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保证节水,不至于让那些人家在水缸满了后,水还一直的流淌,所以在城里还需要再建几个蓄水池,城外引来的水都注到水池里,各家需要用的水就从水池里引,从水池往各家引的管就都是全程密封,各家只需要在水缸里的水满了后,用个软木塞将竹管堵住就行,要用水了再将塞子一拔。这样全程密封的好处也是为了防止那些喜欢飞高的鸟雀跑水管那饮水,把鸟粪嗬到水管中,同时,也能防止有小孩子恶作剧,将砂土扬到水管里面。

所以这就要求老竹是不能开裂的,干的老竹没裂缝,一泡了水就更加的紧实,更不容易开裂了。

几根老竹好找,但是这引水工程,王况算过,从水池到城里,有一里地,一排十根竹管,就算每根长一丈(三米,太长了,竹梢就太细,截面不够大),再加上接头的重叠部位,光城外就需要近两千根老竹,城内需要的就更多,还要考虑到给以后增加的住户预留接口和水道,总的算起来需五千根以上的老竹。

还是黄良这个老狐狸有办法,不光建州有竹啊,周边的州都有,因此,除了发文让各县收集三年以上的干竹外,又给饶州,汀州,衢州等几个州发了函,说是宣德郎正要找三年以上的不开裂的干的老竹,数量不少,宣德郎正头疼呢,若你是你们谁能帮宣德郎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能直接将老竹的竹节都打通了送来,那,后面的就不用某来细说了吧?

黄良这个老家伙,最近两年总是喜欢打着王况的旗号去要挟周边的州县,而且是一试一个准,试得他都用上瘾了,要不是王况提醒他,总是这么下去,怕是对他自己的官声不大好,不然恐怕现在在周边州县的父母官印象里,王况就成了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了。

黄良并不是没有能力,总的来说,建州在他的治理下,还算是不错的,想想下,才归唐多少年,建州的人口就有了八万,比起饶州衢州这些早就归唐的还多了许多。这里面,固然有建州基本没战事的原因,可也是和建州这几年的安定,没什么恶霸痞子有很大关系,流民一来就不大想走了,这么些年,欺男霸女的现象几乎就没在建州发生过一起。

黄良欠缺的只是经济能力,尤其是经济全局观,不光是他,几乎全大唐,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后面恐怕还要再加上那么一两个九上去的官员都没有经济大局观的意识,这和他们所受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长久以来,中原不管是哪个朝代更迭,摆在当局面前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温饱问题,他们的努力方向也都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是一直都没解决的问题,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考虑解决温饱之后要解决什么问题。但只要给了他们机会,给了他们一个摆着的现实,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人去思考,去摸索。

这不,在王况的熏陶下,几年时间里,黄良就已经很是掌握了许多挟利相逼的伎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都是用的经济利益当筹码,也懂得什么时候用什么政令去引导人们去做什么事情比较赚钱。但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现在也学会了王况的成本核算办法,事先都要算计一番,这么做到底合算不合算,然后再来做决定。

在建州的发展里面,王况起的只不过是起一个捅窗户纸的作用而已,他往往都是把窗户纸捅破了之后,就撒手不管,其他后续的工作,都是黄良和林明他们来完成。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恐怕等建州升格到了上州,就再也用不着王况去当那捅窗户纸的手了,黄良他们到时候的经济头脑,就能达到在大唐众官员里数一数二的地步,当个户部或工部侍郎,估计都能胜任。

只是想要当尚书,那可不光是会懂经济,会搞经济这么简单,还需要会一些官场上的滑头,在这点上,黄良应该是足够了,林明还欠缺不少锻炼。

但王况不是李老2,他可没权力说谁谁谁能当什么官,要真的敢这么说,估计王况今天一说,俩月内,千牛卫或许不会向明锦衣卫一样杀上门来将王况押解进京,大刑伺候;但至少,王况就得自己主动进京里去请罪,解释个清楚,不然旁人听了,会想,哦,你这么说什么意思,难道是还想替陛下做决断?或者说,你想反了?

也只有对林明,王况敢跟他打包票,一定要让他当全天下品级最高的县令,这么说可是有根据的,那就是依据了惯例,不管是哪个州县,除非是在紧急情况下,只要这个州县升格了,在升格的三次课考结束后,原来的县令都还会留任至少一任,以稳固了原来的成绩,然后再将其调派到其他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林明现在已经是升格了的中县县令,已经是从七品上,比王况只低了一级,等到今年的课考完,还要再升一级,等到第三次课考合格,那就是真正的正七品下的县令了,要是三次的课考都是中上,就又能再升两级,成为比王况还高一级别的正七品上。

林明是已经得到了一次的优,只要王况在,另两次的中上也是没得问题的,所以,林明对自己能到正七品上是绝对的有信心。在这之后,他还有四年的任期。

短期内,王况是有把握让建州堪堪的升到上州,但那也只能是上州的末游,但要是想和淮扬和关中一带的州比,还是有极大的差距的,打个比方,和考试一样,如果下州是60分以下,中州则是60…80分,而上州是80分以上,一个人想要把成绩从不及格升到及格,比较容易,从将将及格到拿80分,也比较容易,可等你上到了80分,想要再快速的升上去可不容易,每前进一步要付出的努力就是从不及格到及格的努力的许多倍。

建州几个县,发展是参差不齐,有的州的资源优势还没显出来,比如建宁县,莲子还没有大卖,瓷器的品质也没搞上去,王况没那么大的把握,可建安县不同,本身就坐拥了州府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又是占了全州一半的人口,外来的流民又几乎东家是首选建安作为定居地的,行商也都是先跑到建安来,然后才会考虑到下边的其他县去。

单从人口上来论,建安已经不比一般的上县少,所欠缺的,就是税收不够,这主要和地方偏远有很大的关系,除了茶叶外,在王况来之前是几乎没什么特产,现在王况来了,眼看着亩产今年就可以翻番,又将许多只有建州才有或者说只有建州产出的是最好的东西都开发了出来,然后都是从建安开始发卖出去,以后往来的行商就会更多。

所以,王况有把握在四年之内,将建安从中县升格到上县去,同样,也有把握让建安在升格到上县后,林明的第二个任期内,让建安直逼长安县和万年县,从而为林明再争得四年建安县令的任期,接下来自然就是赶超长安,万年和洛阳县了,那么,林明也就能轻易的升到比长安万年县令更高的品级上去。

为什么不让林明调到新的岗位上去再升,王况有他自己的考虑,首先是不知道李老2会给林明一个什么新的职位,要是让林明去吏部,那王况就帮不了什么忙了,估计林明的仕途最高点也就到此为止了;其次是,如果一个县令,能在几个任内,将一个下县一路不停的升格到上县,然后又在人口远远不如的情况下赶超了长安和万年这两个人口逼近百万的县(长安人口过百万,那是指的城内人口,但长安县和万年县除了分长安城而治外,还包括了城外郊区,所以,这两县的人口加起来是超过长安城的人口的),其功绩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就更能引起李老2的关注,既然入了皇帝的眼,那么接下来的仕途,就是没了王况,只要不乱站队,就也是一帆风顺了。

若是林明再能摸透了官场上的一切潜规则,登堂拜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王况敢给林明打包票,甚至如果李老2知道了王况的打包票,王况也绝对能有理由,理直气壮的一条条给李老2摆出来,不怕别人背后说闲话,落井下石。怎么,你们不信?那你们也给某找出一个能在三年内将下县变中县的县令来

黄良的函文果然奏效,旁边的几个州一接到了信,就都大张旗鼓的张罗了起来,尤其以须江县令最是狠,布告一发,说是若能在一月之内上交多少多少的老干竹,就可以免去年底多少多少的税,也就是或,用竹子抵税了。这布告一发下去,都不用一个月,旬日内就收到了近千根合格的竹子,还根根都是打通好了竹节的。

要说这须江县令也是胆大包天了,竟然敢私自的更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