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会知道呢?孔子说殷商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 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减损了,有的增益了。 但增益也好,减损也好,总由前面的历史迹象而来,必须要变才变。 殷商以后是周朝,所以周朝文化,又是从殷商渐变而来的。 我们现在说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 所以周朝就因为殷礼——殷商的文化,演变成周朝的文化。 那么从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对与不对,而有所改变。“其或继周者”

    ,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周代的文化也是要变的,而将来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万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知道。 孔子并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换句话说,是他要人凭借智慧,多读历史,就知道过去。 既然用上述的法则,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用同一法则,也就能知道未来。 以前提到过,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 历史的演变,不会突然的,都是渐变而来的。 所以将来的历史,未来的时代,明天怎么样?几乎很清楚的可以了解。下一段把为政的道理讲完了,每篇都有一个结论,但是本篇的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

 140

    为 政 第 二721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做为《为政》篇的结论?而且为什么提到鬼呢?中国文化讲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 所以鬼在这里,不是一般人讲的魔鬼,而是祖宗的灵魂。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还是拜别人的鬼呢?这句话的意思很妙,很幽默,也很深远,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谄媚)

    ,不知从何说起才对。因为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质。但是殷也尚鬼,那时社会的风气,每个人都诚恳老实,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则尚文,才注重人文文化。 孔子所崇拜的是人文文化,这是上古历史文化演变有名的转捩点,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鬼以后,第二句就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没有勇气。 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政,换句话说,也不应该从政。历史上有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 我们作人也是这样,“看得破,忍不过。 想得到,做不来。”譬如抽香烟,明明知道这个嗜好的一切害处,是不应该抽,这是“看得破”

    ,但口袋里总是放一包香烟——“忍不过”。对于许多事,理论上认为都对,做起来就认为体力不行了,这就是“想得到,做不来。”

    对个人的前途这样,对天下事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141

    821论 语 别 裁

    所以为政就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都付出去了。 尽忠义,要见义勇为。 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142

    八 佾 第 三921

    八佾第三

    礼 乐 衣 冠

    首先,我们对本篇篇名作个简单的解释:八佾——“佾”与“仪”同音,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 用现代的名称,可说它是“文化舞”

    ,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 当时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举行国家大典,代表国家的精神,用作余兴的舞蹈,典礼开始的礼乐。 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有八排;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 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 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礼乐、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详规定。那么,孔子为什么在这一篇里教起跳舞来了呢?

    不是的。这篇书的全部重心,以现代用语说,是代表了文化精神。 他的内容讲“礼”。礼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只是因为当时写文章的习惯,而用了《八佾》这个名称做篇名。“礼”

    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五经中《礼》这部书是不能不研究的,尤其因为它偏

 143

    031论 语 别 裁

    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同时包括形而上宗教哲学的问题。但本篇是以过去的观念而言,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文化”

    这个名词,与过去的观念不同。 过去的观念,文化偏重于人文——人伦的道理,即是伦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 现在“文化”这个名词的含义,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等归纳起来,成为文化的总体。 因此,对于“文化”为一名词,古今定义的不同,为了讲书的方便,应该先有一个认识。 我们说《八佾》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谓“文化”的定义而言的。第一篇《学而》,是个人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也就是为学的外用;第三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放在《八佾》篇中,这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当孔子时代,鲁国有三家权臣,即所谓权门,而且不是普通的权门,是可以动摇政权的权门。 这三大家是孟孙、仲孙、季孙,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整个政权都操在他们手上,鲁国当时的国君就那么可怜。季氏这位权臣,有一天高兴起来,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结果,玩出天子的味道来了。 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天子的味道,要与中央抗衡,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有人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后世学者们的解释,好像

 144

    八 佾 第 三131

    孔老夫子听了这件事,大发脾气,握着拳头,敲响了桌子,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许他去干,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实上,并不是后儒们所解释的这样,假如真是后儒所解释的一样,那么《学而》篇当中:“温、良、恭、俭、让”形容孔子的五个字里的“温”字,要用红笔打×了,孔子的修养就不行了。很简单,《为政》篇不是刚说过孔子能不能先知的问题吗?

    其实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 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这些很明显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转个弯来把它乱解释。不但如此,那时社会变乱得很厉害,正如现在所讲的文化堕落。 现在再看: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哪三家呢?就是这季氏三家权臣,他们不但眼里没有顶头上司的鲁君,连中央的周天子,他们也不放在眼里,结果不但在家里开舞会,摆出八佾之舞,还在家里宴客完了撤席时,奏起天子所用的国乐来。“彻”就是撤宴撤席,“雍”就是天子所用的国乐。 他们三家权门,竟在家里奏天子所用的

 145

    231论 语 别 裁

    音乐于宴席之中。 所以孔子引用古代的诗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央政府天子奏“雍”这支国乐的时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即当时的诸侯)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后天子从中间走过。 因为天子本身代表国家的精神,所以态度也非常庄严,绝不会左右乱看。 而现在这三家权臣,拿了中央天子用的这种庄严的国乐到家里开舞会,真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换句话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导的。 所以孔子非常感伤,接着感叹起来。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下面第四篇就专讲仁,这里暂时不去讨论他。 上面几句话的意思说,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