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上了楼,就见跟前的一间挂着“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室”的门敞开着,一个年轻的实验员探头探脑的,见到苏城一行人,马上站直了腰,明显是等待检阅的架势。
“你是实习生还是助手?”苏城问他。
“实习生。”
“无薪?”
“每天有2块钱补助。”实习生小心翼翼的回答,同时看了看后面上来的王赟。
一天2元。不加班的情况下,每月也就是4元,即便每天都工作,一个月6块钱在93年来说,也只够伙食费的开销。住宿服装等花费都得自己承担。在不包吃住的情况下,2元钱的补助,真的是相当于无薪了。大概,也只有未毕业的大学生才能忍受吧。
“你怎么就愿意无薪实习了?”苏城的确很好奇。93年的大学生依然是很金贵的,包分配的制度也依旧存在,不管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大学生找份铁饭碗的工作都不算难,而大华实验室的无薪实习,并不保证聘用。
碳纤维研究所满编12人,助手和实习生却有2人,无论它怎么扩张,也不可能扩张十几倍的。
站在苏城对面的实习生却看向王赟,道:“我相信自己能留下来。”
“留不下来呢?总会有人留不下来吧。”
“我年内就能转作助手,积累工时,肯定能留下来。”
“如果毕业了,还没留下呢?”
“我已经毕业了。”实习生晒然。
“你放弃了国家分配?”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单位,是不用公务员考试的。相应的,放弃了分配就很难再进入国家机关了,同样没有公务员考试的路径。
苏城自己就是从学校分配到油田的。对任何一名大学生来说,放弃国家分配都是大胆举措,若是直接进入私企拿高薪也就罢了,做低薪的助手,苏城自问当年的自己是做不来的。
对面的实习生却不以为然,道:“国家分配也没什么好的,我要做研究。”
充满理想的大学生在9年代是不缺乏的。事实上,大部分的9年代大学生就算没有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多是吃穿不愁的。没有物质的禁锢,自然可以放飞理想,这样的机会是后世的普通大学生羡慕不来的。
苏城感慨一声,笑道:“国家的研究所也能做研究吧。”
“他们?也就薪水比助手多点。助手一个月18块,但能跟着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做项目,做出来了还有项目奖金。国内研究所单个项目能分1万块经费的有几个?最后就是拿着几百块的死工资混吃等死。好多三四十岁的研究员,一年做的实验还没我一个月做的多。”或许是被苏城的笑容给迷惑了,实习生也放开了,道:“再说了,只要做了助理研究员。一个月的薪水就有千把块,做副研究员有两三千块,等两年就赚回来了!”
以大华实业的薪水标准,即使没有“特殊贡献”的普通研究人员,每月的薪水也在千元以上,根据级别的不同。2元甚至3元的薪资都很普遍。
当然,大华的普通研究人员,在国内也是难得的学术精英。前两年直接招收刚毕业的学生,其履历和大学成绩能闪瞎一房间的氪金狗眼,全国竞赛的高分成绩,全国奖学金或者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都只是开胃菜……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向是精英教育。这一点直到2年以后都没什么变化。虽然不学习也能毕业的,但若是想要好好学习,并且得到极好的成绩,那仍然是不容易的。
无论媒体如何贬低中国的大学教育,哪怕有9%的学生在大学是不学习的,仍有1%的学生是学习的。任何一名学生想要拔得头筹,仍然少不了残酷的竞争。事实上。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向是面对拔尖的1%甚至5%的学生的,全新的知识体系和过量的课业要求直到2年后也没有改变,扩招也许增加了入学人数,但并未降低大学的课业要求。对于没有打牢基础的9%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许会在商业、政治或者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但是,除非花费数倍的时间,否则大部分人在入学伊始,已经注定不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了。
对现在的大华实业来说,能在毕业之初就加入的学生。各方面的条件都必须是拔尖的,基本上,大部分学校的毕业生的履历都必须是最漂亮的1%才有面试的机会,待遇和地位日益升高的大华实验室的要求自然是更高了,仅仅是笔试和面试两道难关。就能刷下大部分的精英学生,缺少名师和优良教学设备的学校学生,基本已经很难进入大华实验室的门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华实验室现在实行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制度,以后加入大华实验室的难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至少,除了那些做出了成绩的大牛小牛级人物,绝大多数的新人,都要从实习生做起了。
但是,相比国内的研究所,大华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也要大的多。9年代正是国内研究机构的低潮期,匮乏的经费甚至不足以保障研究员的工资福利,又哪里能像是大华实验室这样烧钱似的做昂贵的材料实验。
这样的情景,至少在十年以内是很难改变的。尤其在专利法施行以前,国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白给企业的,企业赚多少钱都不会分给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对于市场化的产品也缺乏兴趣,宁愿做省钱又好听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研究所,只有少数国家保障的项目,才能争取到些微的专项经费,例如碳纤维项目,就要迟到九七年,方才进入国家保障的名单,获得了少许的拨款,要到15年以后,才被列入重点项目,获得大笔的拨款。
但对现在的研究者来说,又有几个五年,几个十五年来等待。
王赟就曾无数次的在纸面上做着实验,大华实验室碳纤维研究所的进展能这么快,要多亏他早年的积累。但是,如果以前就有现在的实验条件,又何必等到现在才出成果。
“从实习生到助手,再到助理研究员的要求是怎么定的?”苏城这次问的是王赟了。
王赟有点不自然的道:“时间加考核,目前定的是无薪实习生做半年或者12个小时以上,考核转助手,助手的有效工作时间过1万个小时,或者有主任研究员的推荐,经过考核就转为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就是大华实业的正式员工了,王赟说着试探着问道:“三四年的时间,咱们碳纤维研究所总能增加几百个编制吧?”
“你们要是做出了成绩。自然可以增加编制。”
“能加多少?”王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问了出来。
苏城被问住了,哑然道:“这得人事部门去算了,这么着急?”
“我这不是担心先前的承诺作废嘛,要是编制多。大家的工作劲头也能足一点。我现在就有点后悔,当时把12个编制都给弄满了。”王赟真是一副后悔的神情,还拍着脑袋说:“当时也是被挤住了,能**做项目的都老大不小了,薪水给的不够高,人家也不愿意辞职。后来为了配合他们。又招了这么多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没有点奔头,研究所也继续不下去了。”
说着,王赟眼巴巴的看着苏城,道:“您看,咱们把两月就把碳纤维的成品给做出来了。要是今年能再增加12个编制,我保证再做出两种碳纤维!”
苏城习惯性的做沉思状。
杨明担心他答应,忙道:“碳纤维研究所本来就不在今年的预算里,12个人的编制全部走的是机动预算,助手的薪水和实习生的补助也是预算外的,研究经费用的是大华实验室的总体预算,挤占了好几个材料项目的资金。要是再增加12人的经费和薪水,大家都得造反了。”
对杨明,王赟就没什么不好说的了,梗着脖子道:“增加12个助理研究员,只增加薪水,不增加经费总可以吧,助理研究员又不做**项目。”
“那每个月也要多开几十万的薪水,你找黎涣祥说去,看大华实验室还能从哪里抠出几十万。”大华实验室每年的经费有数亿元,但是被几个研究所一分。再落到实验室的总体经费里就不多了,上千名研究员带着几千个项目嗷嗷待哺,年初就把经费刮的七七八八,更别说现在已经是年末了。除此以外,实验经费和人员薪金在大华实验室的预算中。也是有明确区分的,杨明做了许多年的行政,知道协调这些事情有多麻烦,到时候不光是大华实验室要做许多文件,大华总部也要核查无数的文件,在日益制度化的大华实业,这些文牍工作都是少不了的,否则总部的管理就要失控。
王赟和其他研究员一样,对官僚作风极其不满,讨价还价道:“12个不行,1个也行啊。咱们现在有小五百号助手了,总要解决五分之一吧。”
杨明怀疑的道:“你说1万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按照每天8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