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京和他的对手们(10)   
  而普京自己6月13日晚在马德里却宣称,逮捕古辛斯基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普京向随行的俄罗斯记者解释:“对于这件事我一无所知,这是总检察院独立做出的决定。你们也应当明白,对我来说(逮捕古辛斯基)是件令人怀疑的礼物。”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普京在更为详细地谈起“古辛斯基案件”时指出,古辛斯基及其控股公司的许多商业运作让人生疑,其中包括那些拖欠偿还的几亿美元贷款。不过,要弄清楚这一切需要的是进行认真调查,而非急急忙忙采取逮捕行动。普京宣布:“我个人认为,不应当这么做。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让他(古辛斯基)配合工作,例如,让他签署不出境的保证书。逮捕是一种过于强制的措施,但是我不能禁止检察机关这样做。根据我们的法律,无论是总统还是政府都无权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相信总统。那些随同普京访问西班牙和德国的人毫不怀疑总统的上述解释,他们认为从莫斯科传来的古辛斯基被捕的消息的确对普京来说很意外。这场丑闻显然妨碍了出访会谈,分散了普京与西方合作伙伴讨论重大事件的注意力,其中涉及签署大笔合同及一批重要协议。 
  大部分俄罗斯报刊支持另外一种说法:逮捕古辛斯基的行动是利用普京不在国内之机,由叶利钦周围的那帮人故意搞出来的。在俄罗斯媒体上,那帮人被称为“家族”,在普京时代,他们仍然拥有不小的影响力。文章作者们的分歧仅仅在于,该行动的主要倡议者是何人。一些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直接按照总统办公厅主任亚历山大·沃洛申的指示干的;另一些人则确定,一切阴谋都是由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策划并实施完成的。《今日报》写道:“根据我们的信息源提供的情况,逮捕古辛斯基的决定是根据亚历山大·沃洛申的要求、在克里姆林宫内很小的范围内做出的,‘家族’新成员、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参与其中。” 《路标报》确信:“一出这种丑闻,任何对俄罗斯政治进程有深刻了解的人都会首先想到是别列佐夫斯基干的,他是在‘教训’古辛斯基。” 《论据与事实》在分析中心的结论中这样认为:“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两个媒体帝国领袖——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间开始的新一轮斗争的标志。在最初评论竞争对手古辛斯基被捕时,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流露出一种心满意足的态度,因为他的强大对手终于‘落入他设计的圈套中’了。” 
  一些政治学家认为,好多大寡头,如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亚历山大·马穆特等都在暗中支持别列佐夫斯基。《侧影》杂志的封二上刊登了一幅两名重量级拳击手相互对峙的照片。只不过双方手指上不是戴着宽大的戒指,而是画着一个政治家的头像,人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个理解为普京的头像。但是,《论据与事实》却与此正相反,将寡头们画成了一朵大菊花上的一个个花瓣,普京正一个接一个地掰掉这些“花瓣”。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沃洛申和别列佐夫斯基断然拒绝承认曾经参与了逮捕古辛斯基的行动。一家报纸证实,沃洛申曾表现得非常慌张,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来自总检察院和布蒂尔监狱的消息。 
  一些报纸和杂志自信地认为,逮捕媒体大亨的行动并非叶利钦旧班子里的官员们所为,而是来自特工机关的人以及普京新班子中的个别人谋划的。谢尔盖·阿列克萨申科声称:“强力部门普遍希望全社会了解‘谁是这片森林的主人’,正是这一愿望促成了不久前所发生的一切。”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支持这种说法,但他同时又证实,这 “不是新的,而是那些10多年来被世人遗忘、现今又想回到前台的老特工的一次试验罢了”。别列佐夫斯基说:“普京今天得到的都是一些糟糕的建议——这就是愚蠢的特工机关所提出的。” 而俄罗斯犹太人大会副主席亚历山大·奥索夫采夫甚至宣称:“从对国家造成危险性角度来看,今天俄罗斯特工机关的表现比车臣武装分子更糟糕。”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谢尔盖·伊万诺夫断然否认类似结论,他说:“我个人只是到巴库出差的途中才从记者那里得到古辛斯基被捕的消息。安全机关与其没有任何关联。” 
  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整个世界,古辛斯基被捕事件都是这位大亨及其“梅地亚…桥”控股公司为维护新闻自由所做巨大贡献的大型广告运动的开始。在自己同行的笔下,古辛斯基成了“头号持不同政见者”、“良心囚犯”,甚至开始取代了萨哈罗夫或者索尔仁尼琴的地位(其中包括西方个别报纸)。毫不奇怪,一些遵循“谁受益”原则的观察家们开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会不会是古辛斯基利用自己的关系,由他本人导演了这场三天监狱苦难的精彩表演?借用一下象棋术语,尽管古辛斯基这样做表面看是丢了棋子,但从全盘看却赢得了胜势。《莫斯科时报》在自己的一个版面上甚至提出了这种说法:“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古辛斯基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这一次,他又导演了一幕剧。本来,这是一场克里姆林宫想要惩罚他的演出,为此,他有意识地利用普京出访欧洲的时机,不仅在俄罗斯自由派分子当中,而且在国外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名英雄和受迫害者。”   
  普京和他的对手们(11)   
  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说法,刊登在俄罗斯《观察家》上。根据这家杂志的观点,整个事件从古辛斯基被调查到遭逮捕,完全可与德国国会大厦纵火案、基洛夫被刺或德雷福斯案和贝利斯案这样的大规模挑衅行为相“媲美”。2000年6月的一连串事件,是由地位高于古辛斯基、但也并不听普京总统指挥的人策划的。这些人超越了以色列议会,甚至还超越了美国总统。换句话说,他们成立了某一个秘密性的“世界政府”,拥有决定干预任何一位俄罗斯寡头的命运的权力。 就这样,古辛斯基被捕这个相当平淡无奇的事件,在许多记者的笔下差点儿就成为当年的主要政治事件,而且不仅在俄罗斯。考察媒体大肆参与其中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为保护古辛斯基,不如说是企图损害俄罗斯新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名誉。 
  向普京总统发起攻击 
  关于6月事件,除了俄罗斯总检察院侦查员瓦列里·尼古拉耶夫的说法外,上面引述的其他说法都没有清晰可靠的事实作基础,它们是建立在各种推测、假设、印象基础之上,因此,评述它们没有任何意义。不能不发现,“梅地亚…桥”控股集团公司所属的刊物和电视台显然对古辛斯基在布蒂尔监狱的遭遇反映更为快速,更为敏捷。他们企图将古辛斯基的悲惨生活转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危机,借此向普京总统发起大规模的宣传攻势,指控他竭力限制俄罗斯的言论自由以及其他民主权利和自由,并指责克里姆林宫正在发动一场反犹运动、企图建立独裁政权等等。正如维塔利·特列季亚科夫所指出的那样,结果是“古辛斯基事件”迅速转化成了“普京事件”。 《新时代》杂志的观察家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宣称:“无论总统愿意与否,都应当由他来承担对媒体大亨错误地使用强硬手段的法律责任,承担逆对外政策大趋势而动、实施逮捕行动的责任,承担人们将内政恐惧同1937年大清洗联系起来的一切责任。尽管并非普京下令逮捕古辛斯基,但恰恰是普京在国内制造了这种氛围,让护法机关觉得他们可以放手大干。要是总检察院没有直接从克里姆林宫得到指令的话,那么古辛斯基被捕事件就成了国家安全部门冷漠看待一切的行动后果。” 伊利亚·米尔施泰因在该杂志上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自从鲍里斯·叶利钦(也许,这是他犯的一个用人错误)将弗拉基米尔·普京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就意味着在全国撒下了恐惧的种子,而这种恐惧的生长就像叶卡捷琳娜时代所栽的土豆那样快速”。 
  人们对于《新报》和《总结》杂志联手攻击弗拉基米尔·普京已经司空见惯了,丝毫没有感到奇怪。不过,没有任何所谓的“精神流质”会对《新报》作者群发挥作用。在普京面前,他们并不会感到恐惧,而是对他的行为能力不足深感失望。叶夫根尼·阿尔巴茨认为:“弗拉基米尔·普京再次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他暂时还不能称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