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鳞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连田当然知道当地土人是没有这种习惯,对郑崇元要做人牙子很是不耻,斜视道:“你当朝廷都是傻子?怎么可能有这等习俗?”

“福佬连男童都溺死,穷到根上了有什么不可能的?”郑崇元道。

“这等事丧尽天良,我不能做。”单连田面孔一板:“我只送十来个身强体壮的土人回去应付大人便是。”

郑崇元一愣,旋即笑道:“哎,其实这事也不需要咱们这边做。你也知道军医那两下子……若是去了势,还得养伤,说不定还熬不过海上这么长的路。我也只是跟你说说北边的形势罢了。”

“你来找我,恐怕不单是讨要几个黑厮吧?”单连田冷声道。

“兄弟你是常与土人交战的,那些俘虏不妨交给小弟。”郑崇元笑道:“利益均沾,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单连田正要拒绝,只听郑崇元又道:“你别忙着回绝我,芳树,你是领兵之人,别的营伍都在做,上上下下都得到了分润,你不做,手下的兄弟怎么服你?咱们是一个屋里躺尸的情谊,不怕说得透些:这事是永王开的头,谁不做就是打殿下的脸。你能不做么?”

单连田心中纷乱如麻。他从未想过大明到了澳洲之后对土人有什么伤害,只觉得天下重器归于有德者居之。澳洲这么大好的土地,当然应该由大明来施行王化。往日听人说土人和牲口一样,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新兵营中的教官不也将新兵蛋子当牲口么?

听了郑崇元说的这些话,却让他由衷生出一份厌恶。

第655章 峥嵘巨浪高比山(7)

紫禁城钟粹宫过了子时还亮着灯。

朱慈烺自从收复北京之后,就已经很少通宵达旦地工作了,今天却毫无睡意。如今国家正蹒跚前行,只要假以时日,国力必然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跨跃。然而变革带来的影响却让人头痛,譬如宫中宦官紧缺。

在原历史时空,某位“圣祖”说明宫中养了十万宦官,每天都有人饿死。这种谎言要让人相信并不容易,事实上明朝宦官加上宫女、女官,总数也不过两到三万人。国变之后,宫中服役宦官更是锐减,在光复神京之后一直处于一万上下。

朱慈烺登基之后,这一万的数目都难以维持了。太上皇崇祯建议朱慈烺广募火者,但朱慈烺觉得这样做对原本就很有压力的大明人口是雪上加霜。没有四、五亿人口,根本无法保证大明全部国土的有效控制。

拖了又拖,现在终于到了拖不下去的地步。

“今日母后把我叫去,就是说的宫殿无人清扫的事。竟然有几处屋舍的屋顶都漏了,久久没人发现。”段氏小心抱怨着。

“没人住的殿宇也太多了点,实在不行就推掉改成园子。”朱慈烺道。

“都是祖宗定下的制式,哪有说推就推的?再说,没人住也没空着,里面堆着好些东西呢。”段氏道。

“现在如何打整的?”朱慈烺问道。

“没人住的地方只有从宫外招人进来打扫,每回都弄得如临大敌似的。”段氏今天在宫中走了大半天,轻轻捶着自己肿胀的腿,道:“请辞的宫人越来越多,这势头看上去止不住似的,怕是我家给的工钱少了?”

皇家当然不可能给的少,甚至比其他勋戚人家给的还多些呢。但是在皇宫里做活的压力也大,规矩又多,稍有不慎轻则挨打,重则发配流放,如果外面有更好的活计,员工流失也是很正常的事。

现在大明有限地开放了路禁,百姓迁徙比过去三百年都要多。一方面保证了沿途经济发展,一方面也有效地疏导了人口分布。带来的新问题就是穷则思变,百姓的心思越发活泛,不安于现状了。

“民间的无名白还能招到么?”段氏问道。

朱慈烺摇了摇头,道:“王承恩那边回报,说现在寺庙里的澡堂子都关了不少。无名白都跑山陕打工去了,没什么人肯入宫。”

段氏叹了口气,道:“别说这些人不肯入宫,入了宫的还要往外跑呢。”

“不用宦官如何?”朱慈烺道:“三代时候肯定没有宦官,就是先秦也未见全是宦官。”

“这等离经叛道事臣妾实在说不出口。”段氏道。

“这样,宫中再清点一下,平日不常用的就送去图书馆、博物馆放着。空出来的屋舍院落可以从外面招人按时进来扫除,宦官就负责监督吧。”朱慈烺道:“再有恐怕就只能让宫女、女官成亲之后继续服役了。”

“人家也得照顾家里吧。”段氏道。

“那就只有多给银子了。”朱慈烺道:“男人雇不到就只有雇佣健妇了。”

段氏点了点头,道:“只有如此了。”

朱慈烺觉得在家政劳动上,男女的体能差异并不大,又不是行军打仗,女人天生吃亏。就算有些沉重的东西要抬,宫中也不是找不到人。然而宦官经过两千年的滋生,在时人眼中却是必不可少的,似乎没了他们整个大明就要垮了一般。

所以当永王要送来五百黑厮的消息传到京师,立刻获得了朝臣的众口交赞。其实他们也希望因此能够过上鲜婢、黑厮伺候的新鲜日子。

方家鸿很快意识到自己暴殄天物,守着台湾竟然没想到为皇帝家解忧。不过台湾土人已经有了文化的萌芽,不如澳洲土人那般好摆布。于是方家鸿用了另一个方法,将土人幼童净身后豢养在营中,从一开始就教育他们服从和服务的美德。

至于朝鲜婢女的问题,早在英宗时候就有过禁令:严禁走私贩卖朝鲜人到大明为奴。

朝鲜国王也曾多次上书恳请大明禁止这种不人道的人口买卖。

然而现在在英明神武的隆景帝治下,鲜婢之风再次盛行起来。而且为了规避崇祯二十年的“奴自复良”诏令,许多人家都是以“纳妾”为掩护收纳朝鲜婢女。

从周朝开始,华夏就是一夫一妻制度,对于妾没有任何限制。理论上,只要你吃得消、养得起,纳个三五百房都没问题。

朱慈烺是见识过后世“二奶”、“小三”猖獗的人,相比之下“妾室制度”反倒要光明有序得多。这种完全出于市场需要的社会行为,朱慈烺实在没有能力去改变,所以只能放任。

至于被贩卖到大明的朝鲜女子,朱慈烺也只能责令大理寺和都察院进行甄别。只有非自愿的朝鲜女子,才会被遣送回国。

事实上这种不愿留在大明的女子才是真正的非主流。

首先不说大明的生活水平远超朝鲜,即便小康之家隔三岔五也能吃顿肉打打牙祭。其次是这些女子大多出身低微,在朝鲜属于下等人。而朝鲜的从母制度决定她们的儿女也都是下等人——即便生父是贵族都不能改变。

大明却是只看父系。这些朝鲜下女成为权贵富有之家的“侍妾”之后,如果育有子女,子女的社会地位是随其父亲的。这样非但子女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自己也能母凭子贵,何乐而不为?

至于一些穷得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只要有个糊口的营生,花点小钱就可以娶个品貌端正的鲜女为妻。

当然,这种嫁给明人做正妻的鲜女,还要给人牙、媒婆一笔孝敬。

许多朝鲜商人也乐于招这样的明人当女婿,享受大明的国人待遇。起码借用女婿的明人户口,就可以在海西、河套等地大肆购买土地了。

隆景二年,整个大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地多人少的问题显现,越来越多的大明百姓开始往西、北迁徙,或是往南出海,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法制和教育的普及让囚徒数量下降,使得大量朝鲜人、蒙古人成为了基础建设的主力军。

工部担心这些人做工不精细,检查日繁,标准更严苛。大明匠人们因为地位提升,成了监工,对各种瑕疵更加不肯放过,无意间也推动了工程质量的提升。

即便如此,大明本土各州县,仍旧受困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新兴的蒸汽机还不足以大规模取代人力。于是,驻守在辽宁的近卫第二军萧东楼部,于隆景二年六月进入全军动员,向北面的蒙古部落发起进攻。

这次进攻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寨,也不是单纯地呼应漠南作战,主要是为了东部蒙古的人力资源,用以支持整个辽宁,乃至海西的土地、矿产开发。

“这些蒙古人除了劳力,也没什么对大明有用的地方了。”萧东楼摸着眼罩:“大军驱捕为主,不要乱杀人!”

第二军上下都是在辽东有土地的,非田地则矿场,谁都知道人手不够用。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就算上头不下令,他们也不舍得乱杀人。

曹宁对此却是兴趣缺缺,道:“随你,我只想捞些功劳退役回乡。”

“你怎么了?”萧东楼好奇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