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少的低能量密度食物,这样,即使多吃一点也没关系。他认为,下面提到的食品,是比较理想的食品种类,例如不含淀粉的蔬菜(青豆、生菜、胡萝卜、黄瓜和花椰菜等),新鲜的水果和未经过精炼的煮熟淀粉食物(马铃薯、糙米、玉米、干豆、面包和粗糙的谷物等)。然而,运用此法也有它的缺点,特别是当你认为节食已经成功,达到了预定的减肥目标,一旦想要换换口味改吃其他食物时,体重就会马上恢复原状,甚至比以前更加肥胖。 
  后来,美国科学家吉尔伯特·莱弗里博士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他认为,人体有天然抗拒体重增减的本能,因此不论是多吃还是少吃,身体都会保持在一定的重量范围。最安全可靠的减肥方法,是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他说:“运动能够消化掉食物中的能量,比如每天行走或慢跑3千米,每星期就多用掉1400卡热量,这样经过两星期,体重就能减轻500克。如果换一个角度说,即运动能消耗脂肪,增长肌肉。在维持人体正常状态时,肌肉比脂肪需要更多的热量,所以肌肉越多,消耗的热量也越多。更主要的是,运动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的几小时内,一直在加速身体中的新陈代谢,这样,也就加速了消耗食物中热量的速度。” 
  莱弗里博士的论点是具有充足的证据的,他提供的减肥方法对人体有益无害。通过锻炼活动能使体重不再增加,或者保持不变。但是,如果只需要减肥1~2千克的话,经常保持运动便能达到目的;若要想减肥2。5千克以上的话,这种减肥法便不是力所能及的了。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减肥方法呢? 
  使人肥胖的根源究意在哪里呢?莱弗里无法做出确切的解答。 
  直到最近,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肥胖研究的3位科学家:赫希、福斯特和利贝尔,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不管是人还是动物“稳定体重”,都与身体中的脂肪细胞有关。他们认为,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目并不固定,不过脂肪细胞一旦出生,就再也不会消失。 
  关于脂肪细胞的新发现,为真正、彻底、有效地减肥提供了一条新路,那就是从控制脂肪细胞方面着手。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脂肪都保持一定的大小,因为它们是受大脑中掌管饮食的某个部分控制的,而胖者的脂肪细胞,在体积上要超过正常人的2倍,甚至更多。那么,这些肥胖者经过强制性节食,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3位科学家请来了一些“饮食过量协会”的成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这些人原来都是大胖子,通过节食后,体重大大下降,可也使他们体内的化学机能受到了很大的扰乱。这些人的脂肪细胞极小,和患神经性厌食病的人差不多,而且他们的脉搏和血压很低,妇女没有月经来潮,总是感到冷和极想吃东西。他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去减肥,简直是在受罪。 
  利贝尔在调查中还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妇女在减轻了9千克体重后,身材体形反而变得更糟了,因为大腿和臀部的脂肪几乎没减少,这是什么缘故呢? 
  利贝尔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脂肪细胞上有两种受体。一种叫阿尔法受体,能促使脂肪积聚;另一种叫贝塔受体,能促使脂肪分解。上面说的那位妇女,正是因为在她大腿和臀部的脂肪细胞中,大多数都属于阿尔法受体类型,所以释放和分解的脂肪数量很少。 
  这一发现,使科学家们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他们希望能发明一种“苗条丸”,强迫那些不肯“合作”的脂肪细胞也能分解脂肪。不过还有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这方面还有许多未知之谜有待解决。




精神免疫 
  身体健康的男女都会因各种原因而突然死亡。一名身强力壮的27岁的陆军上尉,在参加肯尼迪总统下葬殡仪队后10天骤然死去;一个17岁的男子,于某年6月4日上午6时突然死于急病,而在前一年的同一年,他14岁的弟弟因车祸重伤致死。其他的例子大多也是在某一死者的周年祭辰前后,另一个突发急症。有些例子则是死于失望和梦想破灭。例如某一大学校长向来以支持黑人学生而自豪,而当学校的办公大楼被一群黑人学生包围时,这位校长竟溘然谢世。也有“喜极”致死的例子:一位63岁的歌剧演唱家死于一片热烈的喝彩声;一个囚徒在度过了15年有刑徒期后,却死于重返家园之途;有人则在玩扑克牌时因大胜而送命。 
  看来,一桩伤害性事件中可以激起身体两种类型的紧急反应:一类是“迎击”或“逃脱”;一类是卷缩或静守。前者动员身体能量迅速作出反应;后者保存肌体之精力。就像穿过马路时,遇到急驰而来的汽车,抑或快速奔跳穿过,抑或站立不动,让汽车擦身而过。有关研究者认为,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机制若同时触发,特别是原来就存在心脏病患,就可能导致心脏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具有危险性的心博节律异常。这些反应并非人类所特有。设置陷阱捕捉动物的人和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们都久已知道,动物可因捕捉、运送、捆绑时所受的惊吓而死亡。但是,在相同刺激作用下有的个体猝死,有的个体却安然无恙,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论动物或人类,脆弱性(易伤性)的大小既决定于精神坚韧的程度,亦决定于体质的强弱。但是,作为肌体脆弱性(易伤性)极端表现的猝死,其实并非像它表面看起来那样是突来骤至的。有关的医学报告认为,猝死通常是一系列应急事件链索中的最后一环。通过与死者近亲的交谈得知,早在死前数月之间,死者大多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精神紧张、忧郁沮丧、消极悲观、愁绪重重。有人研究了54名骤死的男子,其中41名死前精神抑郁已达数周至数月,原因多为家庭不睦、夫妻离异或子女失和。在死前不久,有一半男子曾陷入极度忧郁,另一半人则变得易怒、焦虑或过分好动。发生于死者生命最后一个月间的另一类常见事件是:工作或居住环境剧变——变得更好,或更坏。 
  使人变得脆弱的不是变动事件本身,而是人对变动事件作了反应的类型。美国的一位研究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将外部世界的刺激分为正的和负的两类,前者称为“优性刺激”,后者(来得过多或过速的刺激)称为“劣性刺激”。 
  生活变动为什么会使人变得较为脆弱(易伤)?医学专家们将此因于人体的免疫抑制效应。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体内一系列器官、血液中的白细胞,以及由其产生的具有防病效果的一此蛋白质。本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丧偶男女的免疫系统会逐渐降低其抗病力;只有当存活者对失偶业已适应之时,其天然的免疫保护作用才会完全恢复正常。人体的免疫功能不全状态,可以导致对疾病,特别是对传染性疾病(从普通伤风感冒直至结核病)的抵抗力降低,还可造成免疫系统自身的疾病,例如以抗体作用于肌体自身为特征的所谓自身免疫性疾玻有关资料还表明,个人性格、精神状态、处事风格等,以及体内免疫系统的状态,对于像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类疾病会有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普通的关节疾患。这种疾病,通常发生于因精神负荷过重或环境因素导致精神应变效能丧失之时,追踪其起病时期,常发现有丧亲、离婚以及退职之类的变故,由此导致对付环境的习惯行为失去效能。该病的病程经过也与病人的精神状态相平行:人与环境关系较协调时,病情好转,反之则病性加重。 
  个性也影响疾病的易患性。有些研究者这样描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性格特征:羞性,束手束脚,吹毛求疵,不会表达愤怒和敌意,女性患病的机会较男性大3倍之多。 
  一种有所争议的观点提出:也许疾病本身就是肌体借以对付或避开所遭遇困境的一种方式,甚至致命的疾病也是肌体发出的呼救信号。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相信,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数目比从躯体症状和体征上表现出来的还要多。但是,关于精神致病问题的最新见解,其影响对于病人比对医生还要大。“负的”情绪(暴怒、恐慌、悲哀、沮丧等)能削弱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正的”情绪(欢乐、喜悦、温情等)还能保持或恢复人的健康。“欢乐胜似良药,悲伤耗人血肉”。 
  上述种种,把人们引入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