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在这些过程中,通过和依靠这些过程,人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形成和实现,达到充分的存在。但在任何语言中,这类词语都有种种细微的

…… 333

    823自 我 论

    差别,直到赋予涵义相似的概念以相反的价值意义:自主但不是自专,自尊但不是自满;自爱但不是自私,自信但不是自负……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比例,正面特点就会变成反面特点。

    但是问题不仅在于程度。

    自主和自由一样,有两个尺度。

    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接受个人主义教育的人表面化地理解自主,将自主归结为“自我”和“他人”的矛盾。对于这种“来自地下的人”来说,世界分裂为两个营垒:一个是“自我”

    ,另一个是“他们”

    ,即所有人无一例外地是“别人”

    ,不管他们是谁①。

    但即使最极端的、怨气冲天的、钻进牛角尖的个人主义者,也是属于某种群体和共同体的,它们的成员对他来说就是“我们”。

    “自我”和“我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个人独立的现实界限是怎样的呢?

    在50年代的西方社会心理学中,这个问题提得极为抽象和生硬,这就是个体能不能抵抗群体压力的问题,亦即从众心理问题。

    在政治和道德意义上,“从众”

    一词的意思是自觉地适合占统治地位的趣味和意见,迎合某些公认的或必要的标准。

    从

    ①见巴赫京,M。

    M。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一些问题》,第295页。

…… 334

    自 我 论923

    众或从众行为这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没有明显的反面评价性质,指的是这样的行为: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相反的概念是独立自主的行为,亦即个体自己得出看法并在他人面前捍卫这一看法。

    这项对立也被用于说明个人的内在属性。

    必须把从众和某些与之相似的其它现象区别开来。

    例如,社会信仰、价值和习惯的统一完全不必和群体压力相联系。

    遵守各种习俗(例如礼貌常规)也不能说是从众:人可以遵守礼节、时髦及其它社会习俗,但在自己的判断和行为中完全独立,而侵犯性举止常常恰好掩盖着内心自主性的缺乏。

    从众这个概念只适用于解决个体与群体冲突的一定方式。从众性的尺度是个人服从群体标准和要求的程度。这种服从也可能是完全表面的:个体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不说出来,装作与群体采取一致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压力停止,或者个体摆脱有关群体的控制,他就重新按照自己的个人宗旨行事。

    “从众心理”则要复杂和深刻得多,这就是在群体的压力下,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最初看法、宗旨,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不是因为论据有说服力(很可能根本没有论据)

    ,而只是因为害怕陷于孤立。

    在“独立”

    、“独立主体”的概念方面也必须进行这样的确切化。并不是任何一个在某种情况下不屈服于群体压力的人都可以称为“独立”的。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碰到违拗现象——行动或言论敌意“相反”。

    这可以用个体对群体的敌对态度以及强调自己独立于群体的愿望来解释。在这种现象背后常常掩盖着这样一种事实:对这一个体最有权

…… 335

    033自 我 论

    威的参照群体是另一个有不同准则和价值观的群体。

    例如,众所周知的少年儿童对父母以及一般对长辈的违拗,作为证明自己自主性的方式之一,往往与同龄人集体内部那种相当强硬的从众性结合在一起。无论如何,只要了解群体所遵循的价值观,就不难预测违拗者的行为(他将肯定还是作对)

    ,而独立主体的意见一般则不会从群体立场产生,他的决定是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从众现象本身早就为人所知晓。大概谁也不曾比安徒生在童话《皇帝的新衣》里描写得更为清楚了。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在50年代作过一次这样的实验①。由7至9名学生组成的一个小组得到如下指令:“你们面前有两张白纸。

    左边一张上有一条线,右边一张上有长度不同的三条线。它们依次编为1、2、3号。这三条线当中有一条与左边纸上的线长度相等。请你们说出它是哪一条线,请叫出它的号码。我们将做十二次这样的比较。请每人依次回答,从右到左。答案将以专门方式登记。“

    所画各线线段长度差别相当大,在单独测验中被试无一人答错。但这一实验的奥秘在于,全组除一个人以外,都已和实验主持人事先达成协议,一致提出预先约定的错误答案。蒙在鼓里的那个“傻瓜”排在最后一个或倒数第二个回答,他会受到群体不正确的、但却一致的回答的压力,他将如何表现?他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这里涉及的只是简单的空间知觉,与群体的分歧并

    ①阿希,S。

    E。

    :《独立性和从众性研究,少数反对一致多数》,载《普通和实用心理学论丛》(英文版)

    ,1956年第70卷第9期。

…… 336

    自 我 论13

    不涉及任何社会的或者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而且群体本身也是人为地结成的。

    在阿希的第一轮实验中,共有123名被试的“傻瓜”

    ,每人各说出十二次判断。答案总数中有37%是不正确的,亦即附和了大多数人的意见。这里发现了很大的个体差异:一些人完全独立,另一些人在所有十二次测验中完全服从别人。

    每次实验后阿希都对被试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对所发生的事的反应。他们都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不同以后,他们对自己的知觉,而不是对大多数人的知觉产生了怀疑。甚至不屈服于压力的“独立的”人也承认,他们感到自己极不自在。其中有一个人说:“无论如何,我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担心我对什么东西没有理解,可能弄错,担心暴露自己的某种缺陷。

    当你和别人一致时,心情要愉快得多。“

    列宁格勒心理学家索皮科夫于60年代将阿希的实验在方法上作了某些修改后,对几组儿童和少年又作了一遍。结果是类似的,但是还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从众性高于年龄较大的;到15岁—16岁为止,从众性逐渐减低,此后就看不到明显的变化了。

    女孩子的从众性要比同龄(7岁—18岁)

    的男孩子平均高10%。

    从众反应相当稳定,不可能随意摆脱:已经接受过一次试验的一组学生知道了它的实质,被建议再“检验”一次,但这次不正确答案的比例仍然相同,甚至提高了,因为被试企图猜出小组的答案是否正确。从众性随着提出的课题的复杂程度而提高。

    这是自然的,因为课题越复杂,个体对自己答案的正确性信心越小。

…… 337

    233自 我 论

    人们怎样理解和感受自己的知觉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分歧呢?有几种典型的反应:一、个体责怪自己,用自己的无能或个人缺陷(“我视力不好”

    、“我没有理解课题”)来解释与其他人的分歧。这里表现出的是自我评价较低和不信任自己。不过,对此也可作不同解释:从众的真正原因是害怕同群体有分歧,而后来提出的假想原因实际上是事后对行为的“合理化”。

    二、个体指责群体,把同群体的分歧解释为别人“没有理解课题”

    、“过于着急”

    ,等等。这样的反应当然有助于抵制群体的压力。

    三、个体企图调和不一致的看法,归因于客观条件(“显然,从不同角度来看,对象显得不同,所以我这样看,别人那样看”)。这种解释即使原则上认为可能有几种正确的答案,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