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荣尚国在船舶工业上的水平,比苏城高出十条街去,一下子就明白了里面的道道。
他其实更愿意做整船,即使是整船的一部分,也比做分段和总段赚的多。
但是,大华决定采用新方式造船,荣尚国也无法改变苏城的心意。
人家是用250天或者260天的交货期签订合同的,旧方法注定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
荣尚国只能默默的点头。对现在的中船来说,拿到定金比什么都重要。
苏城也没有和他说究竟做多少个总段。
以目前的进度,9艘船必须同时开工才行,若是以其他船厂的经验,少说要3个以上的船厂同时制造。
大华使用巨型总段造船法,也不会真正的减少工作量,它只是把总段的生产,转移到别的船厂去了。
9艘船少说要40个总段,理论上可以由40个船厂同时生产,那样一来,说不定连250天都用不上。
不过,船厂放料是有成本的,给一个船厂四分之一艘船的份额,稍大一点的船厂都不太愿意接受。不过,若是将总段的数量提升到4个,愿意接受的船厂就多了。
这样来看,也许要9个,最少也得5个船厂才能赶上进度。中船是否有5个船厂参与,尚存疑虑,他们若是不愿意接手,苏城就只能向国外船厂外包了。
总段造船法的优势在于,大华船业可以将4个船头,或者4个船尾,发给同一个船厂。
相比造一艘完整的船,造4节吨位相同的船头显然更容易。若是这些总段再采取分段造船法,让分段工厂再生产相同的分段,那就更简化了。
这也是在1993年,国内其他船厂还没有开始采用分段造船法的时候。否则的话,苏城敢用200天来竞标。
回到现代重工的裴忠勇,也决计想象不到,新技术和新思路的应用,能够产生何种**性的结果。


正文 第420章 供应商们
苏城回到大华船业的时候,第一批五艘低吨位船只已下水交付使用了。第二批五艘实验船,则完成了大半。
板加工车间,平面分段生产线,标准分段装配区,船体分段装配台,拖车,高架起重机,下游造船工位等等船厂机构,沿着黄浦江一线排开……
或新或旧的设备,不停的从码头运来,然后顺着大华的工厂布局,向前安装。
大华燃气公司和济柴动力机厂,都派了数百人来帮忙。江南造船厂答应的200名高级技工也忙忙碌碌的奔波在生产第一线。他们的技术都没有问题,少说有十年经验的熟练工,放在国外也是一把好手,此时丢给大华船业,更是让各车间轻松许多。
尽管如此,大华船业内部的气氛是相当凝重的。
最快250天,也就是8个月的时间做一条船,在国外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对中国的船企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
放在院校的期刊上,这船做出来,立刻就是“多项填补国家空白”,少说足够两个教授,五个副教授用的了。
苏城通过李沧,请来的十几个院校的船舶专家,其实打的也是这样的主意。苏城默认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写在自己的文章里,那些平时耍大牌的专家,立刻乖巧的像是瘦黄牛似的。
大华船业自己的工程师又不用发表文章来评职称,这些好处分给院校也不会影响到大华。倒是能多吸引几个人来帮忙。
像是船舶工业这样的重工业生产里面,技术专家是多少个都不闲多的。
一艘船就是一套系统工程,要说起来,一张桌子的设计都能找到理论依据。而在现实中,多一点理论依据的指导,总归是没有错的。后世的媒体总是喜欢用缺乏人性化来形容中国制造的商品,实际上,缺乏人性化就是缺乏专业设计师和专业理论工程师。苹果和索尼的东西做的确实漂亮,那是用无数的设计师堆砌出来的,同样是一个按钮。国外设计师用200个小时来做设计,那就意味着公司支付半年十多万美元的薪水,换来的只是一个按钮。国内企业做一款产品的预算也许就是百多万元人民币,结果自然不同。
放到一艘船上,10个设计师和工程师搞出来的东西,自然比100个设计师和工程师搞出来的东西要粗糙。
另一方面,生产过程的工艺方法的设计,对于生产率的提升还是相当有帮助的。
先铺钢板再焊接,听起来简单。可先铺哪个板子,先焊哪个地方。结果却有可能不同。
尤其是在船体狭窄的地方,焊接机器人用不上,焊工甚至伸不进手。这种情况下,提前考虑提前焊接,就能减少很多的麻烦。
苏城夜以继日的奔波在船厂、大华实验室以及大华集团总部。好在其他公司都已步入正规,瑟坦油田、大华燃气公司、大华运输公司都有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团队,大华石化虽然在进一步的扩产过程中,但步骤和工序都是确定的,没有苏城必须参与的部分。合资的德邦热水器更不用说。舒浩早就将它发展成一只现金奶牛了,他们更多的是和深发展银行打交道。
节省下来的时间,苏城全部贡献给了这9艘船。
它们的总定价也许只有5亿美元,利润也许不足1亿元,但它们代表着一扇大门,一旦完成,大华船业将不仅是海上石油装备供应商。还将是民用船舶的主要供应商。
毕竟,能用9个月完成30万吨的船舶制造公司,本身就足以自豪了,这也将是大华船业最好的资历。
但不是每个人都看好大华船业的未来。
1993年的中国。还没有网络这种东西。人们获取国外咨询的唯一方式就是大众媒体,电视上说什么,报纸上说什么,大家就知道些什么。好一点的大专院校,偶尔能从国外弄些期刊和电视剪辑过来,但也就是在内部流行。
即使是国家的高级干部,若不是刻意寻找,也很难确定国外的工业发展程度,只知道比中国人自己是强到了天上去。
此等背景下,大华竞标了外国人不敢竞标的船只,带来的不仅仅是船厂工人的欢呼,还有供应商的担忧。
大华船厂要是不能按期交货,赔偿金能让它直接破产倒闭。到时候,大华集团若是见死不救,任其倒闭的话,那怎么办?不用赖账,光是拖欠货款,都是许多供应商不愿承受的。
趁着临近年关的机会,许多供应商就纷纷找上门来,要求结清以前的款项。
这里面,既有欠款几十万的小供应商,也有欠款数千万的大型企业。开始的两天,供应链部门还没当回事,大华的现金流充沛,给钱一向很痛快,有供应商要求,看着时间差不多就付了。
但是,当未到期的应付款的付款申请,在短短几天内,达到了20%以后,张超终于惊醒了。
他一面安排手下人了解情况,一面驱车前往船厂向苏城报告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苏城早晨在大华实验室或大华集团总部,下午多在船厂现场办公。
造船的过程千头万绪,光是前期的各项准备就令人头痛,尤其是采购等内容,若是苏城在场的话,直接批阅签字,显然能让进度快上不少。
张超自己开车,然后沿着江边的马路一直往前,遇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就喊一句:“苏董在不在?”
没多长时间,就见到了苏城。
几名工程师正围着苏城确定机械设备。他们每个人都写了报告书,正在争论中。
李沧和几名采购委员会的成员坐在马扎上。围城一圈,听他们阐述理由。
张超虽然是留学生,但听着什么“应急消防泵”,“焊缝尺寸”,“虫形气孔”之类的名词,仍然觉得气闷。
他站了两分钟,就拼命的向杨明打眼色,将他拉到后面,说了付款申请的事。
杨明先是一惊,问:“是挤兑吗?”
“咱们又不是银行。不怕挤兑。”张超声音飘忽的道:“我是担心别的。”
“什么?”
张超很不想说,又不得不说道:“这么多供应商,要是**的行为就算了,我就怕他们是联合起来的。最近申请付款的有300多家供应商了,他们一旦停止供货,大华实业的供应链就算瘫痪了一半了。”
“船厂呢?船厂会受到影响吗?”杨明作为办公室主任,能够参与机要,清楚大华实业集团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船业公司。别的项目能经受短时阵痛,正在做加班加班赶进度的船厂要是阵痛了。非得痛死不可。
张超缓缓点头,道:“船厂的供应链初建。是最脆弱的。”
“你稍等,我去通知苏董。”杨明返身回去,就对苏城轻轻耳语。
做了4年董事长的苏城神色不变,愣是将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了,才起身笑道:“我们休息一会。”
留下工程师和财务部扯皮,苏城干脆带着张超到江边,吹着风问:“总额有多少?”
“大华船业这边就有1。2亿了,这才几天的功夫,我就怕其他公司也受到影响。”杨明说着将自己的猜测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