1984),第312—330页。    
    NC,第203页;英译,第199页。《回归历史》(Revenir à Lhistoire),1970年10月在日本京都的一次演讲,转抄的记录稿登载于日文刊物《陈述报》(Représentations),第2期,1991年秋季号,第v—vi页。1984年2月15日,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课堂上讨论了杜梅泽尔关于苏格拉底最后遗言的研究(详见本书第11章)。也可参见他在〈关于福柯《词与物》的会谈〉(1966)中对杜氏的评论,参见注释前文,第14页。    
    关于该宣言书,可查阅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什么是超现实主义?》(What is Surrealism?),Franklin Rosemont编译,(London,1978),第246—348页。    
    达尼埃尔·德费尔在1991年1月8日致作者的信中忆述了福柯当时的态度。莫里斯·班盖在他的回忆录里谈到,福柯对阿尔及利亚冲突的态度比较冷漠一些(就像1960以前的萨特一样),参见班盖:“学习时代”(Les années da  pprentissage),载《争鸣》,第41期,1986年9—11月,第127页。关于福柯这些年政治立场的更详细的情况,参见本书第6章。    
    关于萨特参与这一宣言事件(其实他不过是外围人物)的详细情况,参见安妮·科恩—索拉尔(Annie CohenSolal):《萨特传》(Sartre:A Life),(New York,1987),第415—417页。    
    同上书,第415、426—431页。    
    参见同上书,第387—388页。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Paris,1960),第29、142、153页;英译:(1)《对一种方法的寻求》(Search for a Method);Hazel Barnes,译,(New York,1967),第30页。(2)《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Alan SheridanSmith译,(London,1976),第52、65—66页。    
    福柯此论文的题目有点古怪,因为康德研究者大都不读他的人类学。访该书的英译本直到1978年才问世就很能说明问题。福柯却在他的论文里极力强调这部人类学的康德学说的中心意义:参见《康德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á lanthropologie de Kant),第1册(补充论文打印件,藏于索邦大学图书馆,其复印件藏于巴黎福柯中心)。相比之下,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他关于康德的经典性研究著作《康德的生活与思想》(Kants Life and Thought);James Haden英译,(New Haven;conn。,1982)中作的评价,就显得比较草率(见该书第52—55页)。    
    《康德全集》,卡西尔编,(Berlin,1923),第8卷,第323页。英译:《逻辑学》(Logic);Robert S。Hartman和Wolfgang Schwarz英译,(New York,1974),第29页。也可参见马丁·布伯(Matin Buber):“人是什么?”(What is Man?)1938,Ronald G。Smith英译,载马丁·布伯:《人与人之间》(Between Man and Man),(New York,1965),第118—126页。    
    康德:《实用人类学》(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Victor L。Dowdell英译,(Carbondale;III。,1978),第81—82、223、100—101、184页。关于海德格尔的观点,见马丁·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Kant and the Problems of Metaphysics)首版于德国,1929年,James S。Churchill英译,(Bloomington;Ind。,1962),第212—226页(关于“作为人类学的形而上学的奠基”)。参见卡西尔:《康德的生活与思想》,第408页,那里只一句话就否定了康德的《人类学》。这里应回想一下,福柯曾在高师跟让·波弗莱学习过康德,而波弗莱是海德格尔在战后法国的第一大弟子。我曾询问过德费尔福柯有没有读过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他回答说:“这还用问,他当然读过。我知道他在作他关于康德的论文时读过此书。”(德费尔1991年11月2日同作者的谈话)。    
    MC,第396页;英译,第384页。“莫里斯·佛罗伦斯”(Maurice Florence,福柯的笔名):“米歇尔·福柯”,载德尼·于斯曼(Denis Huisman)编:《哲学家辞典》(Dictionnaire des Philosophes)(Paris,1984),第941页。英译:“米歇尔·福柯自传”[(Auto)biography:Michel Foucault  1926—1984];Jackie Ursla译,载《当代史》(History of the Present),第4期,1988年春季号,第13页。参见伊恩· 哈金(Ian Hacking):“自我改善”(SelfImprovement),载FCR,第238—239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Norman K。Smith英译,(London,1929),B1。卡西尔:《康德的生活与思想》,第151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17/374。    
    福柯:《康德人类学导论》,参见注释前文,第17页。    
    同上书,第83—84、89、119页,参见第103页。    
    同上书,第72、42、100、101页。    
    同上书,第63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800/B828。福柯:《康德人类学导论》,第41页。    
    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第173、172、140页。约尔·芬伯格(Joel Feinberg)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对康德关于自杀的谴责提出了类似的批评,指出:“康德的语言暗示着,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一个人的选择。其原因,简单地说,并非因为这是人的选择,而是某种内在于他的、与他的意志完全独立的东西,一种不受他控制的内心之中的梵蒂冈城。”[见约尔·芬伯格:《对自我的伤害》(Harm to Self)(New York,1986),第94页]。福柯关于康德《人类学》的分析则表明,康德自己的“梵蒂冈城”,是他成长于其中的社会习俗网络的产物。    
    


第五章 在迷宫里注释(3)

    福柯:“越界之序论”(Preface à la transgression),载《批判》,第195—196期,1963年8—9月号,第757—758页;英译见LCP,第39页;“康德人类学导论”,第117页。康德:《实用人类学》,第39页。MC,第352页;英译,第341页。    
    福柯:《康德人类学导论》,第106—107页。参见MC,第335—337页;英译,第325—326页。为了将他自己使用的“极限体验”同胡塞尔和梅洛庞蒂(他在这些评论中也受到了含蓄的攻击)使用的同一术语区分开来,福柯在他的法文著作中一贯将生活世界(lifeworld)的经验作为“实际经验”(le vécu,英文通常译作lived expericnce或actual experience)来谈论。这使福柯想在“极限体验”和“实际体验”之间作出的划分变得更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