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皇太后发出谕旨:
  “门下侍郎司马光,广开言路、下诏求谏之举,皇上就委付大先生全权处置了。”
  司马光拱手谢辞:
  “禀奏太皇太后陛下,臣赢老抱疾,命薄西山,时日无几,确已无力承担门下侍郎之重任。且十五年远离朝廷,已疏隔于内政边情,臣不敢贪图暮夕之清闲,是怕荒误太皇太后‘革故鼎新’之伟业啊!计之长远,请太皇太后陛下遴选忠恳年轻之士,教而驱之,任而使之。臣言出至诚,不敢有欺,谢辞门下侍郎之诏,乞请放归陈州。”
  太皇太后惊讶无语。
  蔡确魂归正位,凝目注视着太皇太后

  篇十五
  汴京·大内皇宫廷和殿
  罢废“新法”之争·司马光演出了他晚年最辉煌的一幕·章惇泪洒延和殿
  司马光三辞门下侍郎职位的举动,使朝廷群臣惊讶,使京都黎庶心慌,更使太皇太后寝食不安:司马光的态度是真诚的,思虑是周致的,让一位两次中风、举止不便、骸骨癯瘁的老人驾辕拉车,于心不忍啊!可遍视朝野臣子,权衡各方需要、各方影响及兵、民、农、商、士、学之望,找不到第二个司马光!
  在二十多天的相持中,“春官居”翠月楼热闹起来,朋友们走马灯似地川流不息,规劝司马光“勿再谢辞”、“勿负皇恩”、“勿失民望”,司马光也在“心志抱负”和“赢者抱疾”的矛盾中心神煎熬,日见消瘦。
  宦侍梁惟简知司马光事兄甚恭,便与司马康、范祖禹商议,从陕州夏县谏水老家接来了年已八十岁的司马旦;
  五月二十六日午后,梁惟简来到“春官居”,向司马旦恭致问候之后,便笑呵呵致语司马光:
  “司马公,二十天来,梁惟简三顾‘春官居’,这是第四次了,今有太皇太后亲笔手书致司马公,请公自览。梁惟简这就告辞了。”说罢,扔下“手书”而离去。
  司马光惶恐万状,挽留梁惟简不及,心情沉重不安,急忙打开“手书”阅览:
  先帝新弃天下,天子幼冲,此何时而君辞位耶!君实不助,朝
  廷何倚
  司马光恭览完毕,神情怆然,这是诏令,这是希求,这是责怪,这是宾朋之音,这是无法抗拒皇恩圣旨啊,他转呈“手书”于司马旦请示:
  “事已至此,弟心神迷乱,当何去何从?乞兄教之。”
  司马旦览“手书”后而低语:
  “皇恩浩荡,亘古少有,汝平生诵尧舜之道,思致其君,今时可而违,非进退之正也。君实,汝有何难而不决耶?”
  “骸骨癯瘁,不堪驱使”
  “以身许国可也。”
  “朝政之弊,积重难返,身似秋风黄叶,难有作为,徒负皇恩”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竭尽心力而耕耘,收获丰寡,俟天命可也。”
  “革故鼎新之举,势必罪及介甫,弟心惶惶,结缚愁肠啊”
  “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你放开脚步,走自己的路吧,王安石,非凡俗之人,你多虑了。”
  司马光持“手书”面阙谢恩:
  “太皇太后陛下,臣司马光将顺民心、合君意,拚力而为,荣辱不惧,鞠躬尽瘁。以死报陛下知遇之恩!‘革故鼎新’壮举,当从‘求谏诏书’开始”
  《求谏诏书》的修改和重新颁行,气势不凡地烘托了司马光复出的声威。朝廷对太府少卿宋彭年、水部员外郎王鄂因谏言“犯非其分”冤案的公开平反,春雷震动般地抬高了司马光“老而弥坚”的权威。司马光受权主管的“广开言路”,迅速地在朝廷和京外二十三道的州府县衙展开,形成了揭露“变法”十七年来种种缺失弊端的风暴,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势头之猛、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十七年前王安石“变法”的“气势澎湃”。历史上一切交替反复的变革,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和清算,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朝廷百官似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认识和信仰,日以百计弹劾王安石及其变法者的奏表卷地而起,成了大内皇宫唯一的声音。京外诸道的州官县吏,也都闻风而动,军州驿站昼夜不停地传送“实封直言朝政阙失、民间疾苦奏章”。特别是竟有村野农叟耕夫一百五十余人,手持“青苗、保甲不便”奏表,从四面八方来到京都投诉,把“广开言路”弄得热闹至极,也把司马光推到了朝野“高山仰止”的境地。战争和内争的日子太长了,黎庶都需要一个能使天下安定的人物,司马光成了这种需要的偶像。
  司马光毕竟是高明的政治家,为防止风暴般的“广开言路”毁及皇权的神圣,也为了松弛一下朝臣们绷得过紧的心弦,他不失时机地控制了这场“风暴”的吹袭。
  六月二十八日,崇政殿举行午朝,群臣毕集,主要内容是廷议一个月来的“广开言路”情况。这个“午朝”,也许含有为司马光“平反”的意思,连十岁的皇帝赵煦也着袍顶冠坐上了御椅。十五年来不曾在延和殿露面的司马光今天露面了,群臣们都想从这位掀起“广开言路”风暴的新任门下侍郎的言谈话语中,探知今后朝政的走向,弄清这场“风暴”将刮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尚书右丞李清臣是支持司马光的,他此时情绪高昂,心情紧张,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左相蔡确、右相韩缜、知枢密院事章惇、中书侍郎张璪等人。这些反对“广开言路”、已被“广开言路”弹劾的宰执大臣一个个面色阴沉,目光凶冷,似乎已咬紧牙根,要从司马光廷议“广开言路”话语中,抓取疏漏和缺失,以便伺机反击。崇政殿里此刻已是一片寂静。
  太皇太后主持了今天的午朝,她首先赞扬了司马光“忠于臣道,十五年甘于寂寞,忠君忠国,老而弥坚”,继而谈了“广开言路”、“下诏求谏”的一般情况,为司马光敲响了上场锣鼓。
  司马光步履艰难地走出群臣之列,在群臣们鸦雀无声的等待中,张开了十五年来默而不谈朝政的嘴巴,神情平和地讲出了他对“变法”十七年功过是非的见解:
  “先帝聪明睿智,励精图治,思用贤辅以致太平,委而任之,言行计从,人莫能间,虽周成王之任周公,齐桓公之任管仲,燕昭王之任乐毅,蜀先帝之任诸葛亮,殆不能及。斯不世出之英主,旷千载而难逢者也。”
  司马光一开口,就确定了神宗皇帝赵顼励精图治的“天纵英明”和高于周成王、齐桓公、燕昭王、蜀主刘备的“英主地位”,也就是空泛地肯定了“变法”的必需,肯定了群臣们先后参与“变法”的这段历史。崇政殿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一些。太皇太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司马光为“广开言路”中那些五花八门的弹劾奏章的处理划出了一条重要的界线,比蔡确高明多了。尚书右丞李清臣和大多数朝臣唧唧喳喳的议论声起,反映了对司马光言论的赞同。蔡确、张璪、韩缜早已被一个月来的“广开言路”风暴吹懵了头,此刻突觉心头一阵宽适,轻轻舒了一口气。章惇却更加拧紧了眉头:老奸巨猾,司马光果然虑事精细啊!一出手就举起了维护神宗皇帝的旗帜,师出有名了。
  司马光话头一转,情绪随着激昂起来,把讨伐的矛头指向了“变法”的倡导者:
  “不幸所委之人,于人情物理多不知晓,不足以仰副圣志,又足已自是,谓古今之人,皆莫己如。不知择祖宗之令典,合天下之嘉谋,以启迪清衷,佐佑鸿业,而多以己意轻改旧章,谓之新法。其人意所欲为,人主不能夺,天下莫能移,与之同者,援引登青云,与其异者,摈斥沉沟壑,专欲遂其狠心,不顾国家大体”
  这分明是不点名地对王安石的声讨,也是不点名地对朝廷一些重臣的抨击。三省六部的重臣们都低下了头,因“变法”而“登青云”者惶惶不安。司马光似乎察觉了这些人的心境,便把抨击的矛头指向制定新法的少数重臣:
  “人之常情,谁不爱富贵而畏刑祸?于是缙绅大夫,望风承流,竞献策划,务为技巧,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生此厉阶,迄今为梗。又有边鄙之臣,行险侥幸,轻动干戈,深入敌境,使兵夫数十万暴骸于旷野。又有生事之臣建议置保甲、户马以资军备,变茶盐、铁冶等法,增家业侵街商税等钱,以供军需,遂使九土之民,失业穷困,如在汤火。此皆群臣躁于进取,误惑先帝,使利归于身,怨归于上”
  崇政殿里鸦雀无声。司马光提高声调,说出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