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靺鞨却突起变故。

    渤海王室,再起夺位之争。

    去年十二月,渤海郡王达荣病故。

    达荣的王妃,是汉家女子,她的儿子,理所当然地早已被朝廷册封为世子。

    可是身为王爷的达荣,当然不只有一个妻子………事实上,这家伙前前后后娶了不下二十个老婆,生了二十几个儿子和十几个女儿。

    也需正是因为纵欲无度,不过四十出头,正当壮年的达荣,就早早地翘了辫子。

    此时的汉夷混血的世子,刚好十六岁。这个年纪接班,倒也说得过去。

    麻烦的是,世子的头上,还有一个哥哥,比他大出两岁。

    达荣在东都做“俘虏”以前,已经在本部娶了两个老婆,生下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看到弟弟的地位,做哥哥的,心里难免有了怨气。

    世子是汉族王妃生的,母家在渤海,并没有什么势力。

    而靺鞨出身的长子,他的母亲的家族,却是一个小部落的贵族头领。

    就在新的渤海郡王“上任”十天以后,一场“宫廷政变”爆发了………达荣长子代表的,是靺鞨本族的一些势力。

    新任渤海郡王很快人头落地。依照靺鞨的传统,汉族王妃也成为新王的新妻子。

    新王当然明白真相如果暴露可能产生的后果,他在呈报给兼管靺鞨都护事务的罗士信的奏报里,谎称弟弟因为父亲的去世过于悲伤,“忧郁过度,竟至一病不起。”并装模作样地请朝廷给弟弟加谥号“孝”。

    一切看起来几乎是天衣无缝。

    然而有一个人将仇恨深埋在心里………失去丈夫又失去儿子的渤海王妃。

    对着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新丈夫”,她表面上曲意逢迎,把尚不谙人事的新王哄得不知道东南西北。

    几个月的风平浪静,让新王放松了警惕,他甚至“宽宏”放过了王妃的幼子,自己另外一个十二岁的混血弟弟。

    终于在一个夜晚,王妃让自己最忠心的侍女和卫士,带着幼子出逃,一起带出的,还有那个被遮掩的秘密。

    当新王怒不可遏地找到王妃的时候,他看见的,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自知不能幸免的王妃,已经服毒自尽。

    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五月,罗士信调集汉、夷军三万,兴兵“讨逆”。

    新王依靠的,主要还是自己母族的势力,以及一部分渤海贵族,在渤海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甚至还有人期盼着新王覆亡。

    与几乎所有的政变者一样,新王也干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

    政变之初,在某些人的撺掇下,他就将自己另外一个十六岁的兄弟杀死………那是一个纯正的靺鞨血统的王子,并且将他的母族的主要人物全部屠杀,部众和牲畜被新王的母族和其他几个亲信贵族瓜分。

    当王妃自杀后,恼羞成怒的新王竟然狂性大发,下令将所有年满十二岁………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兄弟全部屠杀。

    达荣的妻子们来源很杂,有汉人、高句丽人、突厥人、契丹人,当然更多的是靺鞨人,除了多数是渤海靺鞨,还有其他包括黑水靺鞨在内的几个靺鞨部族,其中不乏贵族。

    只有两个王子逃脱………他们得到了母亲族人及时的庇护。

    这样一来,无论在渤海内部还是外部,都给他自己增添了许多敌人。

    隋军一到,大批渤海部落就倒戈,投向隋军一侧。

    隋军这些年来,一直强调军纪,不许妄杀,但是对于夷族士兵,却约束很少,何况这其中有许多高喊“报仇”的。

    很快,渤海的内乱就平息了,新王自知不会有好下场,蹈火自焚。

    整个变乱中,渤海损失了差不多三万人口………对于只有十几万总人口的渤海,这个数字还是巨大的。还有近万人,被视作新王的“同党”………这些部落的首领都参与了政变,等候处置。

    八月,圣旨传来,将渤海一分为三………王妃十二岁的幼子继承渤海“正统”,但爵位由郡王降到了郡公,除了一部分靺鞨人以外,从内地迁来一万多汉人,归其统领;另外两个幸存的年长王子,分别成为“北渤海都督”、“南渤海都督”,授给县公爵位。

    至于“谋乱”者,大部分不过是被裹挟参与的普通部民,为首的头领和家属近千人被“流放”到李密那里………那边一直比较缺人,其他数千人,被分给其他部落。

    然而渤海的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三个十几岁的孩子,是很难镇住局面的,所谓“主少国疑”。渤海内部,暗潮汹涌,权臣争斗,外部也难免有人虎视眈眈。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北渤海权臣那吹(新都督的舅舅)被另外一个权臣拉木杀死。仅仅十余天后,拉木又被另外一个贵族大臣达庆(王族)杀死。达庆受汉化较深,上书“请归设郡县”。

    而在南渤海,新都督也成为了“傀儡”,引起其母族与当权大臣之间的争斗。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三月,罗士信在达庆和靺鞨都护长史唐俭建议下,上书朝廷,撤渤海三都督府,改设渤海(北渤海,今吉林省吉林一带)、龙泉(渤海,今吉林四平一带)、扶余(南渤海,今吉林梅河口一带)三郡,迁达荣三子及粟末贵族十余户、两千余口至两都,“三都督其爵各升一级,许与宗室通婚,十余户皆赐伯爵,赐予田第,妥加安置。”以达庆为龙泉郡太守,封侯爵,并“赐汉女为夫人”。

    五月,哥勿都督达春“请内附”,优旨嘉慰,以哥勿置通化郡(今吉林通化),封达春为太守,“其爵如故”,“亦赐汉女为夫人”。

    这“汉女”,可不是普通人家,出身怎么也得是伯爵侯爵的贵族人家。这也是中原王朝拉拢少数民族地方实力派惯用的手段。

    四郡设置后,朝廷共设置十九县,七月,迁辽东郡治至襄平,以通定城为“通定府”,将燕郡、辽西、辽东、玄兔、渤海、扶余、龙泉、通化八郡及通定府设为第十四道:东北道,以唐俭为观察使,罗士信兼领“检校”(代理)镇守使。

    原都护靺鞨将军(此时还是罗士信代理)仍领下属各镇,但“非朝廷有旨意,或东北道所请,不预粟末四郡事务,专理铁力等部”。

    四郡设置后,朝廷在其地“依汉制,设学馆,教农耕”,并陆续迁移内地汉人十万余,连同此前迁往渤海的万余,使得汉人数目已经接近当地土著,粟末四郡很快汉化………原本粟末部在靺鞨诸部中就是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经过一番经营,东北九郡一府(不久后增设新城郡),达到人口近三百万(包括归化的靺鞨人、高句丽人和契丹人等少数民族),良田三千余万亩,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从辽河流域发展到松花江流域。

    就在大业二十六年这一年,西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肆叶护可汗击败了莫贺咄可汗,莫贺咄可汗逃入金山(今阿尔泰山),被莫贺设阿史那泥孰杀死。紧接着,西突厥大军击败了半独立的契苾铁勒,“斩杀过万,虏获男女三四万”,契苾部元气大伤,莫何可汗战死,俟斤纳鲁领部三万北走,契苾何力领契苾部众男女约两万口东逃至高昌、焉耆,请求内附。其他尚有契苾部众三万余,由降了西突厥的贵族统领,依附肆叶护可汗。

    西突厥一派“形势大好”。原本观望的一些西域小国,纷纷遣使进贡,重新承认西突厥“宗主国”的地位。

    然而,肆叶护可汗并不是一个好的领袖………尽管他有着不错的军事才能,但是为人多疑,心胸狭小。就在这一年,肆叶护可汗以“谋反”之罪,冤杀功臣乙利可汗,又企图杀害另外一个“功高震主”的阿史那泥孰,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十月,阿史那泥孰领部众八千户、约三万口逃入焉耆,被李大亮收留。

    十一月,肆叶护可汗领七万西突厥军攻焉耆,要求隋军“交出叛逆”。隋军李大亮部、焉耆、高昌及阿史那泥孰、契苾何力等集结四万兵力与之野战,互有胜负,隋军退守城寨。

    十二月,隋军杨恭仁部及于阗、疏勒军近万袭击突厥后方,阿史那社尔也领兵两万援救焉耆,肆叶护可汗回军西撤。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隋军李大亮部及阿史那社尔等部欲再攻龟兹,可是焉耆、高昌畏惧西突厥军,自行后撤,乱了联军阵脚,李大亮部损失千余,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泥孰、契苾何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