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露着身子,只有头部、腋下和阴部等少数几个地方保留着毛。因此,有的生物学家就称人类为“裸猿”,意为“没有毛皮的猿”。古希腊大哲学家也说过:“人类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不过,每个人在母胎中,都有一个浑身长毛的阶段,就是出生的时候,胎儿的全身也长满了密密的胎毛。这是古代祖先多毛的历史痕迹。有少数人,出生时保留着祖先多毛的特征,他们被称为“毛人”。人类为什么身上不长毛?大自然出于何种原因,使人类身上的浓毛脱掉了呢?它身上的浓毛又是什么时候才脱掉的呢? 
  对于人类的脱毛现象,人类学界已经有许多理论来说明。但是,每一种理论都只是部分地说明问题,要完全揭开裸露的真正原因,还有着不少的困难。 
  一种理论是“卫生说”。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身上或人类祖先身上的毛皮是各种寄生虫的孳生之地。虱子、跳蚤等寄生虫潜伏在人的毛皮中,不仅喝人的血,而且传染疾玻特别是人类祖先学会了狩猎以后,食肉和狩猎更会把毛皮弄脏。 
  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学会用火后的一种自身调节现象。人类的毛皮本来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用来保暖的。在夜里,寒气袭人,有了毛皮就能够御寒。 
  但是,人类学会了用火后,人类祖先就能在寒夜围火而坐,依火而卧,用火来驱赶寒意。而在白天,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毛皮就显得多余。因此,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用于御寒的毛皮就渐渐脱落,成为光洁无毛的动物。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人类是在学会用火以后开始成为无毛动物的。 
  还有一种理论是“海生说”。有的学者提出,人类祖先曾有一个海生时期,生活在热带海洋里。海洋里有丰富的食物,在海洋中生活,毛皮会增加水中活动的阻力,妨碍活动,不利于生存。因此,人类在自然选择中脱掉了身上的长毛。但是,海生论者至今没有找到水生的人类祖先的化石证据。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脱落身上的毛,是因为这样有利于改善人的社会性。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要依靠社会的力量生存和发展。浑身长毛的人类,彼此间比较难以识别,脱掉了毛以后,脸就具备了更典型的特征,更便于相互辨认。 
  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狩猎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脱去身上的浓毛,是适应狩猎生活的结果。狩猎时,猎人要对野兽进行长途的追逐,这样会产生许多热量。浑身长毛的动物不能迅速地降低体温,而脱去毛皮外衣,增加身体表面的汗腺,就能更好地散热,就能在狩猎过程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但是,皮毛在狩猎时显得多余,而在夜晚寒冷时,却有重要的保温作用。失去毛皮会使人类祖先耐受寒冷的能力大大下降。作为一种补偿,人类的身上产生了一层厚厚的脂肪,它在平时起着保暖的作用,但在狩猎时又不影响出汗。这样,人类以脂肪代替毛皮,既能出汗降温,又能在寒冷的夜晚保暖,真可谓两全其美。 
  解释脱毛裸露现象的理论还有“幼态延续说”和“防止中暑说”。 
  人类为什么光洁无毛,它究竟给予人类以什么样的好处,至今还是众说纷坛,还需要人类学家继续深入的研究。至于人类是什么时候脱去了毛皮,是在拉玛古猿、南方古猿,还是在直立人阶段或别的人类发展阶段完成了脱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丰富的考古成果证明,我国古先民在亚洲东部广阔平原上创建自己的文化,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发现1000余个,遍布黄河、长江南北以及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发现7000多个,更是布满全国。 
  河套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发现于河套地区的宁夏银川水洞沟和内蒙古萨拉乌苏河一带。 
  河套人制造石器的技术比丁村人高。这时采集经济仍占重要地位,但狩猎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上述两个遗址有着根本不同的文化性质,目前已分别称其为水洞沟文化和萨拉乌苏河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带。这一文化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一带。从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上,都证明大汶口文化是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前身,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苏北的青莲岗文化,也应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范畴。在这里发现了一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公共墓地遗址,称为大汶口文化遗址。为研究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父系氏族社会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宝贵资料。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 
  一般认为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它的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作彩陶文化。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约为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属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沿海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常有薄而有光泽的黑陶,故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芮城古文化遗址群,位于山西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发掘地之一。文化内涵包括从180万年前的烧骨灰层与蓝田人时代同期的遗址,到仰韶时期文化类型、龙山文化类型等各个时代,极为丰富。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早期文化。此期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同时,还饲养了猪、狗、水牛等家畜。这是一种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类型,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从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同时也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为研究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四川巫山县大溪镇,是长江流域原始社会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系早期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和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当时经济可分为农业和渔猎两种类型,为研究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地带的社会、农业、手工业、宗教和艺术等原始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仰韶文化到屈家岭文化之间的一段空白。 
  此外,马家浜、良渚、青莲岗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各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不同于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考古工作者还在福建、广东、云南、贵州、西藏、辽宁、内蒙古、吉林、新疆、黑龙江等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证明它们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组成、丰富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肯尼亚发现最早人类化石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宣布:1984年2月23日一批科学家在巴林戈湖以西的塔巴林发现了500万年前的一块人科成员化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的化石。这块化石是一块带有两个臼齿的下颌的碎片。它在形状和大小上同南方古猿阿法种相似,南方古猿阿法种距今约300~400万年。发现这块化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填补了约1700万年前至约370万年前人类起源化石记录的空白,这是人类从类人猿中分出来的时期。在这块人科成员下颌化石的附近还发现了羚羊、犀牛和象等动物的化石,这说明现在这块干旱的地区大约在500万年前雨水充足,草木茂盛。在肯尼亚发现的这块化石比在坦桑尼亚的拉埃托利和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化石约早100万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因发现了对研究人类进化有价值的人科成员化石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人类的摇篮”。 
  1984年10月18日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利基博士宣布,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西岸发现了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