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张居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要来看一下这个教育过程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在小万历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李太后每天一大早就会拉他起床,哪怕这个十岁大的孩子赖床不起,李太后也会让人把他给架起来,替他洗漱完毕,最后看着儿子上学去,临走前还要热切地嘱咐一声:“儿啊,一定要听张先生的教导,要听张先生的话啊!”

到了课堂上,每堂课不论上什么,那个“大伴”冯保都会站在小万历的旁边陪着听。每当小万历学累了有些懈怠的时候,或者张居正张老师讲到人生大义、慷慨激昂的时候,这个陪读的冯保都会大声地在旁边喊皇太后的那句名言:

“皇上要听先生的话啊!”

一堂课至少要喊上个七八遍。他一喊,小万历立马就又老实了。

等到放学后,李太后还要亲自检查小万历的功课,若有生疏、不会的地方,最严厉的处罚就是让他那个已经当皇帝的儿子罚跪,而且一跪就是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这就是最好的家长与最好的陪读经常干的事儿。

那这位张老师呢?更不用说了,扼杀小万历学书法的兴趣那还算是比较委婉的。

据《明通纪》记载(清姚之駰《元明事类钞》卷六言《明通纪》载其事),说万历帝渐渐长大之后,有一天上课,一位助教在给他讲《论语》,讲到“色勃如也”这一句,朱翊钧把它读成了“色背如也”。因为这个“勃”字在做通假字的时候就读作“背”,但明人通常照读“勃”。

这时候在旁边听着的这位班主任张老师突然大喝一声:“当读作‘勃’。”

结果这一嗓子喊出来,万历帝当时的反应是“悚然惊起”,就是被他吓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而且浑身直打哆嗦。

要知道这并不是普通的课堂,万历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作为一个皇帝,张居正这一嗓子就能把他吓成这样,这孩子要是有朝一日回过味来,他会怎么做呢?

明代《定陵注略》这本书里就对此评价说:“人知江陵威福自恣,不觉声色卒震于幼主之前。后来之祸,宜其及矣。”这话也就是说,张居正已经位高震主了,将来必将因此而得祸,可惜他自己还不觉得。

一直到了万历十八岁那年,据《明神宗实录》(卷106)记载,说他犯了个大错。说起来是大错,但其实他只是饮酒大醉,闹事打人。现在的中学生有时还打架斗殴呢,这完全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一种躁动。可这件事,冯保打了小报告,张居正与李太后的表现则是极为气愤。

张居正上书激烈批评万历帝“宫中起居颇失常度”,就是说这种生活作风太不像话了。

李太后因此气得甚至要废掉万历,另立万历的弟弟潞王为帝。最后虽然在万历的万般哀求下原谅了他,但还是逼着万历写了一篇《罪己诏》,也就是写检查,而且还是一篇向全天下公开的检讨书。

这件事之后,万历帝就彻底开始消极怠工了,而他这时最宠爱的一个姓郑的贵妃也开始代替母亲与张老师成为他的情感支柱。就这样,一年半后,也就是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等那位既慈祥又严厉的张老师一死,他就开始了对张居正本人以及张居正改革的清算。

我们列举了这些教育事件说明了什么?

不可否认,张居正是个好老师,也不可否认,他教到了一个好学生。作为一个改革家兼皇帝最敬爱的老师,张居正无疑是想通过教育把小万历培养成自己改革事业的接班人。但应该说,也正是这位张老师的强势教育最终毁灭了这种完美的组合,也最终毁掉了他自己的改革成果。

他一生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两件事——一个是培养一个改革的接班人,一个是完成一场成功的改革——这两件事儿最终竟成为了一对矛盾体!

事实上,创造这对矛盾体的人——张居正,他本人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矛盾体。他一方面既无私,另一方面却又有些偏狭;他既励精图治,又有些贪图享乐;他既勇于实践,巧于谋划,又有些固执己见、飞扬跋扈,以致为身后的悲剧埋下了祸端。

他身上有着数不尽的优点,这些优点促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促使他一手开创了一个中兴的万历王朝,这完全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与学习;但他身上也有些去不掉的陋习与缺点,这也使他没能够很好地筹划到他的身后事以及将来的改革发展,以至于多年心血,功亏一篑,这些更值得我们反思并引以为鉴!

所以让我们走入张居正的世界,来重温一下这位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明代唯一一位政治家”的风雨人生。

说到张居正的家长式教育促使万历皇帝长大后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来,我们不由得会猜想,张居正他自己小时候又会是怎样成长的呢?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幼年可比他那位最得意的学生小万历还要厉害得多,和唐伯虎、徐文长一样,张居正少年时就是大明朝有名的天才,可这位天才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居然以最好的成绩“落榜”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看下集:《天才“落榜”之谜》!

第二讲 天才“落榜”之谜

自大明王朝1471年以后,曾经产生过三位闻名天下的天才儿童。

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徐渭徐文长,这两位小时候就是天才,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一位,后人往往并不知道他也曾经是个天才儿童,他就是后来的万历名相——张居正。

后人之所以不觉得张居正曾经是个天才儿童,是因为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和大多数的天才们的发展轨迹并不相同。

就像王安石在他那篇有名的文章《伤仲永》里描述的一样,很多天才儿童的人生轨迹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注:东汉末年陈韪评孔融语,见载于《世说新语》),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往往很神奇、很出众,可长大后,不论能力还是才干,往往和一般人没啥两样,按王安石的原话就是“泯然众人矣”,甚至有些天才成年后的才能表现还不如平常人。

这些人少年时是天才,青年时未必是人才;青年时是人才,壮年、中年时却又未必是治国之才、将相之才、国家栋梁之才。

汉族知识分子都讲究“学而优则仕”,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叫什么“才”啊?所以像徐渭与唐伯虎,一生狷狂愤世,郁郁而终,那都是因为他们没能施展人生的抱负,不能算作是标准的栋梁之才。

就像《伤仲永》里说的那样,很多天才儿童最后都往往跟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了。但是,张居正却跳出了这个怪圈。

那么,为什么张居正能跳出这个怪圈呢?

他为什么既能够“小时了了”,而“大时”又能一展鲲鹏之志,开启一段中兴的万历王朝呢?

这都要从这个天才的第一次“落榜”说起。

家世与传承

说到张居正少年时的天纵奇才与落榜之谜,我们首先要交代一个前提,那就是从基因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张居正这位天才的血管里到底是流着怎样的家族血液呢?

按照家庭出身看,张居正倒是出身于一个断断续续的军人世家。

据张居正在他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先考观澜公行略》里回忆说,他明确可考的祖先应该是他的七世祖张关保。这是一个凤阳人,又生长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且他是跟着他的凤阳老乡朱元璋打天下的,怎么说,冲着跟朱元璋老乡的身份也不该是个平庸之辈。

但这个张关保比较老实,最终也没像徐达、汤和那样混上个开国功勋。他只是凭着他的努力踏实,而不是凭着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在徐达手下作一名普通的士兵。

后来,一直到徐达领兵攻下采石矶,由于在渡江战役中,这位张关保努力冲锋,率先攻入敌阵,所以受到了军功的封赏。张居正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就说,张关保“国初以军功授归州安御千户”。这个归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

不要小看这个“千户”,我们经常会在以明史为背景的武侠片里听到这样的称呼——“千户大人”,这个“千户”在当时倒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个“大人”了。

因为明代施行的是军分区制,各府要害之地设卫,“卫”就相当于是军分区,而一“卫”由五个左右的千户所组成,一个千户所掌管一千两百人左右。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千户作为地方的军事将领那在当时还是很牛的。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千户可以世袭,也就是说可以老子传给儿子,儿子再传下去,千秋万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