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长期的融合而来,其前提就是书同文,车同轨。如果始皇帝也来搞个什么少数民族政策,考虑这个那个的话,如今的华夏大地。永远也将停留在战乱之中。只有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守同样的礼,才会对华夏有认同感,才会真正的是民族大融合。

同样的,新罗百济也是差不多。新罗王因其不是本身要背叛朝廷,所以还是当王,只不过不在是新罗王,而是一个闲散王,除了新罗百济外,其他地方任由他自己选定居之处。百济王就没那么好命了。他的后半辈子,只能跟高句丽王为伍,当他的奴隶去了。

和大唐不同的是,高句丽人和新罗百济人对其王并没有多大的认同感,他们没有大唐子民那么幸福,有一个处处以百姓的需求为第一位考虑的君主,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跟谁混过得更好就认谁,事实上,这三国实际上还是处于奴隶社会的时期,所有子民都是王的奴隶,你想要一个奴隶对你忠心耿耿?难!

因此,三国之民的大迁徙并没有引发什么抵抗,相反的,当听说自己可以到中原各地去定居,可以和中原人一样,每个劳动力都有十到十五亩的永业田分,而且当地官府会指定了善于耕种的农人来教他们新耕种法,可以做到亩产提高许多后,绝大部分人都是欢喜异常,这样的日子,他们可是想都不敢去想过的,如今大唐朝廷来了,马上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就能跟那些他们以前羡慕至极的大唐人一样了,这样的结局,他们怎么能不欢喜?

对于极少数的不愿意迁徙的,朝廷也没有勉强,一样的可以领到永业田,一样的可以自己开荒,一样的和中原的待遇,少数人留着,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中原的民众大量的迁徙过来之后,在滔滔华夏文化的淹没下,少数人再怎么想保住他们的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至于中原子民,愿意迁徙到新打下来的疆域的,则有很大的优惠,十年免税免徭役,光这一条就已经很是吸引人,因此中原并不乏有人去的,而河北民众呢,则同样的得到了五年免税,五年半税的待遇,因为朝廷说了,河北民众抵抗北方外敌百年,所耗甚多,如今北方安定了,是该补偿他们的时候了,且北方再无外敌,可以说,整个北方的驻军就可以裁撤了大半,只留少许镇军就可以了,如此一来,负担减轻许多,干脆,就直接将这些减轻了的分到百姓头上,让大家都喘口气,好好的修生养息。

六诏中除了南诏是怀了异心外,其余五诏都是真心归附,且如今南诏已灭,南诏人所剩不过半数,因此倒没有搞什么大迁徙,只是将南诏人打散了并入五诏之地去,整个六诏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自愿,选择定居之处,而中原人也将开始在优厚政策的引导下,和六诏人加强往来。这是一个温和的融合过程,也是大唐这一年打下的那么多疆土中唯一的一块是用这种方式,本来六诏人就没有自己的文字,用的都是汉字,在民间的往来变的频繁了之后,融合也不过就是个时间问题。

吐蕃的情形也是和高句丽差不多,他们本来就是比高句丽更原始的奴隶社会,如今吐蕃一降,农奴们或是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或是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牲畜,而且可以自由的迁徙,有不少人都选择到了川蜀一地去,川蜀之地和青海及西域的游牧民也都受了优惠政策的引导,开始往吐蕃迁移。

吐蕃五部的首领贵族,早在秦怀玉诛了赞普之后,就假传赞普的旨意被叫到逻些来一网成擒了,五部所住远近不同,到达的时间也不獤,三百余人要抓个首领还是很容易的,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快就降了。命都捏在唐军的手中,底下的奴隶还有谁去有心管他们的归属?能保一条命就不错了,而且也不过就是换了个居所,虽然没有了大片的土地和牛羊,但中原的富饶,以他们的身家,只要用心经营,生活也绝对不会比在自己部族里差到哪去,要知道,一只在长安不过卖几百文的璃瓶,在吐蕃可是要卖到上千贯呢,一个几十文的罐头,也要好几贯,这么一对比之下,到了中原之地,哪怕是收入锐减了十倍,那也要比在高原苦寒之地安乐得多呢。

三大战役,除了对付高句丽和新罗百济动用了二十万兵外,剩下对付南诏和吐蕃只用了几百人,翦除了大唐北部和西南部的威胁,而大唐将士的伤亡才一万多,若是将那伤的扣掉,真正亡的只有几千人,还丝毫没有影响到民生,这样的战果不可谓不辉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没人敢说了,但王况却是知道,后无来者恐怕是绝对了的。

毕竟再往西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越是浅,对中原的认同感也没那么多,甚至还是排斥的,要知道,人种可是不同,而西人最是讲究人种的。他们没有华夏这么博大的胸怀,可以包容并蓄,别说人种,就是同一人种底下的分支,他们也是要分得一清二楚的。哪里有华夏这样的?华夏民族的构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体中就有羌人(说到羌人,灰雀忍不住要大笑三声,那个叫兽也不知道是不是脑袋被驴踢过了,竟然说华夏人是源自羌人,应该将龙的传人改为羊的传人才对,真真是笑死人了喂,汉族的血统构成中,是有羌人没错,但不过是洋洋众民族中占少数的一支而已,羌族还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是其中的部分,融入到了汉族中去而已,可以说,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包容了许多血统的大民族,尤其是最后的百年。这样的人,还敢当叫兽?应该改为叫驴才对!),有匈奴人,有楚人,有越人,有吴人,有齐人,有燕人等等,如果细细数来,至少可以列举出二十多个。

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在今后对西人的战役中做到大战无殇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狭义上的大战无殇还是可以的,战火并不是在大唐的疆域上燃烧,而是在西边,要殇,也是合该西人倒霉,碰到了王况,碰到了李世民这个几乎可以说是爱民如子的一代帝王,大唐这边,殇的,不过是兵士,虽然死人难免,也会让人心疼,但是为了天下一统,为了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生产环境,为了一千多年后不再受到更大的屈辱,这样的牺牲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但不管怎么着,李世民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民间已经有人开始称皇帝为一代圣君了,将其和轩辕大帝,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质疑,三皇五帝有当今圣人如此的丰功伟绩么?应该将圣人排在三皇五帝之前才对。。。)

………………………

第七二三章众望所归

也有许多人赞扬王况的,说王况功可比太公,成就也越了太公许多,程老魔王还私底下透过程处默来提醒王况,要注意为人低调,可别因为功高盖主而引火烧身

王况只是一笑,没人知道他和李世民之间有过那么一段谈话,而且,早在大战开始,王况就已经让魏小五的长安车马行到处散布消息说,这一切的策略,都是圣人提出来的,建安侯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罢了,相信不用多久,这个流言就会传遍大江南北

王况无心权位,他的目的不在这里,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打小,他就不爱和人争,也不大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这也是在帝王集权的时代,王况才会稍微注意一点天下人的说辞,毕竟,在这里,可不止他一人,有兄弟,有长辈,还有晚辈,以及许多跟着他王况想混个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王况倒霉,遭殃的一定是一大批

若是放在后世,王况就是向天下人宣布,他想当总统也没个屁事,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谁都有资格问鼎那个位置,只要看百姓们认不认你就是了,当不了,那是能力不够,布局不够,人脉不够,并不会因此而获罪而在这里,哪怕王况就是真个的想,那也得憋在心里

王况曾经担心的长孙皇后和自己的事情终究没有半点消息,三四个月过去没动静的时候,王况就知道这是自己庸人自扰了,身在皇宫,皇族内又岂没有一些隐密的手段来预防呢?如果这个时代没有预防手段,那么勾栏院里岂不是年年都有一大堆的孩子出生?就王况自己知道的,也是看小说看来的,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枣核来预防的了,具体用法是不知但显然效果应该不会差的,否则也不会流传那么多年

自那次之后,长孙皇后就再也没见过王况一面,而越是如此王况的心就加的安了下来,避而不见,恰恰是长孙心中有情的表现,同时,也未尝不是因为觉得对皇帝有那么一丝的愧疚,想就此了结这一段孽缘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