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魂的归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不到竹笋,鸡嘴笋,尖尖的春笋,就是上海店里卖的冬笋,也是从福建来的。市上长年所卖的,尽是那种大而无当、终日泡在水里、带着一种那话儿味道的酸毛笋。岭南的笋味苦,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就早已说过。他说:

岭南笋不如江浙,以其地火房少霜雪,火炎上,故笋味多苦。盖竹冬生之草,生于冬休,得一阳初复之气,其时火足于地中,雷以火足而动,故竹以火足而萌。萌得火气之先,故味苦。其稍甜者,惟油筒竹笋名龙芽,及甜竹、筀竹、猫竹、筋竹、篱竹五种笋耳。

凡竹有雌雄,第一节歧枝者雌,雌者多笋,是曰孕笋。有恩摩竹,甚高大,笋生于节,笋成竹已及春,笋复生节。节之笋七,根之笋三,节节有笋,期年遂成大丛,然其笋绝不可食。

竹的形态,普通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逐杆单生的,一种是丛生的。香港所见到的竹,多数是后一种,几十杆甚至几百杆丛生在一起,不要说不能成林,就是清风也不易穿得过,因此,在香港是无法“日暮倚修竹”的。何况有些竹的杆上还生着刺。

这种丛生在一起的竹,本地人称为青皮竹,竹节的距离很长,竹竿很细,可以种在一起替代墙篱。更有一种名山单竹,杆细,叶子特别密茂,也是一丛生在一起,看起来像是一棵细叶的棕桐树。

竹不仅会开花,也能结子,但一般人向来迷信“竹树开花”是一种不吉的预兆。竹子是像稻穗一样的,成熟后也可以种到土里,不过很难发芽。一般种竹的方法多是插枝,但更方便的方法是连根掘起来移植,因为这样立刻就可以得到已经长成的竹丛。种竹是应该在雨天的,农书上说:“种竹无期,雨过便移”;本地人也说:“正月竹,二月木”,也是因为春天雨水多的原故。

岭南的竹,经济价值很大,从前广州岭南大学农场就有实验竹园,专门种植各种的竹,以供改良试验用途。农民和渔民的主要工具都是用竹编制成的,尤其是撑船所用的竹篙,要瘦长而有弹力,这是用水竹制成的,也是岭南的特产。广东又出产一种细竹,是钓鱼用的最理想的钓杆,每年输出国外很多

 琵琶鱼——魔鬼鱼

琵琶鱼,因了它的双鳍特别发达,看起来好像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鹰,因此古称鹞鱼。渔人则称它们为(鱼甫)鱼,俗称琵琶鱼。又因了它的大小和身上的特点不同,本地渔人对它又有许多古怪的俗称,如花点、黄(鱼甫)、长鹰、黑肉长鹰和红嘴鹰等等。

这是热带海中出产的一种怪鱼。小的仅有一两尺阔,但大的却可以阔至四五丈。西印度群岛海中出产一种大琵琶鱼,西人称为“魔鬼鱼”。每一条可以重至四吨,它们能挺直了双鳍,凭空跳出水面,然后再“拍”的一声落下来,用它们那几吨重几丈阔扁成一片的身体打着海面,发出大炮一样的砰然巨响,使人听了惊心动魄。难怪从前的渔人见了它便害怕,称它们为魔鬼鱼。

香港海面时常有魔鬼鱼出现,岛南的赤柱一带海面尤多,有时甚至会从鲤鱼门游进中环海面。这里所见到的魔鬼鱼,虽没有西印度群岛出产的那样大,但通常也有四五尺阔乃至丈余阔,它们成群的互相追逐,跳出水面,然后拍着海水劈拍的巨响,使渔人和艇家见了极为害怕。俗传这种鱼能吃人,其实是不会的。它们身体虽然大,但是嘴小,而且牙齿不发达,仅能吞食小鱼虾。

被称为花点和黄(鱼甫)的琵琶鱼,它们除了形状古怪之外,还生着一条像马鞭一样的长尾,可以长至五六尺。尾根和鱼身衔接处又生着一排巨刺,这种刺形如锯齿,极为锋利,并且刺尖能排泄毒液,若是不慎给它刺了一下,伤口会发炎,极为肿痛,甚至能致死。所以本港渔人捉到花点以后,总是先赶紧割下它的尾刺抛入海中,以防发生意外。

在大埔和赤柱的鱼市场上,时常有机会可以看见到大琵琶鱼。我在赤柱曾见过一条,是渔船从海外拖回来的,据说身阔一丈七尺,厚二尺半,尾长五尺半,重一千五百磅。这是一条鱼乸,肚里剖开来还有三条小琵琶鱼,每条已经有两尺阔,七磅重

 香港的蝴蝶

蝴蝶是香港的名产之一。香港的蝴蝶在世界自然科学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许比香港商业在世界商业史上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

据有名的寇沙氏的《香港与东南中国的蝴蝶》(英文本)一书的目录所载,香港出产的蝴蝶,已经著录的已有一百四十二种之多。为了使读者明獠这个数字在蝴蝶种类上所占的比数的庞大,我们不妨将英伦三岛所出产的蝴蝶数字来对比一下。据说,英伦三岛所出产的蝴蝶,全部仅有六十八种,其中还有十一种是由欧洲大陆飞往别地暂时过境停留的。以香港面积之小,却有一百四十二种,这确是可以值得夸耀的。

香港有一个地方名叫蝴蝶谷。顾名思义,这地方当然以多蝴蝶著名。其实,除了蝴蝶谷以外,香港各处的山坳,如大学堂一带,旭和道以下,以及宝山道一带,都是近市区而最多蝴蝶的地方。此外如沿薄扶林道而至玛丽医院,凡是草木茂盛而又少风的地方,都是蝴蝶喜欢逗留的地点。离岛如大屿山舶寮洲,也盛产蝴蝶。不过,在香港如要看蝴蝶,当然最好还是到蝴蝶谷去。

蝴蝶谷原在九龙荔枝角的背后,以前乘青山道的巴士下车后,经路旁的小路向北沿山进行,就可以到达。这是港九学生时常集体旅行野餐的地点,也是观察和搜集蝴蝶标本最理想的地方。从前这个山谷的林木很密茂,尤多小松树,和一种土名为“鸭脚树”的矮树,是蝴蝶蛹最喜欢栖息的植物,因此一旦孵化出来,就构成整千整万蝴蝶绕树纷飞的奇景。这种蝴蝶以黄翅的粉蝶居多,所以看来一片金黄,使蝴蝶谷享了盛名。可惜近年拓展郊区,滥伐树木,使得蝴蝶谷名存实亡,难复旧观了。

各种蝴蝶的孵化时间早迟不同,旧时即使冬天到蝴蝶谷去,也有机会可以见到“蝴蝶阵”,其他草木茂盛而无风的山谷也是这样。不过,当然比不上春天那样多。

有些蝴蝶的生活活动范围很有限定,因此有几种在香港山顶上常见的小蝴蝶,在半山区以下就不易见到。山下最常见的大型燕尾蝶,也不大喜欢飞到一千尺以上的高处去

 朝生暮死的蜉蝣

初夏的傍晚,从敞开的窗口时常会飞进一种小蜻蜓似的飞虫,它的身体翅膀头角几乎完全同蜻蜓一样,全身褐黄色,所不同者只是尾尖拖着三根长长的细须、这种被外国人称为“五月之蝇”的小生物,就是我们古人著作中一再提到的蜉蝣。

《诗经·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淮南子》:“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盖其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

古人对于蜉蝣,虽能把握到它不饮不食朝生暮死的特性,可是向来往疏《毛诗》和《尔雅》的许多格物家,包括朱熹老夫子在内,一提到他的形状,便像广东人所说的“搅唔掂”。有的说它形似天牛而小,有甲角,出粪上中。有的说它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有的说它似蛣蜣而小,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下有翅能飞,夏天雨后发生粪上中……说来说去,都将它当作是一种甲虫。只有《本草纲目》的著者李时珍说得最好。因为他除了引述上列那一类的一贯陈说之后,突然附加了一笔:

或曰,蜉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

蜉蝣的形状虽与蚕蛾仍有若干距离,但蚕蛾似蝴蝶,蝴蝶和蜻蜓到底是相近的东西,而且知道它是水虫。总算已经搔着痒处了。

蜉蝣的生活史非常有趣,古人说它不饮不食,朝生暮死。这已经将它说得大长命了。事实上是,蜉蝣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

蜉蝣的幼虫在水中孵化以后,要在水中继续生活一年至三年之久,始达成熟阶段,然后爬到水面的草上,蜕壳变成蜉蝣。经过第一次蜕壳之后。接着又蜕第二次的壳,始能展翅高飞,于是就寻配偶,交尾产卵。这一切都在几小时内完成,完成后就疲倦的停下来死亡。因了口腔不发达,在这花费了两三年准备工作的几小时生命中,忙忙碌碌,完全不饮不食。

香港出产的蜉蝣,据已经研究过的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