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人日记与其说是自我认识的手段,不如说是自我暴露和自我交流的手段。无怪乎日记有时会得到自己的名字。例如,安娜。弗兰克在被占领的荷兰记日记,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伴侣称为基蒂,而二十年后苏联女学生柳芭读了安娜。

    弗兰克的日记,也给自己的日记起名叫“小安娜”。

    19世纪末,当私人日记风行一时的时候(从浪漫主义时

    ①吉拉尔,A。

    :《私人日记》,巴黎,1963。

    ②奥斯特罗乌莫娃—列别杰佳,A。。

    :《自传笔记》,莫斯科,1974,第O1卷,第79页。

…… 314

    自 我 论903

    代开始)

    ,发生过关于私人日记究竟有益还是有害的争论。

    私人日记的维护者们指出,日记能使病态感受找到出路,有助于弄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保持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反对者则说,日记会加深个人的社会孤立,鼓励个人从事不必要的自我苦思,以想象来代替现实生活。但是,如果不考虑作者的需要,又怎么能侈谈日记的利弊呢?

    70年代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将研究的问题转移到构成自我认识活动具体过程和要素的微观层次上,研究了刺激自我认识的各种方式以及主体集中注意于自身所引起的行为结果等等。

    如前所述,在“自我性”和自我意识的一般心理前提之中,象注意的范围和方向这样的因素有重要的意义。注意中心也是研究自我认识活动过程的主要问题。由于个体的活动总是在某种客观背景下展开的,在每一具体时刻他的注意或是指向外部,亦即指向活动的客体内容和环境,或是指向内部,亦即指向自身、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动机。内在世界处于主体注意中心时的心理状态,就叫做狭义的自我认识①。

    这种现象是十分复杂的。

    有注意集中于自己的暂时状况,有构成个人稳定特征的关心自己甚于关心周围世界的经常倾向,对这两者必须加以区别。此外,这种自我认识是把自己

    ①原文为,有广义、狭义两解(参见本书下篇第2章并第273F L M E F E c D L D B _页译者注)

    ,此处译为“自我意识”较妥,但为与本书所用主要术语(“自我意识”)一词区别,并照应前后一致,避免术语混F L M E F E c D L D B _乱,现仍据前译。——译者

…… 315

    013自 我 论

    变为自我观察对象,这和人成为别人高度注意的对象时产生的那种感觉,和大家都看着你、想着你等等情况下的感觉有所不同。过分关心自己和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印象并且把这种关心向外投射,英文叫作self—consciousnes,本义是“自意识的”

    ,但更经常地翻译为“腼腆”的。把认识上的自我兴趣和感情上的自我关心加以区别是非常困难的。

    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注意集中于自己或外部世界的程度,来说明这种自我认识的程度高低。

    但也存在同样重要的对象性差别:主体的注意是集中于“自我性”的内部的即私人方面的特性,还是集中于外部的即公开方面的特性。

    为了衡量这种素质,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个特别等次①。

    一个是个人自我认识,它反映以下一类判断:“我考虑自己很多”

    ,“我经常分析自己的动机”

    ,“我总是注意自己的内在情感”

    ,等等。

    一个是公开自我认识,它表现为以下一类的判断:“我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奉献给别人”

    ,“我很在乎自己的外表”

    ,“我考虑别人对我的看法”

    ,等等。一个是社会顾虑,它表明自我认识对外部条件的依赖程度,由以下一类的判断来测定:“有人看着我的时候我很难工作,”

    “我容易难为情”

    ,“我不善于出头露面”

    ,等等。

    这些素质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及社会表现有什么影响呢?杜瓦尔和威克兰的理论②的出发点是,引起个体注意自

    ①费尼格斯坦,A。

    、希尔,M。

    F。

    和巴斯,A,H。

    :《自我意识的公开方面和私人方面,评价和理论》,载《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英文版)

    ,1975年第43卷第4期,第52—527页。

    ②杜瓦尔,S。和威克兰,A。

    :《客观自我知觉理论》,纽约,1972。

…… 316

    自 我 论113

    己的一切外部因素——镜子、电影摄影机、照相机、自己声音的录音带、观众的在场等等都能使这种自我认识强化,虽然它们的影响程度只限于个体。高度的这种自我认识反过来又会促使个人更多地考虑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内在矛盾也会导致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不能证明自己的期待是合理的,做出了与他的理想和道德规范不相符的动作,那就会出现内在矛盾即“自我形象”的分裂,这种矛盾越明显,这种个人自我认识水平越高,“自我形象”的分裂感也越强烈。如果个人没有内在矛盾及理想与行为的分歧,这种自我认识及自我分析就不会引起他的情感不适。但如果出现这样的冲突,情况就不同了。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矛盾,个体便会开始感到不适,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消除这种不适:转移注意,不想自己,而想别的事情;或者弄清冲突的实质,以便缩小冲突或者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这种自我认识是自我控制及将自己的行为保持在个人接受的准则范围内的重要正面因素,而回避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则比别人更容易作出违反准则的行动。

    总的来说,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些假设。这种自我认识水平较高的人对自己矛盾的内心状态描述得比较准确,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这样一些可贵的品质,如说到做到、诚实、帮助别人和遵守社会公德等等。相反,助长异常(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的非个体化通常伴随有较低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监督水平。

    反思在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这里有一个三级过程。

    首先个体应该成为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的观察者,也

…… 317

    213自 我 论

    就是说加强这种自我认识。

    这有助于个体发现自己某些思想、行为和原则的矛盾性、互不相容性,并从而使个体积极进行内心对话,把自我认识①变成自我教育,自觉地形成和巩固新的、合乎希望的行为因素。

    但是在这方面,问题也不只有一层意思:重要的不仅是这种自我认识的水平,重要的还有这种自我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主要涉及“自我性”的内部方面还是公开方面。当个体的注意被吸引到“自我”的各个公开的侧面时,这确实可以提高“合乎社会规范的”

    、“正确的”行为的概率,但是,过分关心自己给别人造成什么印象的人常常十分听从劝导,没有主见,容易从众。与此相反,过分注重“自我”的内部侧面即个人侧面,则会使个人对别人的意见不那么敏感,这不仅无助于社会监督,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使社会积极性降低。随着一个人对自我的“公开”方面或“内部”方面的关心程度不同,同一些刺激(镜子、摄影机等)的影响作用也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以自己的“自我”为客体的自我认识②,只是更复杂和费力的自我认识③过程的要素之一,而后一种自我认识的水平和方向又和个人的深层特性及其生活环境的特点密切联系在一起。

    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心理矛盾现象。例如,列宁格勒心

    ①原文为,参见第278页译者注。——译者F L M E A E c D L D B _②原文为。——译者F L M E A E c D L D B _③原文为。——译者F L M E F E c D L D B _

…… 318

    自 我 论313

    理学家马贡在实验中发现,反映个体客观认识周围现实的水平的智能测验评分与个体对自己及其亲友作出恰当判断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反向依存关系①。表面看来,似乎智能越高,自我评价就越客观。而实际上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性格价值取向和情感世界的交际特点②。人对自己的态度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单一的。在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