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不容易挤上10路车。这是深圳市第一辆无人售票车。公共汽车无人售票,是跟香港学的。柳清上了车,将钱投进了钱箱。车厢有点挤,柳清紧紧抱住她的大包,像抱着一个大钱袋。
车上不少人在谈股票。这一星期来股票天天往下掉,高价位买进来的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余发也是其中一分子。股票猛涨的时候,心里已经想到“物极必反”这个规律。预料到股票要跌了,可总存着一丝侥幸,也许还会涨,也许能赚得更多,结果却“玩完了”!贪得无厌也许是人的共性,余发也逃不出。
股票暴跌,气得余发无心上课,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余发是身在教室心在股市,上课不时地看BP机,江老师知道后把余发找了去,批评了他一通,又与他交谈了很久,余发才干静下来,想开了。随它去吧,现在不是很时髦说那句“玩得心跳”吗!
余发比柳清的妈妈强,余发还有江老师开导;柳清的妈妈不但没人开导,爸爸还一个劲儿埋怨她贪心,一股涨了5元还不抛。其实当时没抛,相当一部分是爸爸的责任,他总说股票买涨卖跌,现在涨得这么好,看看再说。
柳清下了车,提着一大包东西,一个肩高,一个肩低地走回家。天开始暗下来,偶尔有飞机飞过,柳清呆呆看了会儿。没劲儿,回家也没劲儿。又要听妈妈刻薄的咒骂,看爸爸拉长的脸。何况这几天股票处于低潮,处于熊市。妈妈对她的态度肯定也随之处于熊市;从家说股票是经济政治的晴雨表,柳清说股票是妈妈对她态度的晴雨表。现在股票掉了,妈妈的脸色好不了。
柳眉和“大胡子”结婚时,“大胡子”曾送给父母5000股的“发展”作聘礼。后来“发展”一股涨到40,妈妈抛了,赚了20万,妈妈从中尝到了甜头。再后来“发展”涨到80,妈妈后悔了。后悔卖得太早了,不然就是40万,这辈子还愁啥?妈妈决心要挽回“损失”,就把先头赚的20万全用来炒股。于是成了“专业鼓(股)手”。现在股票交易所里家庭妇女成了主力军。证券所是妈妈每天必到之处,搜集股票情报、建仓出仓成了她每天的功课。这中间有赚,也有亏。运气好的时候,一觉醒来就赚它成千上万,妈妈乐滋滋笑眯眯的;亏了,妈妈看什么都不顺眼,逮着谁骂谁。
果然。柳清一进家门,妈妈就骂上了“你死回来了。”
柳清抿抿嘴,不说话。她们家的“宝安”股票是25元买进,如今已跌到了15元。妈妈每天就像吃了枪药一样,人气十足。柳清上卫生间久了点,她要骂;爸爸喝汤声音大了点,她也要骂。
柳清正在看香港“肥肥”主演的闹剧《富贵再逼人》,妈妈突然连声大叫:“遥控器呢?遥控器呢?”一把抓过来调到深圳台。
“天气预报”已经结束了,本该“股市行情”开始,可是直到“外汇牌价”播完,还不见股市行情出现,接放的是电视连续剧《渴望》。
“痴线。”妈妈冲电视发火。
怎么今天会突然没了股市行情?哦,柳清想起来了,今天是星期六,股市不营业,就说:“今天是礼拜六。”
“是哇。”妈妈也恍然大悟,“我说呢,都给你气糊涂了!
“又关我事?”柳清想。电视台上正重播《渴望》,广东人听不来那北京带“儿”的土活,却都爱看这感人的故事。
爸爸一个劲儿地怪妈妈:“都怪你太贪心了,前几天涨到30了你还不肯抛。现在好了,掉到15,一下子赔了2万。
妈妈瘫在沙发上,连跟爸爸吵架的劲儿也没了:“我还以为会涨到40呢。下回再涨到30,一定抛,一定!
“你这人就是贪心不足。”
“我赚那么多钱干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你们。为了柳清。”
父母常常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转移到柳清身上,尽管她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但仍无法逃过这次“劫难”。全家就柳清是消费者,是吃白饭的。一有什么气,什么火,就冲柳清来,仿佛这是她的义务。
“柳清,你看看你,就知道花钱。要是柳叶、柳眉在就好了。”
妈妈成天念叨“书念不好没关系,英语一定要学好,找婆家一定要有钱有势的”。家里人认定柳清是个赔钱货,都说柳清考高中多余了,上个中专职高多实际。家里人骂她,她从不顶嘴,她一顶嘴,骂得更多了。柳清也有抵挡这些刺耳的“矛”的“盾”,就是痛痛快快地想别的事,想高兴的事,或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柳清会幻想出许多许多的事,把现实忘得一千二净。完全沉浸于梦幻之中。
“你到底决定了吗?”
“我,我不想这么早出国,更不想退学。我这年纪不上学。会让人觉得不妥。”
“我要你在家不是当小姐,是攻英语,现在学科太多,什么地理历史的,统统没用,你在家给我一门心绪学英语!”
“现在有老师教都学不好,我自己……唉,说了你也不懂,你又没有考过大学!”
“窜得你!要不是‘文化大革命’,照样进北大上清华!”
妈妈要柳清退学,在家专攻英语,一两年后出去。柳清犹豫着,就这样告别中学时代,实在不舍得。
“还不快去看英语!”妈妈“啪”地把电视关了。自己不看也不让别人看。真是的!《渴望》正播到刘慧芳含辛茹苦地抚养小芳,“不是亲生的都那么疼爱,而我呢?”柳清真怀疑自己是不是妈亲生的。
第二十四章 中国父母真累
校艺术团成立,刘夏是校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她是以“元老”的身份加入艺术团的。成立大会上学校邀请了许多知名人士。聘请担任艺术团顾问的有国家一级指挥。歌唱家。舞蹈家。这些顾问在祝贺词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有人说深圳是个文化沙漠,你们不要不服气,深圳在文化生活方面确实不如内地的大城市,你们艺术团成立,就像沙漠中的绿洲……”
刘夏有些不明白了。她经常听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可深圳的知识人才结构仅次于北京,深圳已经吸收了全国三十分之一的博士毕业生,还有更多的博士生正在敲击深圳的大门;国内奇缺的翻译人才,在深圳一个广告就可招揽到“一大把”。为什么还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呢?
作为乐队成员,刘夏知道全国像九中途样拥有管弦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的艺术团的学校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也就北京、上海几所有名的中学。为什么还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呢?
刘夏不乐意别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
在文理科分班这件事上,刘夏有自己的主见。她知道选文选理直接影响报考大学的专业。刘夏想考音乐学院,可她不敢擅自主张,因为从小到大,她的生活、学习都是父母安排的。从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安排了她的一切:学小提琴还是学钢琴,上哪所小学,考哪所中学,考中专还是普高,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现在文理科分班,她自然得问问父母,她不知道父母还要为她操心到什么时候。中国父母真累。
父母离了婚,父亲与任娜结婚了,又买了房。妈妈一直很恨,直至最近提升为会计师,这才觉得不输给爸爸了。刘夏拿他俩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是妈妈家住两个星期,爸爸家住两个星期。刘夏经常问自己:“我的家究竟在哪儿?”她至今不知应该选择谁。
刘夏和妈妈说了文理科分班的事,刚一说完,妈妈就接着说:“学金贸,将来到银行、到外贸公司都吃得开。”
“可……我想考音乐学院。”
“考音乐学院?干吗?妈妈叫道。
“我想当个音乐家。”
“音乐家?”妈妈在笑,笑得阴阳怪气,“这点真是遗传了你爸的基因!大概也是所谓搞艺术的人的通病,什么东西都能叫出个好听的名字,明明是扫大街的却要叫什么城市美容师。音乐家?我看不如直说乐手来得明白!”
“乐手?”刘夏一怔,下意识地重复道。
晚上,刘夏去爸爸家。爸爸和任姨新买的套房很漂亮,也有刘夏的一间。爸爸像年轻了很多。刘夏很想征求爸爸的意见,她想爸爸应该会理解和支持她。
“刘夏,你参加乐队,进艺术团,爸爸很赞同。但你要以艺术作为终身职业,爸爸不同意。”
“为什么?”刘夏惊讶,爸爸本身就是搞艺术的。
“刘夏,爸爸原先也一直希望你走艺术这条路。但现在……”爸爸露出一丝苦笑,“我国的艺术人才很难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