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嘉诚家族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了来自社会中下层民间的生活经验,那么在物华天宝的潮州海阳,则让学富五车的李明山饱尝了南粤文化的灵秀。
  李明山之所以直投海阳,其原因也象他当年从许昌迁往莆田一样,都因为此地有一批同从许昌故里南迁的乡亲们。早在海阳安家立命的许昌亲友们,对既有才华又有人情的李明山的到来,当然是热烈欢迎的。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位老秀才来教,而李明山也渴望再像从前那样重执教鞭。不幸的是,经过从中原到闽南,再从闽南辗转来粤东的长途跋涉,等他到达了海阳,已经变得骨瘦腰软,缠绵病榻了。
  不过,李明山喜欢潮洲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那条蜿蜓流过古城的韩江,碧蓝透明的江波几乎可以照见他不再挺拔的身影。再看城外的笔架山和金山、葫芦山,三峰相连,巅连雄踞,城外群峦苍翠,树木蓊郁,把个在东晋九年建起的古城环绕得如同盆地中的城郭。这在李明山眼里真正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李明山不能再以塾师为业,每日以药代食,自知来日无多了。所幸他看见李家的子嗣们都已长大成人,而且三个儿子都像他当年一样,虽然生活困境重重,倒也个个通书知理,学问不逊乃父。就在李明山落户海阳的当年冬天,这位生于河南的老学究终于撒手尘寰,驾鹤西归。不过他的后裔们却从此在这粤东大地上繁衍,成了一方颇有影响的人脉。
  这位要在本书中记上一笔的李明山,就是李嘉诚的先祖。虽然他的生卒年月史无考证,但是李明山毕竟是李氏家族在粤东繁衍发迹的鼻祖,尤其是李嘉诚在香港商界的历史性崛起,给从河南迁徙而来的李氏家族带来了新的荣耀,李氏家族第十代传人李嘉诚,在香港富可敌国,并又跻身于世界华人富豪的行列,匆庸置疑,李氏的先祖李明山功不可没。
  李明山以后的七代人,当地史册几无记载。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是延至李明山的第七代孙——李鹏万的时候,忽然让一度默默无闻的李氏家族再度生辉。
  3、曾祖李鹏万:朝廷贡官,挂冠返乡
  李鹏万的出生年月不详。笔者曾为此专程去潮州采访,民间对李鹏万的出生年代说法不一。一说道光十九年,一说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李鹏万,自幼天资聪厚,读书万卷,并过目成诵,是海阳县当时有名的学子菁英。尤其是他的毛笔书法,龙飞凤舞,颇有前人苏轼之遗风,在潮州地面人人皆知。每年元宵灯节总有人上门求其手书对联,乡民们每每以有李鹏万亲笔对联张贴于门楣而引为至荣。等到李鹏万考取朝廷贡官而风縻粤境之时,广东地方各县所建牌坊之上,多有李鹏万手书楹联镂刻其间。现在仍可在粤东各地觅见其陈年遗墨。
  如果说当年李明山率家人来粤东初期,仅是一个人脉丰厚大家族的肇始,那么到了清朝咸丰九年,李氏家族的后继者李鹏万就再不是这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中以教书为荣的普通塾师,而成为名震潮州地面的著名学士。李鹏万作为李明山的第七代后裔,他的成功不在于咸丰七年在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粤东五县惟一的举人,也不在于他咸丰八年再中秀才,而是在接连两次乡试中以名列前茅的考卷成为佼佼者后,破天荒在大清年考中成为可进京城为官的进士。须知那时的进士不同于普通的举人和秀才,也不是一般在大考中成为官员的学子,李鹏万的全优试卷是在经过京城皇帝的御览朱批成文之后,才从全国数以百计的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的,这在边远的粤东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当李鹏万中了京官的消息传至海阳时,全城轰动。就连潮州古城也为这位给乡亲们增光彩的李鹏万张灯结彩,燃放爆竹,接连庆祝了三天三夜。真可谓潮州地面上古来罕见的喜事!
  李鹏万的成功发迹,继承了其祖先李明山的衣钵。诗礼传家的优良祖训正是从李鹏万开始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李氏家族是前后经历七代人的艰苦努力,最终才赢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不过,李鹏万尽管进京作官,并且平步青云,可他并没有满足于已得的官位,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品貌兼优的李鹏万竟然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久,即参加了同治二年(1863)在紫禁城文华殿举行的大考。这时咸丰新殁,慈禧开始染指朝政,更加喜欢鼓励朝臣奋进向上。这为期12年才有一次的官廷内官的考试,虽是大清禁宫多年的惯例,但李鹏万赶上这次大考,愈有让他一展才气的诱惑,因为慈禧已经亲颁圣谕,凡考中者均可连升三级。李鹏万知道如若满足一般的京官生活,完全可以躺在旧有功劳簿上睡觉了,但他早就暗暗立志要以他出类拔萃的生花妙笔撰写奇文,一定要在那些小视自己的孤傲京官中名冠群雄。李鹏万果然笔著奇文,震惊紫禁城,他再一次成功了!李鹏万以其寓意深刻的文章,出人意料地摘取了文华殿上的桂冠,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八贡之一。
  李鹏万虽然夺得由慈禧老佛爷御笔加封的嘉奖,可是,他毕竟不同与那些不学无术,每日钻营官场的六部九卿。学识的渊深和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都让这位李明山的后裔自感难以适应大清恶浊的最高官场。尤其是尔虞我诈且又处处充满险恶的朝廷高层,对于素以国家社稷与万方黎民这重的李鹏万来说是如履薄冰,他感到京官难做,有些高处不胜寒之感。
  清同治四年(1865)夏天,李鹏万奉朝命巡视河南。他发现一路上荒野哀鸿,枯草干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正在席卷着中州大地。出身于粤东的李鹏万做梦也没有想到,古来素有中州粮仓美称的河南地面竟然一片荒芜。而这面前的河南大地恰恰就是李鹏万的祖籍。当他看到被祖辈描述为中原粮仓的故土,如今竟然因旱灾而哀鸿四野的时候,李鹏万不能不为之落泪,甚至想拍案而起了。
  李鹏万在中州巡视期间,一路上所见灾民如蝗,饥谨到极致的乡民大多以枯树朽枝和野花残草为粮。他再看当地的朝官则人人酒池肉林,花天酒地,两相对比,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有一切,尤让李鹏万激愤难忍。特别是当他回到故里许昌的时候,所见景况更让他为之震怒。一面是乡间百姓的民不聊生,一面是当地朝官对他的百般奉迎。面对当地官员的阿谀,李鹏万曾经当面拍案指斥,并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废黜的官员。然而,李鹏万毕竟无权解决河南境内大批朝官的贪脏枉法。于是他回到北京以后,亲笔向慈禧递上了一道条陈,要求重罚严惩,甚至弹劾河南一批重要贪官,以保证民间百姓不被天灾涂炭。
  但是慈禧在接获李鹏万所上的条陈以后,批阅中对其所用之词过于激烈暗生反感。尤其是河南几位朝官多年与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是不容李鹏万指责的。他不了解真情,原来慈禧太后每年的寿辰之日,这些河南官吏大多是不惜财力的进贡,在慈禧眼里他奏折上的贪官都是老佛爷的爱臣。这些颇得慈禧爱护的高官,岂能像李鹏万条陈中所说的这样虎狼成性,鱼肉民间?如果这种充满激词怒语的条陈系普通朝官所上,慈禧太后也许会因此而怒责下去,或者因此遭到贬官的严惩。可是,李鹏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以妙文获得慈禧欣赏的文官菁英,所以慈禧只将此奏折退回了军机处,并没有给李鹏万治任何罪名。不过,李鹏万却因这一条陈毁了自身的前程,从此再不受慈禧的重视,坐上了宫中的冷板凳。此后几年中他虽然还在京畿为官,但很少得到慈禧的召见。直到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登基,李鹏万始终郁郁终日,不得重用。李鹏万直到这时才感到官场政坛的险恶,一旦他说了真话,非但不能解决腐败朝政中的弊端,反而还要因此招灾惹祸。光绪初年,李鹏万还希望慈禧再重用自己,却发现自家官邸内外到处都有可疑的监视者。他再看慈禧亲政以来杀人如麻,许多在咸丰时代有功朝政的高官,只因违逆了慈禧的圣意,一个个轻则遭到贬官,重则被绑赴菜市口长街枭首示众。李鹏万深知自己继续在京为官,非但不能对大清朝政和黎民百姓有所贡献,搞得不好,甚至还要厄运加身。于是李鹏万在光绪五年秋天,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