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不明确的形象;稳定的而不是易变的形象;一贯的而不是不一贯的形象;宁肯有自信心而不是缺乏自信心等等。人对自己的态度从来不会是漠不关心、不感兴趣的,而情感的格调、方向(情感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和强度即这些情感的作用力则贯穿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所有领域。

    这类动机中最稳定的、可能也是最有力的一种就是自尊心。第二个特殊动机是“自我

…… 290

    自 我 论582

    恒定“感,这种感觉促使个人支持和保持一旦形成的”自我性图式“的稳定性,即使这个图式不完全令人满意。这两种动机的相互影响近年来已成为专门实验研究的对象。

    “自我性”

    的认知图式是按照什么心理规律构成的呢?

    现代心理学把这些规律归纳为四条基本定理:一、内化,亦即接受他人的评价;二、社会比较;三、自我定性;四、生活体验意义整合。

    接受他人评价的内化定理,换句话说就是反映的、镜中的“自我”说(库利和米德的主张)

    ,已有一定的实验证明。

    人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的人对他如何评价,特别是如果这是集体的、群体的评价的话。在有利意见的影响下自我评价会提高,在不利意见影响下自我评价会降低。这种改变有时是相当稳定的,而且随着基本自我评价的变化,在他人评价并未直接涉及的一些方面也常常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个人从团体方面得到了过高的评价,慢慢地其追求(向往)水平也会过高而超出他人所肯定的优点、长处。

    但是,自我评价的心理机制是相当复杂的。首先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的变化只是由于他接受旁人对自己的看法,接受外部评价(人家说我漂亮,所以我的确漂亮)

    ;还是由于他接受另一个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上,从一定的角度来琢磨那个人的态度?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把谁当作他这个有关的“另一个人”?

    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人物的“有关性”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位(他是长官还是下属)

    、他的学识(他是专家还是普通人)

    、一

…… 291

    682自 我 论

    定的参照群体属性(他是“自己人”还是“外人”)

    ,还是与他的私人关系(他是朋友还是敌人)?

    这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研究表明,“自我形象”

    在外部评价影响下变化以及在社会道德规范影响下变化,当被试者认为他的关系人(例如同事)对他的品质或表现评价一致时,比他们意见不一致时更显著。最后,各种人对他人意见的敏感程度和容易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若无其事,有的人随着别人的愿望而完全改变自己的“自我性”。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火星人》形象地揭示了这可能导致什么结果。小说中的人物变作周围人们想要看到的各种面目,结果由于他们的各种期望不能共存而死去。

    内化的心理复杂性也在实验中得到很好的证明。几个小型的生产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5—7人)被建议对各人、包括自己在内的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作出评价,并推测别人对他会如何评价。对以下三项指标作了比较:自我评价;小组的客观评价——同事对个体所作评价的平均值;个体推测的小组评价。结果,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得到的小组评价高于自我评价较低的人,预测的小组评价和小组的客观评价也有联系。但自我评价与预测评价之间的吻合程度要高于自我评价与小组客观评价之间的吻合程度。

    只有40%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得到较高的小组评价,而自我评价中等的人只有26%得到中等的小组评价。在业务能力的比较表上,自我评价较高的人有一半以上得到较低的小组评价。

    与小组意见明显不同的较高的自我评价以什么为支柱

…… 292

    自 我 论782

    呢?

    首先,自我评价不一定是以这一小组的价值系统为根据,它可能是根据其它标准。补充调查表明,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不符的人拥有更多的所谓参照群体,它们的意见对这些人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人作出自己的职业自我评价时往往不仅根据别人对他目前工作的看法,而且考虑到自己过去的经验,这是新手所不可能的;领导者评价自己的组织能力不仅根据下属的反应,而且根据上司对自己的态度,等等。

    此外,许多东西取决于集体内部的相互关系。集体并不单纯是个体的总和,也不是抽象的实验小组的同义词,而是一定的相互关系系统,它给各种自我评价打上自己的烙印。

    因此苏联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类似情况下并不只是将个体的自我评价同群体评价作比较,而还考虑到集体的特点和共同活动的内容等等。

    所以,他人意见的内化既需要作社会比较,也需要有个人定性的过程(人们总是首先把对自己的某种态度归因于别人,然后才把它接受为评价标准,或者加以拒绝)

    ,此外还要根据既有的“自我形象”及价值标准对信息进行取舍。

    社会比较的原则也同样是多方面的。虽然我们的“自我”的许多要素看上去纯粹是描述性的、表达性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潜在地意味着某种数量或质量比较。首先,个体将自己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作比较,将自己的追求与成就作比较。其次,个体将自己与其他人作比较。

    第一个因素已反映在著名的詹姆士公式中:自尊=成就追求

…… 293

    82自 我 论

    有的人追求世界第一流的地位,而以屈居世界第二为不可忍耐的耻辱,有的人则会为在区级比赛中获胜而感到高兴。

    追求水平越高,就越难以满足。詹姆士公式的正确性不仅为生活经验所证实,而且为许多专门试验所证实,这些试验表明,在某项活动中的成功和不成功对于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有重要影响。

    虽然成就与追求的比较初看起来是纯属于个体的事,实际上它也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环境,包括将自己与这社会环境的其他参与者作比较。例如,青年人报考高等学校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将要应试的各门科目的成绩,而且要考虑到竞争可能达到的程度(多少名考生中录取一名,他们的水平如何)。

    美国心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一项很有意思的试验。他们请希望在一家商行任职的一些人独立地对自己的几项个人品质作出评价。然后接待室里又出现了一个假装谋求同一职位的人。第一次是一个衣着讲究、自信、温文尔雅、手提皮包的人(“干净先生”)

    ,第二次是一个落魄(身穿脏衬衫,赤脚穿便鞋)的人(“肮脏先生”)。在这以后找借口让求职者重新填写同样的自我评价表。结果怎样呢?遇到“干净先生”后他们的自我评价降低了,而遇到“脏肮先生”后他们的自我评价提高了。人们不由自主地以另一名求职者的形象来衡量自己的向往高度,将自己与他作比较,从而对自己作出评价,尽管谁也没有要求他们这样做①。

    社会和心理背景不仅影响到“自我形象”的动机与评价

    ①格根,K。

    J。

    :《自我观念》,纽约,1971,第50—52页。

…… 294

    自 我 论982

    要素(追求水平)

    ,而且影响到它的认知要素。人们对使他们有别于某种中常人物的那些特性认识得要明确和清楚得多(“优异原理”或“背景距离”的作用)。在中等身材的孩子们中,在自由自我描述中提到“身材”的只有17%;而在身材较高或较矮的孩子们中,却有27%。在中等胖瘦的孩子们中提到体重的只有6%,而在瘦或胖的孩子们中却有12%;如果以自我知觉为基础,那么在认为自己瘦的孩子们中,提到体重的人数增加到13%,而在认为自己胖的孩子中提高到2%①。

    身体有某种缺陷的人,如驼背或视力差,总是要比没有这些缺陷的人更明显、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并且也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或身处异民族环境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属性要比多数民族或生活在本民族环境中的人更明显、更清楚,并且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