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由于移卧于床榻,司马光的身躯舒坦了,血液畅通了,也许由于司马光未了的心志仍在起着某种作用,他忽而长长舒了一口气,神态稍现平和安静,气息也顺畅了一些。
  吕公著身为右相,此刻已心神镇定,他急需司马光在至为重要的“继任人选”上有所嘱托,便俯身于司马光耳边,轻声询问:
  “君实,我说话你听见了吗?”
  司马光微微点头。
  “今后朝廷,谁可继君实之重任?”
  司马光眉头一动,没有回答。
  “文太师彦博先生如何?”
  司马光摇头,喃喃而语:
  “文公年事已高,何必累他受罪”
  “苏子瞻系君实密友,可否继任?”吕公著此问,乃缘于刚才司马光不信苏轼有结党之事而发。
  司马光低声断断续续地说:
  “子瞻可为翰林学士,其任已极,不可以加,如用文章为执政,则国朝赵普、王旦、韩琦未尝以文称。介甫文章绝世,在翰苑,为称职,及居相位,天下多事。当以介甫为戒。”
  吕公著再问:
  “君实意在何人?若圣母、皇帝询问,我何以答对?”
  司马光的声音愈显微弱,断断续续,仍可听辨:
  “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生。以家事付子康,唯国事未有所付。今日,付于晦叔了”
  吕公著急切推辞:
  “君实,我才智不逮啊”
  司马光不再回答,声音喃喃地重复着两个字:
  “鼎新,鼎新,鼎新”
  老御医沈安士带着两个医生跑步赶来,闯进政事堂,闯进小室,急扑司马光身边,但神情一下子颓了。
  他取出一片薄纸放在司马光的口鼻上,已无一丝气息,老御医跪在床榻前,泪水如注。
  司马康在范祖禹陪伴下发疯似地闯进政事堂,看见老御医跪地垂泪,他的脚步踉跄,仆在父亲的身上,沉痛哀绝,声咽嗓哑,在范祖禹咽泪不止的劝慰下,神情迷痴地跪在床榻前,叩头禀告:
  “父亲,你当减之俸薪,儿已遵示退回户部了”
  一声宦侍的唱引喝道声传来,一队宦侍宫女拥着太皇太后和皇帝赵煦走进政事堂。
  司马康和群臣跪地迎驾。
  太皇太后挽皇帝行至床榻前,望着司马光垂泪不止,用手抚合了司马光不瞑的眼帘。
  时元祐元年九月一日,司马光卒,享年六十八岁。
  太皇太后哀声悼念:
  “司马大先生,你为朝政累死了,天薄大宋,天薄皇室,天薄世间黎庶啊!我将厚葬大先生,报大先生忠国忠君之德。皇上,以敬师之礼为大先生送行吧!”
  十一岁的皇帝赵煦,单腿跪倒在司马光的床榻前,叩头送行,哀声恸哭。
  司马康感谢皇恩浩荡,叩头出血。
  群臣在欢呼“太皇太后万岁”、“皇上万岁”之后,也放声恸哭起来。
  政事堂内外,一片哭声。
  苏轼来晚了,他呼唤着“司马君实”这个名字,大放悲声,闯进了政事堂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他走的是古圣古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路,给人间留下了一丝“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浩然之气。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他周身清爽,两袖清风,居官四十八年,个人财产一无所有。府邸所有银两,仅当月减发之俸薪。给人间留下一丝“居官清廉”的凛然之气。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他的府邸寝居之内,留有遗奏八张纸笺,皆系手札,论当世要务,探索着“鼎新”之途。床箦萧然,唯枕下有《役书》一册,页行注释密密麻麻。他虽然罢废了王安石的“募役法”,恢复了“差役法”,但仍然没有停止对“役法”的探索。他留下了一个未竟的事业,也给人间留下了一种“不停探索”的精神。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他用十八年时间修著的《资治通鉴》成了光照千秋的不朽巨著。他在十八个月执权行政中所推行的“革故鼎新”(后人称“元社更化”)却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帐。也许他执权的时间太短了,历史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生命。他在学问上是成功者,他在政坛上同王安石一样,都是无可奈何的失败者。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他的人品、道德、学识、作风,赢得了朝野官员黎庶最广泛的怀念,赢得了朝廷最高规格的礼遇。病丧之时,朝廷辍朝三日,百官吊唁,满城哀悲,“京师之人为之罢市往吊”,家家焚香悼念,哀状空前。京都画师,绘像刻印鬻之,市人皆“家置一像,供于祭堂,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购之”。灵车移往老家谏水时,人们夹道送行,注香于头顶以送葬者九百余人,四方来会葬者数万之众。朝廷拨治丧费银三千两、绢四千匹,赐龙脑水银以敛,其墓地庄穆辉煌,碑楼宏大,高四丈五尺,回廊环绕,蔚为壮观,与江宁北山王安石冷清的墓地相比,世人议之曰:君实升天,介甫入地,世态炎凉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天下文人学士以诗词哀悼者不计其数,他的老朋友范镇景仁为他写的墓志铭,在朝野广泛流传:
  呜呼,公乎而不留乎!山岳可泐也,公之意气坚不可夺也;江海可竭也,公之正论浚不可遏也!呜乎公兮,时既得矣,道既行矣,志已伸矣,而寿止于斯,哀哉,哀哉!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苏轼亲自为老友撰写《行状》和《神道碑》,概述了司马光生平的业绩,洋洋万言,公允凿实,奠定了司马光人品、道德、功业、学识的历史地位。《神道碑》结尾,苏轼“拜手稽首”的诗吟,唱出了当时民心归倚的生动情状:
  
  公来自西,一马二童。
  万人环之,如渴赴泉。
  孰不见公,莫如我先。
  二圣忘己,惟公是式。
  公亦无我,惟民是度。
  民日乐哉,既相司马。
  尔贾于途,我耕于野。
  士日时哉,既用君实。
  我后子先,时不可失。
  公如麟凤,不鸷不搏。
  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司马光匆匆离去了。一位伟大人物的消失,导致了一个时期龙蛇相争的混乱。
  崇政殿说书程颐主持丧事,置灵柩祭堂于董太师巷司马光的府邸,也许出于对司马光的尊敬,也许出于展示“理学”的风采,也许出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程颐竟以古礼始终丧葬。以古礼敛体,用锦囊裹司马光之身;以古礼制棺椁,依诸侯制,棺厚五寸,榔为三重,皆用松木;以古礼殡葬,依诸侯制,殡为五日,葬为五月;以古礼行哀,祭曲招魂,葬曲挽歌;以古礼服丧,哀子著斩丧之服,居三年之孝。
  朝臣闻知,议论纷起,善者赞其复以古礼符合司马光的初衷,恶者斥其复以古礼糟践司马光的心志。
  九月六日,一场纷争在司马府邸的门前发生了。
  是日,是司马光病逝的第六天,是开祭的日子,也是神宗皇帝赵顼的灵牌放进宗室明堂的日子。
  早朝之后,群臣明堂祭把,在庄穆隆重的礼典中,和着礼乐,完成了先帝赵顼灵牌的定位,朝廷颁布大赦天下之诏,算是先帝赵顼最后赐给人间的恩典。群臣欢呼,以吉礼完成了“明堂祭祀”。
  “明堂”礼毕,时已巳时,苏轼、苏辙与同辈官员二十多人,急忙奔向司马光府邸祭吊,欲凭棺哀思,忆昔日之谊,叙难舍之情。
  他们行至司马光府邸门前,见程颐、朱光庭、贾易立于阶上,神情森穆,默然无语。
  苏轼等正欲拾阶而进,程颐举手阻之曰:
  “《论语》有语:‘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公等方歌朝廷大赦吉礼,非‘哭则不歌’之义,不可入!”
  这也是“古礼”吗?群臣驻足懵了。程颐拱手为礼:
  “请公等返回,明日斋戒来祭。”
  苏轼心愤而戏谑:
  “古人但云‘哭而不歌’,并没有说‘歌而不哭’啊!正叔熟记古人之言,只可惜闹颠倒了。先古礼而后吊唁,于礼何害?”
  程颐语塞,张臂拦阻,怒吼道:
  “子瞻强词狡辩,猥亵古礼!”
  苏轼亦怒吼:
  “燠糟鄙俚,你那是枉死市叔孙通所制之礼,糟践君实之心志、辱没君实之人品道德啊!”说罢,推开程颐的手臂登阶欲入,在旁的朱光庭、贾易援程颐出,苏辙、吕陶等人亦援苏轼而上,口舌相讥,争吵声起,此时,司马康率领家人披麻带孝而出迎,程颐见状,把满腔愤怒撒向司马康:
  “孤哀子若真行孝,当依古礼悲恸哀绝,居室思父母劬劳之恩,不可因受吊而废哀!”
  司马康惘然,进退不得。
  苏轼亦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