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重新审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页。

    ②参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23页。

…… 33

    03自 我 论

    在19世纪下半叶,探讨意识和个人问题的哲学理论得到心理学研究的补充。

    把哲学问题转译为一门经验科学的语言,初看似乎只是一种具体化而已。在个人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很难说有哪些思想是从前哲学家们基本上没有讨论过的,而这些思想的“接地”有时还显得有些庸俗。可是,向另一抽象层次的转移并不是原有问题的解体,而是它的转换,这种转换显示出新的侧面和角度。

    在对待个人和自我意识的问题上,19世纪下半叶的心理学有过两个极端。人格主义心理学家肯定了“自我”的实体性、非物质性和不可移易性、不能客体化,认为“自我”是心灵或自由意志的体现,这种自由意志只能在内省活动中和直接体验的基础上显示出来。持此说者如利普斯认为,“自我”是一切自觉行动的始因,而自我意识则是人格的基础。

    与此相反,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者摈弃了“自我”具有实体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认为“支配我们行为的不是形形色色的我的幽灵,而是思想和感觉”

    ,强调“人的行动绝对取决于内外环境条件……”

    ①

    但是,这种决定作用的本性是什么,个体形成本人的“自我”

    观念又以哪些心理过程为基础呢?

    19世纪的心理学家虽然强调了个体经验的各个不同侧面,但是也和感觉论哲学家一样没有超出个体经验的范围。例如,约翰。斯图亚特。

    米尔认为,“自我”的确立同对既有行动的记忆相关联。查理

    ①谢切诺夫:《哲学与心理学著作选》,莫斯科,1947,第308、327页。

…… 34

    自 我 论13

    。皮尔斯认为,婴儿产生“自我观念”是因为把物体的移动同自己身体的运动相联想,把自己身体的运动当作物体移动的原因。威廉。冯特把“自我”解释为各种个体心理体验的联系感,特别重视自我动觉(原动)对“自我”观念发生所起的作用。

    对自我意识同自意动作、自我感觉等等个体发育的联系的了解,奠定了发展心理学这个重要学派的基础。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前提。

    早期那些鲁宾逊故事的作者以至19世纪的心理学家虽然已经都很清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和有赖于社会的,可是他们心目中的社会却仍象牛顿物理学中的空间一样,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框框、外部环境。

    “自我性”的实质或者被认为是自然天成的,或者被认为是经过自我观察形成的。

    可是,什么东西引起人的自我反思,什么是人的自我评价标准,人又为什么会特别注意自己经验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它一些方面呢?

    这些问题,正象先前在哲学家们当中已经发生过的情况那样,也逐渐促使心理学家去理解“自我”的社会本性。在这方面,首先迈出的一步就是承认“自我性”除了自然肉体成分(随着机体自我感觉的发展,个体逐渐“从内部”意识到它们)以外,还包括来自同他人相互作用的社会成分。通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德温、库利、米德,法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让内,苏联学者维戈茨基和鲁宾施坦等人的研究,在“自我性”这个问题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侧面和角度。

    每一种特殊研究方法都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和向量去考

…… 35

    23自 我 论

    察和模拟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背景、课题和方法论取向的不同,“自我性”被分别描述为:一、意识和活动的主体,或者客体、产物和反映;二、实体性的、本体论的实在性,或者研究者说定的假想结构体;三、统一的系统整体,或者要素、特征、维度的总和;四、结构,或者过程;五、个体内部的东西即个人内在的东西,或者主体之间的东西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教养,等等。

    这些形式方法方面的参数同相应各派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变式紧密相联,同时,每一个变式的背后不仅有各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有各种不同的问题①。

    行为主义认为,“自我性”

    是一个行为范畴,只能在行动、行为中把握。认知心理学认为,“自我性”是一种认识模式,个人通过它来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把信息组织为特殊的概念和形象。心理分析学和自我心理学认为,“自我性”是以欲望为基础的动机现象。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源自inNteraction即“相互作用”一词)认为,“自我性”是人际相互作用和交流的产物。存在心理学认为,“自我性”的本质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不断创造的过程,等等。

    同“自我性”的这些理解差异相联系的还有各种特殊术语。例如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中,“我”

    、“超我”

    、“理想的我”这些范畴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并未被当作个人的结构要素。

    “自我性”这个概念,“我”

    、“超我”和“它”这

    ①详见拙著:《心理学中的“自我”范畴》,载《心理学杂志》,1981年第3期,第25—28页。

…… 36

    自 我 论33

    三个概念,还有“个人”和“认定性”这两个概念,三者分别属于不同的抽象层次①。

    “我”

    、“超我”和“它”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器官”要素,属于心理内部的结构。

    “个人”

    和“认定性”这两个概念不是心理分析学的用语。

    “自我性”

    则是表示心理实质。弗洛伊德一般很少使用“个人”和“自我性”这两个词,“我”与“它”的关系在他那里只是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联系,不说明个人的一切过程。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感到需要突破这种关系框架,他不得不大大扩充概念编制,并且重新规定了一些原有的心理分析学概念。除了作为意识主体的“我”

    (ego)

    ,荣格又提出作为“总体心理”

    (包括意识与无意识这两者)主体的“自我性”。

    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很少使用“个人”

    这个术语;但是,他采用了几个新概念以强调“自我性”的多态性和多层次。

    “阴影”说明“自我性”的负面——沉睡在心灵底层的一切低级的、动物性的、原始性的东西。

    “面目”

    (persona)是个人戴给别人看的面具,是隐蔽真实个性的纯表面姿态。

    “灵魂”

    是个人的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即“面目”

    (persona)

    相对立,其阴柔的部分为“灵魂”(阿尼妈,anima)

    ,阳刚的部分为“精神”

    (阿尼姆斯,animus)

    ,前者多体现厄洛斯(爱神)

    ,后者多体现逻格斯(情理)。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术语也不尽一致。

    例如,“人际精神病学理论”创始人沙利文认为,“人格”是“形成人生特征的各种不断重复的人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模式”

    ,它不同于参与“支

    ①柯哈特,H。

    :《“自我”分析》,纽约,1971,第14—15页。

…… 37

    43自 我 论

    持人际安全感“的动态”自我性系统“

    ①。同时,沙利文也不认为“自我性”是类似“我”或“它”的特殊结构。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在“认定性”或“自我认定性”的形成上,有与“自我”综合功能形成相关的深层因素。电子书,有与各种“自我性形象”的整合相关的因素②。

    如果避开各种理论和术语的犬牙交错关系,“自我”

    心理学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一、本体论的客体问题:个体存在的恒定性何在和以什么为支持?二、活动主体的问题:自我调节的各种心理机制是怎样形成和发生作用的,以及个体积极性的根源和潜能是什么?三、认知和认识论的问题: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