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东坡这哥们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父母官”这个形容当地最高领导的褒义词,想到了曾有位现代官员坚决反对这种比喻:以人民的父母自居,还能是“公仆”所为?这对国家干部是种羞辱,坚决取缔这种说法!

其实这位官员错了!中国自古就有儿子是“讨债鬼”的说法,做父母的几乎就等于前世欠下了儿女的。

君不见,何曾见父母亏待过儿女?人民的儿子反而多是“啃老族”,父母永远真心对孩子,儿女却难得回报于父母万一!假如官员能以父母的责任心来对待他治下的人民,那不比逍遥的以“公仆”自居强得多?最怕的就是形象上摆“公仆”的威风,实际上却是“床前三年无孝子”,这就连做儿子也不配了。

苏东坡是以父母的责任心来对待杭州人民的,是以母亲梳妆打扮女儿的心态来对待西子湖的,对杭州西湖的精心妆点开始了,这也许是苏东坡在回报西湖曾经带给他的快乐。

七十九、欲把西湖比西子

谁说诗人不能从政?诗人只要有颗爱民的热心肠,一样能给政治添彩!诗人从政的危害在于常把吟诗的功夫用于自我狂妄、迫害同僚、异想天开,那就成了国家与民族的大害。

诗人苏东坡现在全身心的投入了对杭州的治理,把天生诗意用在了环境改善、民居民生。据他的学生秦少游笔记:自与苏东坡同到杭州任上,近两年期间没看见苏东坡打开过书本!苏东坡知道孰轻孰重,百姓疾苦重于泰山。

就是在苏东坡全力救灾、修湖的同时,苏东坡也没疏忽了杭州百姓其它的急需。

据《清波别志》载:中国官办上规模的平民医院就是苏东坡首开先河,在以前那是唯有皇家才能有太医院或者专制御医的。

宋代的苏东坡就开始关注了城市的公共卫生、清洁供水系统,为了解决五十万杭州人的医疗难题,他从市财政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出五十两私人黄金,在杭州城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取名“安乐坊”,仅东坡任期内就收治了一千个病人,就是苏东坡调离杭州后,这“安乐坊”也并未歇业,还是照常为人治病。

苏太守现在还顾不上倾心诗文,还有好多事情等着他做,他稳定了米价,恢复了供水系统,疏浚了运河盐道,紧接着便开始了治理西湖的清淤除草工程,并且在工程进行的同时,还彻底修缮了太守官署、军人营房,以及重要的军火库房、损坏的城门、城墙等官舍。

是年杭州大疫,苏东坡便及时采取了在密州为官时用过的防疫办法,把好些已经验证有效的药方,用大字抄写贴在广场及人口聚集处,即使这样,苏东坡对这种无组织的防疫还是颇不满意的,所以才不厌其烦的上奏朝廷,建设了能集中救治病人的“安乐坊”,据载,后来被改名为“安济坊”。

现在开始给重病的西湖实施治疗了,苏东坡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放弃了必要的休息,和数千工伕、船夫一起忙碌在西子湖畔、西湖湖底,据宋人笔记载,有时在堤上没有等来所送饭食,苏东坡便取过筑堤民工的大碗,将民工的饭食“陈仓老米”满满盛上一碗,狼吞虎咽的一饱了之。就这样没日没夜的费时四个月,工程终于竣工。

西湖清理出来的水草和淤泥堆积如山,苏东坡经过慎重勘察,决定以此为主要填充材料修筑跨湖的一道南北长堤,这给游人的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之前,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须顺着婉蜒的湖边走十余里之遥。

一条穿湖而过的直堤,大为缩短了往返的距离;除去可以供人步行越湖外,这道长堤还增加了湖面视觉上的层次感,使西湖从此具有了立体的魅力,成为杭州西湖又一道靓丽妩媚的风景线。

此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长堤卧波,全长近六里,堤宽平均36米。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九个凉亭、六座单孔石拱桥,桥名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西湖的清淤除草及长堤竣工后,还要面临一个长期保养问题:沿岸的湖边浅水极易生长水草,而这些水草经逐年向湖心蔓延后,还是要存积淤泥,抬高湖底,怎样杜绝或控制这些水草生长呢?

苏东坡出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措施:招募以种菱角为业的湖民,把沿岸部分开辟出来让他们在岸边种菱角,为了菱角的生长,湖民当然要自觉的清除浅水的杂草。

至于种菱角的湖民所缴纳的税金,苏东坡向中书省上书,请求确保此项税收应用在湖堤和湖的保养上。如此巧妙政策的实施大见成效:明显抑制了西湖杂草的生长;又为湖民准备了长期生计;为西湖的保养维护资金预留的可靠的专项来源。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湖心的最深处,苏东坡还为下次清淤准备了基准标志,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三潭印月”。

在湖水深处建成的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从苏堤到这里的水域不得种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积。三塔高约2米,分布呈每边62米的等边三角形,说明一下:现存的三塔是明天启年间重建的。

民间传说:三潭印月是一只大香炉的三只脚,而这只大香炉则倒扣着一条黑鱼精,香炉的三只脚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宋后人们湖上赏月的极佳去处: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中空的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出“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因此而得名。

杭州西湖在苏东坡的关注下倒流了时光,一举恢复了西子般的妖娆妩媚!微风吹拂之际,堤上杨柳吐翠,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之际,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山如画,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尤其冬尽初春之时,长堤犹如蜿蜒于绿水的七彩长龙,举目望去,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怎不勾魂销魂?

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为杭州西湖所立的这一伟功,命名此堤为“苏公堤”,从此美丽的西湖又多了一胜景:“苏堤春晓”。

南宋时,“苏堤春晓”便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人们今天漫步于苏堤之时,谁能不想到苏东坡三字?苏东坡与苏堤同在,从那时便真正的鲜活在了人们心中。

对了,那九个亭子却没能全部相伴着苏堤,苏东坡离任杭州后,其中一个亭子曾经被杭州百姓改做了他的生嗣,在亭中供上了苏东坡的画像,以便居民膜拜,借此纪念他对地方的德政。

不过后来新政人氏重新得势,还是那个吕惠卿,他一纸朝廷命令,将此纪念亭拆毁。其余的亭子寿命延长了九百余年,直到“破四旧”运动风卷华夏,剩余的原装凉亭才算寿终正寝,共同旧貌换新颜了。

杭州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操劳近两年的苏东坡终于能喘口气了,可是,朝廷留给诗人在杭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八十、太守断案如赋诗

苏东坡还是通判杭州时的老习惯,喜欢在富有诗意的西湖岸边处理公事,据载,他在葛岭下面的寿星院有处常设的办公地点,也经常在寒碧轩处理公文,西湖岸边的“雨奇堂”,就是以东坡诗句“山色空漾雨亦奇”而得名,这也是苏东坡经常办公的地点。

据《梁溪漫志》载,苏东坡从官署前往西湖岸边的办公地点,一般都是吩咐扛着旗伞执事的衙役走钱塘门陆路,自己则带着一两个年老的卫士从涌金门坐船,过湖面往西,到普安寺用餐。有时就在冷泉亭处理公事,现场断案,其快如风,往往谈笑间一天公事已完毕。

事情办完,就该他和同僚畅饮一番了,直到红日西落,太守骑马回家,城中居民,夹道旁观,争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太守。

至于湖边烟雨中都是审理哪些案子?史载不大详细,宋人笔记也是各记载各的,同一个题目,有时记载在不同的笔记里,那时间也有时相差竟达十几年,例如前文咱们说过的,苏东坡在西湖边审理扇子小贩拖债不还那个案子,有笔记说是任通判时,有的就说成了太守任上。

但有两件“要案”却能断定是苏东坡审理于太守任上。

这两件“要案”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苏东坡判案人性重于法理。

苏东坡这次刚到杭州时,正逢省试秋考,夺得秋试魁元的是一名富豪家的子弟刘某,这下惹得中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