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满城尽带黄金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空图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来,卢携回朝复相,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进驻长安的时候,司空图正住在西安崇义里。他听说农民军大肆搜人后,立即准备转移为常平仓下藏匿。当他正要出门时,被一群农民军士兵当场堵住。正当司空图绝望的时候,其中一个持枪的农民军士兵上前与司空图相认。此人竟然是司空图以前的车夫段章。段章热情地向司空图宣传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好处,劝他加入起义军。司空图表示誓不辱节,段章怅然泪下,于是,将司空图领到大道上,便与他分手了。司空图得以有机会乘夜逃出长安城去。
  无疑,司空图得以逃脱,完全是因为段章的念旧。后来司空图特意写了一篇《段章传》以纪念恩人。段章这样的人,应该代表了农民军中的一类人。他们是最普通的一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加入农民军,更多地是出于自愿,农民军确实给了他们唐朝廷不能给予的东西,否则段章不会热情地向旧主人宣传农民军的好处。然而,他们也加入到破坏中,杀人、放火、抢掠,也许是野性迸发,也许是身不由己。他们的生命被历史的浪潮卷入,又被历史的浪潮冲没。就像大浪淘沙,如同细微的沙粒,不可能被人区分。
  [司空图逃出长安城后,到咸阳桥,又遇到好心的船夫韩钧,连夜将他渡河,才算脱离了险境。司空图听说僖宗正在凤翔,便赶去拜见,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后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便回到家乡河中。之后,司空图过着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丁未岁归王官谷》),“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当时王重荣兄弟镇守汉中,很仰慕他的名声,常多馈赠,他都拒绝不纳,后骗他作碑文,并赠绢数千匹,司空图就把绢堆放在虞乡市上,任众人取用。后来他定居在中条山王官谷的先人别墅,在这“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唐昭宗即位后,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谓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坠,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宁处不出”的心志。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朱温)把持朝政,迁都洛阳,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由此逃过一劫。唐朝灭亡后,司空图悲痛欲绝,绝食呕血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杀完隐匿不肯报到的唐大臣后,“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唐宗室、公卿士族遭受了巨大打击,“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的这些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从事实上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新政权对一个旧政权的清洗。但因为唐朝始终不失人心,而黄巢始终未得人心,这一在历史上常见的清洗被妖魔化了,极大地影响了黄巢的形象。到后面可以看到,即使是长安百姓急切盼望的唐官军回到长安时,也对平民进行了无情的掠夺和屠杀。当战乱之时,权与血、火与泪,几乎成了动荡时局的特征,而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当初坚决不同意授予黄巢广州节度使的宰相卢携是黄巢的头号敌人,不过他早已经喝毒药自杀。为了泄愤,黄巢下令打开棺材,将卢携的尸体在长安市集上公开碎尸万段。
  大杀宗室后,黄巢的农民军再一次表现出“流寇”的特征,通过劫掠来获取军饷,这无疑给长安带来的巨大的骚乱和破坏。黄巢进长安时,年青士子韦庄正在京城准备应举,如同当年年轻时的黄巢一样。然而,与黄巢当时所看到的长安的繁华不同,昔盛今衰,韦庄还目睹了农民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亲眼见证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如何变成一座废墟的过程。韦庄本人也在这场劫难中与弟妹失散,还生了一场大病,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磨难。后来,韦庄将这段经历写成著名的长诗《秦妇吟》。此诗以长安为中心,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自述”,讲述了黄巢农民军给长安带来的深重灾难,黄金甲下的长安,并非是冲天香阵,而是地狱般的噩梦。农民军令人发指的所作所为,使长安百姓遭受了巨大浩劫。秦妇的讲述从从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开始,到黄巢称帝建国,再到农民军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一直到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
  《秦妇吟》因真实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写成后轰动一时,在当时极负盛名。韦庄也因此诗被时人呼为“秦妇吟秀才”。然而,这样一首争相传抄的诗之后却失传了近千年。因为韦庄在诗中写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引起了唐公卿贵族的愤怒。韦庄见惹怒了唐朝廷权贵,也相当后悔,立即想法设法到各处去回收抄本。但这首诗已经广泛流传,许多人家的屏风、幛子上都写着这首诗。韦庄临死前,遗嘱上还写明不许家里挂写有《秦妇吟》的幛子。后来,有人给韦庄编定诗集,没有选入这首诗。因此,从宋朝后,《秦妇吟》失传。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录了这件事,但谁也没有见过《秦妇吟》这首诗。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发现了许多古代写本书籍及文件,其中就有《秦妇吟》写本。这些写本后由伯希和取走,整理全诗后寄回中国,这首失传了一千年的叙事长诗至此才重新得见天日。《秦妇吟》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
  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韦庄在他的立场,对农民军有诸多诬蔑之词。实际上,这首《秦妇吟》大体上写黄巢军队的奸淫烧杀,但从诗中一位老人口中吐露出来的,却是唐官军比黄巢军更坏。这首诗后来之所以失传,不光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两句而为公卿所惊讶,还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官军的情况触怒了那些“东诸侯”。由此可见,韦庄的角度应该是相当公正的。正因为它的写实,所以诗成后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广为传抄,以致韦庄都不能回收抄本。也幸亏如此,此诗才得以流传到今天。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远祖是武则天时的宰相韦待价,高祖父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到韦庄时家道中落已久。韦庄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后来发愤苦读,于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韦庄的诗词都很有名,他年轻时生活放荡,极为自负,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但却遭逢乱世,颠沛流离中经历了黄巢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大混战,因而,忧时伤乱为他诗词的重要内容。比如,他有著名《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如梦的怅惘与凄凉,流露出强烈的末世情调。韦庄的一生,经历颇为起伏,前期仕唐,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唐朝灭亡后,王建称帝,任命韦庄为宰相。]
  黄巢曾经有凌云之志,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干。他应该是不希望看到一幕幕杀人放火的景象出现在长安的,但他却无力制止自己的部下。黄巢的追随者,大都是以抢掠出名,没有深谋远虑的眼光。那些在长安的有才干的唐大臣都被他的部下毫无犹豫地杀死。而黄巢所建立的大齐政权只在历史上留下了暴虐的名声。毫无理由的大屠杀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没有读书人再愿意投靠他,除了证明了残暴,屠杀没有带来任何益处。
  有个在长安的读书人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