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虚假的自由感;或者着力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高度发挥内在积极性。这些行动所可能得到的道德评价相应地亦各有所不同。

    ①柯克,L。和伯顿,M。

    :《意义与语境:马赛族人格项涵义语境变化研究》,载《美国人种学》杂志,1978年第4卷第4期,第734—764页。

…… 68

    46自 我 论

    第一种监督类型定势和第二种监督类型定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具体素质,但是这两种监督类型也各有自己的文化学前提。符号学和文化学把文化分为以对象性活动和客观认识为主要取向的文化和以直观、内省和自我交流为主要取向的文化。第一种文化类型比较活跃和富有动态性,但是也有可能危及精神需要;偏重自我交流的文化“能够发展巨大的精神积极性,但是往往缺乏足够的动态,不能充分适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①。

    这种对比尽管有很大的假定性和局限性,可是在讨论“东方与西方”的问题和研究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心理特点时,还是不能完全忽略的。近代欧洲人的模式(它的起源问题将在后面考察)是对象性活动的积极模式,它确认个人首先是在改造物质世界和改造自身的活动中形成、显示和认识自己的。反之,东方、特别是印度哲学,不重视对象性活动,认为构成“自我”

    本质的创造积极性只在内部精神空间展开,不能用分析方法认识,只能在顷刻的豁然开朗(“顿悟”)中悟到。这种豁然开朗既是醒悟,又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沉思(正定)。

    印度哲学有一个表面矛盾:“自我”

    是印度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但是印度哲学恰恰又以达到“无自性”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奥义书》和佛教都不否定经验的、个体的“小我”

    存在。

    ①洛特曼,。

    M。

    :《论文化系统中的两种交流模式》,载《记号系统研R究》,塔尔图,1973,第6辑,第243页。

…… 69

    自 我 论56

    但是这种“小我”在那里不是通过客观的特性来确立的。佛教认为,个体暂时认同于自己的那些东西并不是他真正的“自我”。

    “自我”不是“我的”总和。佛教经书说了许多“自我”不是什么,但对于“自我”是什么却绝口不提。其中有一处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云游僧跋札果达问佛陀有无“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问“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开。佛陀的得意弟子阿难问佛陀:“老师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佛陀说:“因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有,就会承认‘有常’的说法,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是,就会承认‘灭我’的说法。”

    ①两个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对。问“何谓‘自我’?”或‘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但主体的存在总是未决的。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道路还没有走完。

    佛教主张进入“无自”

    、“无我”

    (anatman)的境界,就是个体完全摆脱私念、财产和对“小我”的兴趣,与绝对相溶合。

    “‘真知’就是认识和彻悟‘无我’、‘无私’、‘无心’和万事万物无常的观念。”

    ②

    其它东方宗教哲学学说也都崇尚直观的物我交融即自我溶解于绝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这种定势是普遍的。但是,同对象性的、此岸的自我实现原则或服从社会集团纪律的“自我”定势一样,它又是相对的。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具

    ①参见拉达施里南,S。

    :《印度哲学》,莫斯科,1965,第1卷,第327页。

    ②谢尔巴茨科伊,。。

    :《佛教的哲学学说》,彼得堡,1919,第44页。

    K U

…… 70

    66自 我 论

    体内容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化。

    中国和日本的三大宗教哲学思潮——儒家学说、佛教学说和道家学说,在肯定人性(“仁”)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按照孔子的继承者孟子的说法,“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①。真与诚是一致的。因此,真正的道路虽然只有一条,但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发现它。

    可是,儒家学说成为中华帝国的正统思想之后具有了卫道的保守性质,极力强调名教礼数和忠君奉上等等。遵礼就是克己和非礼勿动。因此,“无自”就有了另一种涵义,就是要放弃一切不见容于现存关系范围的东西。

    瓦西里耶夫写道,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和意识的问题一般说来不是结合个人和个人知觉提出和解决的……在传统的中国人道主义中,义务感和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与伦理规矩行事居于主要地位。这里最主要的不是某个个人的精神潜力、智力丰富和全面发展,而是一切个人不论其个体素质和特点如何,都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角色”

    ②。

    道家和佛教都奉行“无为”的原则,但这不是消极的无所事事,而是努力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秩序(“道”)。摆脱外在的对象性活动可以使明智者排除主观偏爱,从而可能达到绝对的和谐。明智者的积极性完全转向内部,成为纯精神的活动。

    ①引文据《中国古代哲学》,莫斯科,1972,第1卷,第246页。

    ②瓦西里耶夫,。

    C。

    :《古代中国的思维、行为和心理系统的某些特点》,P载文集:《古今中国》,莫斯科,1976,第74页。

…… 71

    自 我 论76

    取得这种修养的方式也是纯个体的。

    川端康成说道:“当然,禅宗有所谓师传弟子问的传法,亦即用‘心法’①传授禅经,但是弟子的思想却全凭自己做主,他只能靠自己努力进入‘顿悟’状态。

    这是直觉重于逻辑,自通重于传授。“

    ②

    在东方专制主义的桎梏下,自由只能表现在自我意识中。

    因此,在论及“天我”问题的道家经典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人格色彩的天人观③。

    在转折和危机时代,当传统思想不可能回答思想家所面对的问题时,这种天人观表现得最为强烈,例如六朝(20—589)

    就是一个这样的时代,它产生了新的文学人物类型,发展了肖像艺术,产生了自画像,个体的“自我”成为哲学分析的对象,等等。

    嵇康(23—262)在《释私论》中说道:“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越名教而任自然”

    ,“审贵贱而通情”

    ,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嵇康认为,“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但是,“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抱一而无措,则无私。”他的文章成为后世许多中国作者阐述个人问题的著作所借鉴。

    中国文化的第二次“个人主义时期”是唐代(618—

    ①“心法”

    (mondo)

    ——师与弟子相对无言,以心印心,即不以理求理,而以直觉方式参禅。

    ②引文据格里戈里耶夫,T。

    Ⅱ。

    :《日本的艺术传统》,莫斯科,1979,第274页。

    ③鲍尔,W。

    :《古代中国的自我体验与自传文学》,载《海德堡年鉴》,1964,第8辑,第12—40页。

…… 72

    86自 我 论

    907)。在这个时期,由于人的问题引起重视,佛教大大超过了儒家。唐朝名僧义玄著《临济语录》,使用“人”字的次数(196次)比“道”字(155次)和“佛”字(128次)都多,由此可见一斑。

    “个人感”的第三次浪潮是明代(1368—164)

    ,以王阳明、王艮和特别是李贽等主观唯心派哲学家为代表。李贽写道:“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①

    哲学思潮的波动同社会气候的变化和社会活动实际可能性的大小密切相关。一个社会处于上升阶段,就会刺激人们追求对象性的、此岸的自我实现。当历史处于苦无出路的时期,生活受到官僚主义陈规陋习的顽固束缚,建设性社会活动的可能性范围就会缩小,富有创造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