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业霸主(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全有意义。”林振华道,“老何,你要有发展的眼光,我们目前没有能力拆掉南京长江大桥,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我们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提前定下规则,未来长江上的桥都建起来了,再想后悔就来不及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林振华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自90年代以后,长江上新建了数十座过江大桥,其中相当一部分大桥的净空就参照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标准,设定为24米。在修建这些桥的时候,大家的想法都是如此,既然南京长江大桥已经把航道拦住了,那么上游再留出更多的净空又有什么用呢?

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长江水运压力越来越大,关于拆除南京长江大桥的说法开始尘嚣日上。支持这个观点的人,想法与此时的林振华是一致的,那就是充分发挥长江的航道资源优势。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提出了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光拆掉一座南京大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南京大桥之上,还有其他同样净空为24米的桥梁。要把所有这些桥都拆除,成本就无法想象了。

因为过去不能拆南京长江大桥,所以其他的桥也就照此修建。而到了有条件拆除旧桥的时候,却又因为大量新桥的存在,而使拆除旧桥变得毫无意义了。如果有人能够在20年前提前布局,这个死循环还会出现吗?

话又说回来,除了穿越者之外,又有谁能够在20年前预见到中国经济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呢?

“这么说,你还是抱定了要炸掉南京长江大桥的想法了?”何海峰听懂了林振华的逻辑,笑着对他说道。何海峰是聪明人,他能够感觉到,林振华的想法,应当是有些道理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68年的时候因为看不到长江水运的价值,而修建了这座净空不足的大桥,那么到了1988年,难道还要延续原来的短视吗?

林振华道:“老何,中国内地的开发是迟早的事情。沿海开放的政策是没错的,但中国有11亿人口,将近7亿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可能都集中到沿海去,否则,将对沿海地区的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中国的开放必然要由沿海走向内地,届时长江中游将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区。而长江航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长江中游能否发展起来。

你应当知道,美国的五大湖区一度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五大湖的水运优势。如果长江航道能够通行万吨轮船,那么从武汉到南京,就能够成为中国的五大湖。”

“小林,不错呀,你现在看问题越来越有高度了。”何海峰调侃道,“怎么样,要不要我给你推荐一下,让你到国家计委去工作?”

林振华笑道:“老何,你说到国家计委,还真让你说着了。岚岚现在不是在人民大学的计划经济系吗,这一段时间,她一直在和我通信,讨论宏观经济布局问题呢。我今天跟你说的这些,很多就是岚岚帮我找的资料呢。”

“岚岚怎么不跟我说这些?真是女生外向啊。”何海峰叹道,话一出口,他就觉得有些不对了,这句话好像不应当用在这个场合里。

林振华便没有发现何海峰的失言,他向何海峰介绍道:“岚岚现在学习很用功,她和一些同学成立了一个中国经济研究会,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呢。我上次跟你说起过的人大86级工业经济系的那个黄冈,是他们的会长呢。”

“嗯,这个事情我知道,岚岚还让我帮忙请过一些部委的官员去给他们开讲座。”何海峰说道。

林振华道:“好啊,老何,后继有人啊。”

何海峰道:“世界是你们的,以后中国的发展,就指望你和岚岚这一代人了。”

“我也老了,岚岚他们才是真正的新生代呢。”林振华道。

何海峰道:“年轻有年轻的好处,不过,也有头脑容易过热的毛病。上次岚岚带了他们研究会的几个人到我这里来,和我讨论中国的体制改革问题。其中有两个学生,思想非常激进,按我们的话说,就是有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论了。”

林振华心中一凛,说道:“老何,这可要提醒岚岚一下,现在社会上思想很乱,有一批学者在拼命鼓吹全盘西化,甚至提出要搞西方式民主,让岚岚千万别跟风。还有……”

“还有什么?”何海峰见林振华话里有些迟疑,不由得追问道。

林振华想了想,硬着头皮说道:“老何,我说句话你别见怪。你在体改委工作,也是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在这种思想碰撞的时候,你的站队很重要,万一站错队,后患无穷啊。”

何海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小林,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照理说,这样的话应当是我对你说,而不是你对我说的。”

林振华摇摇头,他当然不能告诉何海峰,说自己知道一年后将会有一场什么样的政治风波出现。他人微言轻,是不可能改变这场风波的走向的。此外,正如某位伟人曾经指出的,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不是个别穿越者能够改变的。他能够做的,只是给何海峰一些小小的提示,避免何海峰一时走错而已。

至于林振华自己,倒不并十分担心风波对于自己的影响。他是搞实业的,又远离政治中心,这些事情与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366 市场换技术

366 市场换技术

关于政治动态的问题,林振华不便于多说,何海峰也就不会多问了。他处于体改委这样一个敏感部门,有关政治方面的事情,了解得比林振华更多。他所缺的,只是林振华的先知先觉而已。

林振华这样一个提醒,对于何海峰来说已经是足够了,他知道自己未来应当如何站队。

“小林,你这趟到北京来,不会就是来呼吁炸桥的吧?”何海峰把话题重新引回了开头的内容,用半开玩笑的口吻问道。

林振华笑道:“有一半目的是这个吧。”

何海峰道:“我刚才思考了一下你说的话,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南京长江大桥是既成事实,现在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建一座新桥来替代它,所以暂时还不能动。不过,未来长江上新建的桥梁,应当有远见,不能将错就错,以至于到了我们想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根本就无从下手。

这样吧,你回去以后,请浔阳市或者江南省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形成一个报告,递到我这里来,我再提交给政治局的同志,争取能够得到领导的指示。这样,我们就有了依据,可以和计委、交通部等部门去协商,制订一个相关的管理办法了。”

“多谢你,老何。”林振华说道。

“咱们之间还说什么谢不谢的,再说,这其实应当是我们这些宏观管理部门的事情,让你们企业的同志来提醒我们,已经是我们的失职了。”何海峰说道,“对了,小林,你刚才说这只是一半的目的,那么另外一半是什么事情?”

“另外这一半,是一件更麻烦的事情。”林振华说道。

“不会吧,比炸掉南京长江大桥还麻烦的事情,我实在是想不出来了。”何海峰郁闷道。他想起前些天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有人开玩笑说要把故宫拆了建成职工宿舍,这恐怕算是比炸掉南京长江大桥更不可思议的事情了。不过,林振华似乎没有到北京来搞房地产的意思吧?

“江北石化有一套从德国引进的30万吨乙烯设备,这个你知道吧?”林振华问道。

“我当然知道。”何海峰道。

中国的第一套30万吨乙烯设备是1976年投产的北京燕山石化30万吨乙烯。到1978年,在建设“十个鞍钢、十个大庆”的洋跃进口号指导下,国家又引进了四套30万吨乙烯设备,结果由于国民经济调整,这四套设备引进之后一直未能开工建设,每年仅维护保养的费用就达数百万美元。从1983年开始,国家陆续筹措资金上马这四套设备,林振华说的江北石化的30万吨乙烯,就是这四套设备中的其中一套。

大型乙烯项目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一个30万吨乙烯项目的总建设费用,可以高达70亿元人民币,1983年的时候,国家一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才1400亿,一个乙烯项目就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120,何海峰作为中央高层智囊的一员,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样的项目。

“我得到消息,最近江北石化打算对这套30万吨乙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把产能从30万吨提升到45万吨,石油部和国家计委已经批准了这个方案。”林振华道。

何海峰问道:“这和你们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林振华道,“我们汉华重工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大乙烯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