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及早果断突围的良机。
其实,秦军此时形成的包围圈,不可能布置得很厚,特别是南北两个方向上。赵军立刻突围,可以免于全军覆没。但赵括雌伏在东西两垒之间一动不敢动——自从首战败给白起以后,他就从极端轻狂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非常惧怕白起,再不敢动弹,卧在那儿好像待宰的绵羊。
白起趁此良机,为了彻底实现对赵军四十万人的大包围,赶紧分兵去南北两个方向的丹河河谷里兴建长垒,试图把东西二垒连接起来,彻底把赵括从四个方向钉入棺材。但我们知道,兵法云:“十则围之”,包围敌人需要有比敌人十倍以上的军队才行。秦军现有人数不够,白起立刻火急向秦昭王要兵。
秦昭王刚刚在前年受了饥馑,秦国本土似乎也刮不出更多的兵源了,就立刻亲自赶到河内,就是黄河北岸(算河以内)、太行山以南的中原北部一小条地区,那里是秦的新占领区,在那里征发了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开往长平,为白起营造南北长垒。(不要以为十五岁当兵太早了,董存瑞就是十六岁当兵,十九岁牺牲的)。
这些人到了长平,修垒同时担任遮绝赵国救兵和救济粮草的任务。这些可怜的征夫,原本都是韩、魏人,现在被拉来打赵国人了。他们自己的亲人朋友,都是死在秦人手里,怎么可能去卖命为秦人绞杀赵军呢?回答:其实,中原人和赵国之间,也是有历史仇恨的,他们也是有可能去杀赵啊。
赵括见棺材板开始越钉越紧,却依旧迟疑,不下火速突围指令,于是四十万人坐吃山空。到了九月,赵军已经连续断炊长达四十六日之久,四十来万张嘴靠丹河的鱼虾、树皮、草根,根本填不饱。根据鄙人的计算,四十万人可以一顿吃掉七千只羊和八千只牛!赵军很快被迫杀战马,以至于强壮的士兵杀死羸弱的士兵来吃。这种自相残吃的吃法不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赵括在此期间,一直等着邯郸的救济。邯郸那边早也急了,先是给赵括送去粮食救济,但是都被秦军截去了,赵括收不到。这种白送去的粮食实在是多,以至于最后邯郸本身也没有粮食了(只剩些歌舞和麦乐迪了),于是只好向齐国借粟。但齐王建却不肯。不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赵国多年向东发展,廉颇年年不断朝齐国发狠,攻城略地,逮弱的欺负,齐赵邦交不睦。二是,齐王建长期采取置身战争之外的国策,怕惹秦国不高兴,所以坚决地加以拒绝。
赵国使者又赴魏国求救。但是秦昭王早作了魏国的统战工作,许诺把垣雍割给魏人。魏国君臣都认为:邻国的失败,是我们的福气。
赵括知道救兵和救济粮都已经没指望了,这才决心孤注一掷,命令空着肚子、饿了四十多天疲软之极的赵军组织突围。(我们说,倘若早作突围计划,而不是由于畏惧白起而迟至今日,赵军当能以牺牲一部分掩护部队为代价,实现大多数人的顺利突围的,而不至于全军被虏。古今这种成功突围的例子还是满多的。当时通讯不发达,白起不可能把四个方面防军布置得滴水不露,赵括找到一个突破口出去当不难。)
赵括选择了秦军四个方面壁垒中的某一个作为突破对象,把所有能够拿起武器的人分为四队,周而复始地以血肉之躯去冲击敌人狂风般的密集的弩箭。可是秦军早把周长百多里的壁垒铸成,铜墙铁壁一般,赵军苦战终日,一直不能突破。
赵括军队被困在狭窄的河谷当中,回旋余地很小,只能小批量周而复始用兵,形不成决战,够不成对秦垒的强大威胁。战场上到处都是死尸和斜插入沙的断戟。赵括知道今日不能突围,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亲自上阵搏战,站在战车上挥戈狂呼猛冲。他的那帮少壮派的亲信都跟着他。结果一箭当胸射在了赵括这个可恨又可怜的家伙身上。赵括狂叫一声,吐血三两,被当场射杀在秦军垒前。
四十万赵军见主帅阵亡,冯亭也战死军中,再无斗志,全部向武安君投降。长平大会战至此结束,自四月至九月,用时近半年,双方前后共投入兵力超过一百万,筑垒二百来公里,最后以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告终(廉颇赔了五万,赵括送了四十)。
在这场战役里,白起突破了传统兵法里“军不十不围”的束缚,以同样的兵力却成功包围了同样数量的敌军——这在古往今来的战例中不可想象。在那个没有机关枪、迫击炮,没有燃油陷阱,甚至没有铁丝网的情况下,白起做到在长达46天的时间里,不让四十万赵军一兵一卒突围并顶住援军的反复冲击最终将四十万人全部予以歼俘,了不起啊!他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又一个经典战例,充分印证了那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赵括的妈妈由于及早与赵括划清界限,当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赵孝成王免她受随坐之刑。赵妈妈没有哭,激动地在胸前直画十字:这个败家的孩子,总算死了省心了,以后全家可以过踏实日子了。说完,喜极而泣。
可怜的赵括有两个致命错误:他先是冒险盲动,轻狂出击,丢了东垒。受此挫折后又变得恐惧胆怯,方寸大乱,不敢主动与“战神”白起决战或突围而是一再迁延,坐等援军,实际是待死,直到被饿了四十多天后才被迫向敌人业已打造完工的铁笼上突围,显示了缺乏经验的指挥官的常见毛病:心情大起大落,不是高亢速胜,就是悲观丧气,总之心理素质很差。
在遵义会议上,清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责任指挥人博古、李德时,毛泽东的发言用三个“主义”概括了这两个书呆子的指挥错误,跟赵括所犯的一模一样,即“先是冒险主义,继而是保守主义,然后是逃跑主义”。唉,那些愚笨的人,其愚笨之处,古今一样啊。
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长平的故事却没有结束。清点完毕战俘的数目,居然高达二十几万。秦军将领们都比较犯愁。当时没有铁丝网,无法建立战俘集中营,吃住行走都是问题。王龁等人于是问白起如何处理这些嗷嗷待哺的战俘。
“我们秦国前年饥馑,如今也没有什么粮食了。”众将说。
白起默然良久:“赵卒性喜反覆,恐怕他们将来吃饱了肚子,又要作乱,那就难以收拾了。不如趁现在无力反抗,全部杀光为妙。我看附近有几处深沟大壑(这是黄土高原的地貌,都外窄内宽,形如布袋),真是天赐的好地方。” 
于是赵卒被诳进山谷,据说是邀请去那里吃饭,伙食是三鲜牛羊肉煎饼。大家无不手舞足蹈,进了沟内,却发现原来是用自己的肉do it yourself!——就见顶上万弩齐发,滚木擂石雨点般而下。可怜赵卒因为饿了许久,浑身无力,连山坡都爬不上去,只有眼睁睁任人轰杀。眨眼间,沟内尸积似丘,哀声如雷。事毕之后,王龁又命战士拿着武器下山检查,有还在动弹的,再予补砍,不得走漏了一个。
当时,长平的尸体无人掩埋,一直到唐朝,李隆基经过这里时还是看见白骨森森,头颅堆积如小山,于是大加感叹。人们今天,仍然可以挖出尸骨坑,并且从长平的一些地名:杀谷、省冤谷、血昏河、白起台、骷髅山,隐约可听见两千两百多年前的凄惨哭声。
赵军中尚有二百四十名未成年士兵,白起和所有典型的秦国人一样,非常喜欢小孩,所以特意把他们放生,其中就有冯亭的几个儿子。在这些孩子的面前,丹河淌成殷红的颜色,天空中弥漫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
潇水曰:长平之战,赵卒死亡四十五万,人们往往难以置信,提出置疑的理由通常有三个:第一个,赵国不会有四十五万人马。第二个,四十五万人马的给养运输,当时做不到。第三个,四十五万人杀起来,很难杀。
我来逐条驳斥一下。
据苏秦说,临淄有七万户,每户可出三男子,“不待发于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而临淄、邯郸历来并称。等量齐观,邯郸至少也能出十万人,这是保守数字。另外,赵国还有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安平郡五个郡,其中上党郡有二十四县,太原郡有三十七县,代郡有三十六县,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按每郡二十个县计,则赵国六郡合计120个县。每县出兵三千人,则120县合计三十六万人。加上邯郸等大都会的至少十万人,所以,赵国凑出四十五万人马,不成问题。
赵孝成王在《史记》中曾说自己有一百万。
事实上,根据我对先秦战役兵力的统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