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年代,国泰业务进展神速,年均增长率高达20%,相继开辟大阪、福冈、名古屋航线,进一步扩宽国际市场。线路建设为随后的利润增长提供保障。80年代,国泰赢利飙涨,从1981年的1。3亿港元增长至1986年的12。3亿。同年,国泰航空登陆香港联交所,总资产达110亿港元,几乎垄断香港航空市场。

&人&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这年,香港航空业的情势和地产业相似,处于低潮时期。基于战略发展,他提议收购国泰航空部分股权,但管理层对国泰前景并不看好,担心增加公司负担。

&书&董事长米国钧对此进行周密调查,得知香港37家航空公司,每周1200班定期客货机飞往亚洲、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他问荣智健:“你敢保证航空运输在香港没有饱和,还有空间?”荣智健没有正面回答,他强调说:“收购国泰,并没有增加香港的航空运力,启德机场每小时平均客流量为5000多人次,繁忙时,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它已成为世界运量最大的空运站。我们只要用好现有的空间就够了。”显然,他已进行了最好的回答。

&屋&介入航空业并非最终目的,在荣智健的全局计划中,国泰航空只是一架桥梁,通过它与上百年历史的英资太古洋行建立关系,对中信香港日后的发展会有非同寻常的作用。正如荣智健所说:“要在香港发展,不但要跟华资合作,也要加强同英资的合作,我跟‘国泰’、‘太古’合作,是觉得他们有一套系统,双方很容易有共同语言。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而且不光是在生意上。”

反对者被成功说服,中信香港内部形成一致意见。分析了差不多6个月,将方案上报中信总部和国务院,不到5天便得到批准。国务院对此颇为赞赏,专门提供8亿港元以示支持。

在国泰的股权结构中,太古洋行持股70%,怡和洋行持股30%,相比两家洋行,中信香港资历尚浅,甚至毫无名气,显然不在一个重量级。但考虑到其背后的巨大能量和1997年之后的形势,太古决定出让部分股权。

1987年元月,中信香港以19。36亿港元收购太古洋行所持的国泰12。5%股份,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港龙航空生死劫

在香港航空界,至少还有一家航空公司吸引着荣智健的目光,这便是成立不久的港龙航空。

如果说国泰航空是香港航空市场的领军者,那么港龙航空则是其名副其实的竞争者。为了打破国泰航空的垄断地位,1985年4月,“毛纺大王”曹光彪号召31位港澳商人共同组建港龙航空。

港龙航空旗帜鲜明地竞争,自然遭到国泰航空的打压。借助与当时香港政府的关系,国泰航空推动出台“一条航线只准一家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空政策,试图限制港龙航空开辟新航线,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曹光彪洞悉其险恶用心,为壮大资本实力,港龙航空出让30%股权力邀“航业大王”包玉刚入股。国泰航空1986年上市,1987年引入中信香港,既扩大了自身实力,又示好北京方面,同时将饱受香港民众诟病的英资背景巧妙地掩饰起来,这一系列动作将港龙航空的较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包玉刚当初入股港龙航空,很大程度上是碍于颜面,他自知国泰航空实力雄厚,非仓促成立的港龙所能抵抗。随着国泰航空步步紧逼,包玉刚终于支撑不住,1989年11月宣布全部出售所持港龙航空股权。包玉刚是港龙航空大股东,也是旗帜性人物,他的撤股让其余31名股东心生惶恐。

港龙航空军心大乱,荣智健决定趁机杀入,在他建议下,中信香港宣布收购港龙股份。(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1989年12月,中信香港购得港龙航空26。6%股权。太古洋行也加入收购,1990年年初,港龙航空发售2亿新股,太古洋行与国泰航空斥资3。43亿港元认购,获得扩大股本的35%,其中国泰航空占股30%。

经过增发,中信香港与太古洋行股份齐平,同为第一大股东,这显然不能让荣智健感到满意。于是,中信香港随后又斥资5亿港元收购港龙航空46。3%股权,持股比率上升至65%以上。

完成此轮收购,中信香港成为港龙航空控股大股东,同时是国泰航空第三大股东。如何将两家争斗多年的航空公司放在同一盘子中,成为中信香港和荣智健面临的一大挑战。

荣智健决意对两家公司进行重组。首先,中信香港将所持14%港龙航空股权转让给太古洋行,太古洋行再将7%的港龙航空股份转让给国泰航空。这样一来,国泰航空对港龙航空的持股比例上升至37%,成为港龙航空母公司。随后,荣智健对两家公司进行业务调整,将港龙航空业务委托国泰航空管理,将国泰航空的北京、上海等大陆航线让给港龙航空。

经过此番整顿,垂死挣扎的港龙航空迅速扭亏为盈,1990年当年实现赢利1100万港元。

港龙航空起死回生展现了荣智健高超的资本运营能力。在荣智健的安排下,港龙航空与国泰航空搁置争斗,暂且相安无事,然而,在未来,两家公司还将掀起滔天巨浪,届时,荣智健又将如何收场?

入主香港电讯

1989年,中国内地形势紧张一时,由于种种原因,西方各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影响到香港的稳定。

英国政府开始重新考虑香港问题,将约定谈判日期一再延迟,刚刚走出阴霾的香港又被乌云笼罩。香港前景扑朔迷离,极大挫伤了大众对经济的信心。从5月开始,企业撤资、外迁现象大规模发生。6月,恒生指数狂跌,搬迁之风愈演愈烈,港资、英资等各类企业纷纷迁出香港。

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香港电讯也开始坐立不安。香港电讯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香港大东电报局,由英国大东电报局和当时的香港政府共同持股,1987年和香港电话公司合并组建为香港电讯,次年登陆香港联交所,市值高达650亿港元,超越汇丰集团成为港股龙头老大。

上市以后,香港电讯吸纳了众多香港中小股民,名义上成为带有本地色彩的公众公司,但英国人仍是其最大股东。1989年6月,股市震荡,香港电讯股价直线下跌,股东蒙受不小的损失。在企业外迁风潮影响下,几大股东左右权衡,决意出售部分股权,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闻此消息,荣智健马上召开董事局会议,建议收购,当场获得通过。次日,荣智健拜访香港电讯,直言来意。香港电讯董事局当即作出积极的回应,并以书面形式郑重答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荣智健向北京总部请示,几经争取,收购计划终获同意,但收购资金需要自行解决。

荣智健计划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份,以香港电讯当时市值计算,至少需要100亿港元方可达成交易,而中信香港仅有20多亿港元现金。这么短的时间,去哪里筹措80亿港元呢?

情急之下,中信香港动用一切关系,从数十家外资银行贷款54亿港元。与此同时,荣智健采取融资配股方式,发行10亿港元5年期香港电讯认股权和2。24亿美元零息债券,筹集到80多亿港元。

随后,中信香港以每股4。55港元,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项交易共耗资103亿港元,一举刷新香港收购记录。完成收购后,中信香港总资产升至200亿港元。英国《世界金融》杂志将这笔交易评为1990年世界最佳融资项目。经此一役,荣智健名震香港。

然而,荣智健名誉鹊起之际,质疑不期而至。原来,此次收购,国务院主管部门事先并不知情,数额如此之巨,影响如此之大,不可避免地引起批评非议。时值敏感时期,政治正确大于一切,有人“上纲上线”地指出中信香港在帮助英国人撤资。荣氏父子面临巨大压力。

中信10周年,未料如此风波,身在北京,荣毅仁百感交集。幸运的是,高层领导对他十分信任,邓小平表扬中信做成卫星生意的同时,特别强调:“只要国家不提供担保,由他们去搞好了。”而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明确表示:“中信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支持它,维护它!”

荣智健借壳

高层表态让荣智健稍稍安心,但眼下有个棘手的难题成为荣智健的心头大患,让他无法安眠。

中信香港成立后,总体上按照荣智健的思路运行,短短4年,接连收购国泰航空、港龙航空、香港电讯,投资东区海底隧道、裕林工业中心、大角咀中心,形成航空、交通、电讯和地产的产业布局。

严格来讲,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