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散文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依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那么〃阿Q相〃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的民族性罢?此又未必然!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不尽是那样乏。不见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的浴血苦战么?这原因大概就在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们没有受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在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卷七 关于鲁迅 关于鲁迅的历史小说

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鲁迅先生这手法,曾引起了不少人的研究和学习,然而我们勉强能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这一面,而他的更深一层的用心,——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乃至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味,却未能学而几及。

但历史题材的作品,近年来也颇多了。大部分是鉤嵇史实,各就所见而加以新的解释;一方面即要谨守〃字字有来历〃的信条,而另一方面则又思不为古事所拘,驰骋起想象,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这,可以说是继承着《故事新编》的“鲁迅主义〃而又意识地要加以〃修正〃的;这或者也可以尝试,可是就现代所见的成绩而言,终未免进退失据,于“古〃既不尽信,于〃今〃亦失其攻刺之的。

(节录自《〈玄武门之变〉序》)

卷七 关于鲁迅 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一篇杂感是接着另一篇的,但写此平时已隔了一天,所以题上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

我在叫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一篇里,说到文艺上的〃公式主义〃,并且吁请批评家们对于新发现的作家把尺度放得低些。(读者也许要知道我上次究竟说了些什么话,那么请阅新出版的叫做《文学界》的月刊罢。)

现在,我打算对批评家或自谦只是写〃读后感〃的先生们再说几句话。

从后说起罢,那就举一个眼前的例子:邱韵铎的《〈海燕〉读后感》。

因为没有读过全文,我只拈起一点来谈谈,这就是他对于《出关》的见解。从鲁迅的《出关的关》一文中(见《作家》二号),知道邱韵铎一则不明白《出关》的前半段是采用了章太炎的学说(老子发见孔子有害他之意,所以逃了),二则他认为老子即是作者自况。本来在我们这〃文坛〃上,早在七年以前,就流行着一种〃理论〃,以为一篇作品中的主角一定是作家自己的模特儿。我还记得,当这〃理论〃盛行的时候,邱韵铎先生也趴在文坛上写作罢,后来有一些时候,我们忽然不大听得邱韵铎先生的声音了。这回〃似曾相识燕归来〃了,他却和房龙说起尔朋家一样:“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新加。〃他读了《出关》,认定老子即是作者自况了。他把《出关》后半段作者随手拈来涉事成趣的关尹喜用〃绑票〃手段叫老子写《道德经》的〃故事〃看成了全篇的主眼,这才有此〃认定〃呢,还是他别有深奥的〃感〃觉,我不明白;然而他的没有把作品看懂了就〃感〃,而且他的不能忘记七年前流行过的〃理论〃,却是明明白白的罢?

《出关》是一篇历史小品,老子在《出关》中还是历史人物的老子。《出关》中孔子和老子的对白,都是可以〃对证古本〃的,并非作者借了老子的嘴巴在说话。然而邱韵铎先生会从老子身上看出作者来真是奇怪了!

看懂一篇作品,有时似乎很难,特别是心里有了〃作品中的主角一定是作者自况〃这〃理论〃的人们。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就是《申报·文艺周刊》(五月十五日的)上芷英的《波华荔主义》。

这篇文章前半论述〃波华荔主义〃的,后半泛论开去,将《波华荔主义》和〃阿Q精神〃比较,又从〃波华荔主义〃之为作者福罗贝尔的主义,说到西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说吉诃德就是西万提斯自己;用这样的〃匣剑帷灯〃的方法,作者给我们明白了他的未曾明说出来的意思:即是阿Q也是作者鲁迅自况。

我相信那位芷英先生一定是读过《阿Q正传》的,而且大概也读过吉诃德先生,但是我不能相信芷英在《阿Q正传》以外也读过鲁迅其他的著作。为什么?因为他倘使读过鲁迅其他的作品,他或者要拍案奇惊道:怪哉!这里又有一个鲁迅,却和阿Q完全不相象!

是的,我们从比《溃汗衷眨≌饫镉钟幸桓雎逞福春桶ⅲ淹耆幌嘞螅*

是的,我们从比《阿Q正传》篇幅多上百倍的鲁迅的其他著作,有理由去怀疑芷英先生的〃理论〃和邱韵铎先生的“理论〃是难兄难弟了。

从阿Q,我又想起新近的一个〃争论〃来了。

这是胡风和周扬关于〃典型描写〃的论争。

在本问题上,两面的意见是不同的;然而在阿Q是代表农民意识这一点上,两面似乎没有多大差异罢。

我以为阿Q可以说是代表农民意识,然而决不是仅仅代表农民意识。我甚至还要说〃阿Q相〃在农民中间还不及在士大夫等等中间那么来得普遍。我们在〃士大夫〃中间时时可以发见〃阿Q相〃,我以为〃阿Q相〃是几千年的封建的儒教(我这里用一个〃教〃字,不用〃家〃字)的环境所造成的中国〃民族性〃的提要。《阿Q正传》发表的时候,我在《小说月报》答读者的通讯就是这个见解。现在我还是这个见解。把阿Q视为代表农民意识,是把阿Q缩小了,把《阿Q正传》的讽刺的意义缩小了。

在中国社会组织改变以前,〃阿Q相〃大概还要存在的;而在改变后的短时期内,〃阿Q相〃大概也还是不能消灭净尽罢:——我这样想

卷七 关于鲁迅 〃一口咬住……〃

日本革命作家竹内次郎在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惊悉鲁迅逝世的噩耗,我像所有革命的日本人一样,感到极度悲痛。特别在目前,正当中国人民十分需要有人作为他们的代言人的时候,鲁迅的逝世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同时,对日本人民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损失,因为正是通过他,日本人民听到了他们邻国人民的声音。的确,鲁迅是东方一位最伟大的作家,而且像每个伟大作家一样,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知识。日本人民不能不因为自己没有这么一位伟大而有影响的作家来作为他们的代言人而感到遗憾。日本革命文学应该认真地学习鲁迅的文学遗产。〃

读完这位日本革命者的信,我的感受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鲁迅逝世后,许多反对本国侵略者的日本朋友纷纷表示哀悼。这也使我很受感动。我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官僚、金融寡头和工业商贾,但是,我热爱日本人民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他们和我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都为鲁迅的逝世而感到悲痛,而且都认为这是中日人民的重大损失。

“日本革命文学应该认真学习鲁迅的文学遗产。〃这是我们的日本朋友的肺腑之言。我们,作为在鲁迅精神熏陶下成长期来的人们,作为曾同鲁迅并肩战斗过的人们,在这悼念鲁迅的时刻发出誓言:“向鲁迅学习,继承他那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事业。〃

这是一种最感人的,最不平常的,也是鲁迅可以接受的唯一的悼念形式。我深深感到,如果我们把鲁迅的文学遗产只简单地看作是我们民族文学史的财富的话。那么,他在地下一定会说我们〃太乏〃。我们应该把他的文学遗产看作是所有被压平民族争取解放的武器,作为英勇战士留在战场上的一把宝剑。我们这些后继者应该举起这把宝剑,共同战斗,奋勇前进。

从鲁迅的遗著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斗争策略,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韧〃的战斗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一口咬住就不放!〃当他看清了旧社会的弱点,或者在同谬误进行斗争时,他不只是给予他们以沉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