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皇格雷哥利一世(540—604)不容分说地断言,对上级的命令,不论其公正程度如何,都必须服从。托马斯。阿奎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有所不同:如果命令同人的良心矛盾,那就不应当执行,因为“每个人都应当用上帝给他的知识检验自己的行动”

    ②。虽然这仍然是要求人遵守某种“外

    ①引文据尤尔曼,W。

    :《中世纪的个人与社会》,巴尔的摩,196,第126页。

    ②同上,第127页。

…… 112

    801自 我 论

    在的“

    准则,但是遵守方式已经有赖于个人理性的积极性,从而也有赖于选择和个人责任。在政治思想中(如但丁)这又为一个新的论点所补充:一个好的政府应当关心臣民的共同利益和自由。因此,个体已经不单是一个代理人和某些行动的参与者,而也是别人应当考虑的目标本身。

    中世纪人的世界是精神上的全体性(人们都是上帝创造的,人们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与等级上的阶层团体性(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阶层)的矛盾统一。他必须同时按照两个不同的读数系统看待和评价自己:按照一个读数系统,他的存在是全体的、统一的和宗教的,按照另一个读数系统,他的存在是本位的、多重的和世俗的。人的标准范式和经验的自我意识也都依此发生变化。

    中世纪早期的人很重感情,表现感情的方式强烈而毫不隐晦。英雄史诗的主人公动辄哈哈大笑(这种表现绝非偶然)

    ;为了表示悲哀,查理大帝的骑士以及皇帝自己都会当众嚎啕大哭。但是,中世纪的礼仪却是非常刻板的。

    在中世纪,个体自我意识以及集体自我意识的功能都是属于教会人士、首先是属于修士阶层的。教会人士是最有教养的封建阶层,而教养则是内省的重要前提,即使先不说内省反映为书面文字的可能性。此外,教会人士必须系统地研究和评价信徒的内心世界和欲望,他们执行了现代心理学家和心理医师的功能,这也不可能不促进自我分析。最后,修士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终身不婚,限制了感情上的实际自我显示,从而也促进了内省的发展。

    在修士阶层中,早在11—12世纪就已把社会方面和身体

…… 113

    自 我 论901

    方面的自我放弃同更加注意自己内在的精神“自我”结合在一起。

    “有谁该比忽视自我认识的人受到更大的蔑视呢?”约翰。索尔茨伯里振振有辞地问道。阿伯拉尔的书有一本就题为《伦理学,或自知》。在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者们看来,自我认识是认识上帝的最可靠的和唯一的道路。克莱沃的柏纳德写道,一切议论都应当从自己开始,以自己结束,因为“对于你自己来说,你是第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人”。里耶沃克斯的西斯忒修道院院长埃尔雷德应声说道:“人如果不知道自己,那他还知道什么?”

    ①他们常把自己的内心经验用于布道。

    在修士们中间,产生了中世纪的第一批自传、回忆录、书信集和其它个人文献集。也是在修士们中间,形成和保持了密友崇拜,这种友谊不仅要求忠实和互助,如骑士规范所要求的那样,而且要求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埃。吉尔逊称此为基督教的苏格拉底主义。这种友谊当然是少数杰出者之间的和受到神学限制的。中世纪神秘主义者的隐修不是要认识自己的经验“自我”

    ,而是要同上帝交谈。

    就连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主要也不是内心对话,而是向天主倾诉,按照法国哲学家的。古斯多夫的说法,“在这里,宗教忏悔法庭超过了对良心的研究”

    ②。所以学者们至今仍在争论,奥古斯丁此书究竟是忏悔、自传还是神学论著,这是不足为怪的。奥古斯丁虽然认识到自己的个人独特性,但是他

    ①引文据莫里斯,C。

    :《个人的发现,1050—120》,纽约,1972,第62页,第64页。

    ②古斯塔夫,G。

    :《论自我》,巴黎,1948,第21页。

…… 114

    011自 我 论

    并未看出这种独特性有什么值得鼓励的可贵之处。

    “在他最了解的一个基督徒的心灵史中,他看到了所有基督徒的典型史。”

    ①他按照他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一般“人的理论”改造自己的生活,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全体性倾向。由此才有《忏悔录》的这种自传与神学议论的结合、这种公开示众的性质和毫不隐晦的说教。

    奥古斯丁的中世纪读者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

    但丁认为,过分的自我显示是自私的表现,可是他却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真诚作了辩护,而辩护的理由就是“他弃暗投明,精益求精,这种堪为楷模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转变”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和借鉴。但丁认为,如果不是为了供人借鉴或者必须进行自我辩护,那就不必要自述身世和坦白灵魂,特别是不必要公之于众,因为“没有人能真实公正地评价自己,我们的自爱是很不可靠的”

    ②。

    “人人如此”

    是中世纪思想的一般特点。

    在米什写的大部头自传文学专史中,从6世纪到15世纪(意大利部分到1350年止)这一时期内只能提出七部有份量的自传著作,即使再把标准放宽一些,为数也不过八——十部而已。

    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上,特别是在11—13世纪,还是发生了生活方式个体化和人的价值提高的复杂过程。

    在西欧,早在11世纪之初就已经有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忏悔性

    ①维尼特奥勃,K。

    J。

    :《个性的价值,自传文学中的自我与环境》,芝加哥,1978,第45页。

    ②《但丁短篇集》,莫斯科,1968,第115页。

…… 115

    自 我 论11

    圣歌和祈祷词。在12世纪,由于“外部”忏悔和“内心”忏悔的区分,个体忏悔(区别于集体忏悔)

    逐渐推行开来。

    1215年,拉特兰公会议规定,每一个基督徒每年至少必须忏悔一次,而且不是一般承认罪过,还要有内心忏悔才成,教会不但要评价忏悔者的行为,而且要评价他的行为动机、他的意图。据阿伯拉尔的说法,意图、“邪念”甚至比行为更重要。

    因此,拉丁语表示“内心欲望”和情感状态的语汇迅速丰富起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准确评价行为和动机的“诚”和“不诚”

    ,神学家们精细地区分了情绪、情感和人们相互关系的种类和程度。系统热也渗透世俗文化。例如,抒情歌手仔细描绘了向女子献殷勤的礼节,使用了表示不同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同程度的专门用语。

    中世纪的丧葬方式和仪式的演变特别可以说明问题①。

    远古意识不重视个体存在,也不懂得个体死亡的悲哀,认为存在就是无休无止的循环轮回,生死通过这种循环轮回不断相互转化(例如,在举行成年仪式时有假死和再生的过场)。

    但是,不同的民族基于各自的文化,对死的态度和体验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叙事诗式的处之泰然,人皆有死,视死如归,例如《旧约》那样:“约伯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

    (《约伯记》,第四十二章,第十七)

    ;有的是相信转世,从而认为没有绝对意义的死,这在诗歌如《摩呵婆罗多》中有过确切的表述:

    ①阿里耶斯,Ph。

    :《死亡和葬仪》,巴黎,197。

…… 116

    211自 我 论

    明智者懂得普遍规律,死人活人他都不必怜惜。

    你我大家都有生生世世的既往,我们未来都还有千世万世的继续。

    正象我们今生今世的肉体躯壳有童年、成年和老年的更替,我们的肉体也会更替变换,明智者不会为转世托生焦虑。

    他无我无自,清心寡欲,举步从容,直至安息①。

    古典时代的希腊认识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认识了死的可怕。它以相信灵魂不死来与死隔离,认为灵魂原本属于永世不变的理念世界,有终的肉体覆灭之后,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

    基督教的死亡观同原罪的观念和得救的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怎么知道你是否能归入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