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宦畚牡目死投∧取じダ伎耍–laudine Frank)告诉我,她研究过的一些巴塔耶写的信件就讨论了“牺牲”的问题。苏利亚的传记也提供了有关这个奇怪插曲的更多的细节。
巴塔耶:“萨德的使用价值”,参见注释前文,第102页。也可参见“尼采年谱”(Nietzschean Chronicle)(《极端看法》第202—211页),巴塔耶在此文中试图说明为何“他的”暴力狂喜不同于而且优于法西斯主义的暴力狂喜,这在我看来简直是强词夺理。
“越界之序论”(Preface à la transgression),《批判》第195—196期,1963年8—9月,第754页。参见“和米歇尔·福柯的谈话”(Conversazione con Michel Foucault),1967,参见注释前文,福柯在这里认为,巴塔耶对于他的意义在于通过“色情体验”实验“性欲主体”的消解(我译自原始法文手抄本,第19页)。
“越界之序论”(1963),参见注释前文,第574、751页; MM,第54页。关于性欲(eroticism)和“消极体验”,参见巴塔耶:《性欲》,第23页。
巴塔耶:《内心体验》(Inner Experience),L。A。Boldt英译,(Albany; N。Y。; 1988),第43、51、54页(关于“受刑的快乐”)。原书1943年出版于法国,系《反神学大全》第1卷。“越界之序论”(1963)引用了那段有关“受刑的快乐”的文字(见上述注释,第762页)。关于福柯把“越界”既看作理论也看作实践的态度,参见CF(1978年的谈话),第15—16页;英译,第46页。下面将谈到,福柯这些年对施虐—受虐淫性活动的迷恋,已经在损害他和巴拉凯的关系。
巴塔耶:《内心体验》,第53页。巴塔耶:《性欲》,第11、23、24页。
“越界之序论”(1963),参见注释前文,第755—756、752页;另见LCP,第34—35、30页(黑体字是我加的)。“阿克的散文”(1964),参见注释前文,第457页。关于“纯粹的先在”的那段话,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下的界说。
巴塔耶:《性欲》,第11页。这里关于施虐—受虐淫性活动的简略解释,参考的是罗伯特·施托勒(Robert J。 Stoller)的《性变态:色情形式的仇恨》(Perversion:The Erotic Form of Hatred)(New York; 1975),以及盖伊尔·鲁宾(Gayle Rubin)、乔弗里·梅因斯(Geoffrey Mains)和列奥·柏萨尼(Leo Bersani)等人的著作。有关讨论详见第8章。
“越界之序论”(1963),参见注释前文,第755页;英译见LCP,第34页。
巴塔耶:《眼睛的故事》(Story of the Eye),Joachim Neugroschel英译,(San Francisco; 1987),第33页。
关于这部音乐作品的背景情况,参见奥代尔:《德彪西以来的当代音乐》,第165—170页。关于福柯为巴拉凯编排这些诗作的情况,参见瓦德:《福柯在加利福尼亚》,第21页。参见艾里邦:《福柯传》,第88页;英译,第66页。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Paris; 1962),第199页。此诗见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64—367页(IV,§5)。
尼采:“阿利亚娜的抱怨”(Ariadnes plaint),载《狄俄尼索斯颂歌》(Dithyambs of Dionysus),R。J。Hollingdale英译,(Redding Ridge; Conn。; 1984),第53页。
同上书,第59页。
奥代尔:《德彪西以来》,第191、172页。参见尼采:“阿利亚娜的悲叹”,参见注释前文,第55页;此处我自己的翻译根据的是福柯对亨利·艾伯特的法文译本的编排,而不是赫林达勒(Hollingdale)的英译。
PD,第28页。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及其他》(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J。 Mayne英译,(London; 1964),第28、27页。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232页(§290)。尼采:《权力意志》,第444页(§842)。
转引自艾里邦:《福柯传》,第89页;英译,第68页。1990年3月29日艾里邦和我谈话的时候,曾解释说这段话清楚地反映了巴拉凯对福柯迷恋施虐—受虐淫性活动的反感。他还解释了他不在书中把这一点挑明的原因:一方面(正如他在书的序言里所说的),他不想写一本“轰动一时的书”,这部分地是出于对福柯家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必须当心法国的反诽谤法——此法特别严厉,据此死者所属的整个阶层都可以为死者的名誉打官司。艾里邦担心披露福柯和巴拉凯之间的恋情会引起法律纠纷,幸而这种担心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不过,有关资料还难以充分掌握:艾里邦自己只获准看几个小时福柯致巴拉凯的信函。鉴于有这些困难,关于福柯同巴拉凯关系的介绍,实在是艾里邦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之一。
见瓦德:《福柯在加利福尼亚》,第21页。瓦德在这里说,福柯曾谈到巴拉凯酗酒并死于同酒精有关的原因。这件事对他是一个严惩的教训,后来他就很少喝酒。艾里邦的书说福柯在瑞典时仍在喝酒,可是德费尔在1990年3月25日和我谈话时告诉我,福柯就是为戒酒才去瑞典的。
班盖:“学习时代”,参见注释前文,第124页。福柯向埃德蒙·怀特忆述过他在瑞典的独身生活(1990年3月12日的谈话)。也可参见艾里邦:《福柯传》,第100页;英译,第77—78页。
“‘性史’第2卷序”(1983,该序言最后被砍去了);见TFR,第334页。
同上。
“什么是启蒙?”(1983),载TFR,第46—47页。
“科学研究与心理学”,载让—埃杜瓦尔·莫雷尔(JeanEdouard Morere)编:《法国学者自问录》(Des chercheurs franais sinterrogent)(Paris; 1957),第194页。
同上,第194页。
同上,第198页。CF(1978年的谈话),第15—16页;英译,第46页。
“科学研究与心理学”(1957),参见注释前文,第199页。“Lhomme de sac et de corde”是法国古代成语,源自17世纪起,指的是一种惩罚的做法(将犯人装在口袋里溺毙),后来泛指盗贼、刽子手或一切声名狼藉的人。
“越界的序论”(1963),参见注释前文,第760页;英译,见LCP,第44页。
“科学研究与心理学”(1957),参见注释前文,第201页。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269页(§338)。
第四章 谋杀之城谋杀之城(1)
●舞台上的人物老态龙钟,形容枯槁,疯疯癫癫。他僵坐在一叠手稿前,两眼不停地在空中搜求,双手狂乱地搅动着——那是一个行将溺毙者的动作,一观众想。他的话前言不搭后语地喷涌而出,声音沙哑而且低若耳语,几乎听不见,中间还夹杂着口吃、啜泣和长得令人难受的停顿。①
该剧的广告上写着:“与安托南·阿尔托密谈。”1947年1月24日,巴黎的一座小剧场座无虚席,所有的观众都看得目瞪口呆。舞台上表演的是战前巴黎先锋派著名的人物之一。10年前,这位表演艺术家曾宣布,他计划创造一个新的剧种,一种新型的戏剧表演艺术,它将展示人的谵妄状态,这种谵妄状态应“搅得神鬼不安宁”,应富于感染力,能够激起“一种不断地撕裂生命的痉挛”,“以梦中的各种诚实念头”来震撼观众的心灵,让人们“从他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从某个虚伪幻想的层面上,看到他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的犯罪嗜好、色情迷念、野蛮兽性、奇思怪想和关于生命与物质的空幻意识,甚至嗜食人肉的恶欲”。②
在1947年那个夜晚,某种类似于阿尔托这种荒唐的“残酷剧”设想的东西,终于怪模怪样、令人不安地问世了。仅在几个月以前,阿尔托还是罗得市一家精神医院的病人,而且10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疯人院里度过的。自1935年起他就一直不曾上过舞台。谁也不知道这次会出现什么情景。
演员读起诗来。连他最亲密的朋友也听不大明白他在说些什么。他的咒语奥妙、奇特,怒气冲冲而又粗鄙不堪。“精神淫荡上天猛地一下插入我体内的被锁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