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宅、资货、用器、家什、骡马、猪豕、牛羊、鸡鸭头上,真是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先例,对北方广大地区正在度着灾荒的黎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也许是因吕惠卿不了解乡村实情,也许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农民,也许他误认为七年‘“变法”的成果已使农民成了殷实富裕之家,可以榨取“油水”了。他的这种倒行逆施,不仅没有给王安石的新法带来活力,反而断送了王安石“变法”的灵魂——富民,由富民而强国。
  “手实法”在推行时,吕惠卿同样“发展”和“丰富”了王安石原有的弊端,由“追呼抑配”而“奖励告发”,造成了“民家尺椽寸土简据无遗,至于鸡豚亦遍抄之”,民心相互猜疑,邻里相互戒备,世风败坏,并累及“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的推行。
  “种瓜得豆”,这是王安石根本没有想到的。
  朝廷纷争又起,各地州府官吏纷纷上书告苦,宰相韩绛借机向吕惠卿发难,皇帝赵顼又皱着眉头徘徊于福宁殿御堂,开始对吕惠卿的为人起疑了。
  此时,从杭州移知密州的苏轼,在“不敢论事久矣”的心态中,也按捺不住对“手实法”的忧虑,把一份《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送至朝廷:
  且民非独病旱蝗也,方田、均税之患,行道
  之人举知之。税之不均也久矣,然而民安其旧,无所
  归怨。今乃用一切之法,成于期月之间,夺甲与乙,其
  不均又甚于昔者,而民之怨始有所归矣今又行手
  实之法,虽其条目委曲不一,然大抵恃告汗耳。昔之
  为天下者,恶告开之乱俗也。故有不干已之法,非盗
  及强奸不得捕告,其后稍稍失前人之意,渐开告汗之
  门。而今之法,揭赏以求人过者,十常八九。夫告汗
  之人,未有凶奸无良者,异时州县所共疾恶,多方去
  之,然后良民乃得而安。今乃以厚赏招而用之,岂吾
  君敦化、相公行道之本意欤?
  苏轼并以“手实法”非朝廷制定,而是出于司农寺,“是擅造律也”,拒绝在密州治下执行“手实法”。
  不甘寂寞的苏轼在州县官吏中带了一个“坏”头,身居千里之外,又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朝廷的一场新的纷争。
  宰相韩绛自度非吕惠卿敌手,便密奏皇帝赵顼,复用王安石以稳定朝廷政局。
  皇帝赵顼去年出王安石知江宁府乃一时之无奈,大乱之时又怀念起王安石的“见识高远”,并亦有赎消去年因“天意赌博”有负于王安石的内疚,便依从了韩绛的奏请,发出了“复王安石同平章事”的诏令。并派出快马飞骑传谕江宁,召王安石立即进京理政。
  吕惠卿闻讯大骇,立即陷入仇恨与愤怒交织的恐惧中。
  吕惠卿看得清楚:皇上对自己信任的动摇,标志着自己一生抱负的破灭。他恨从密州上书呈表弹劾“手实法”的苏轼,更恨唆使皇上做出这个决定的韩绛。最使他痛苦的是,取代他现时权力的人偏偏是王安石。
  他敬重王安石,但他更重视可望可及的首辅地位;他感激王安石培养提携之恩,但他更迷恋权力之威。他相信王安石重返京都必有新的作为,但他嫉忌王安石创建的业绩毕竟不是自己的业绩;他相信王安石执掌权柄后对自己会一如既往,但他知道自己已不甘于再为他人出谋划策了。与其来日水火相煎,莫如今日水火分离。
  吕惠卿膨胀的权力欲强烈地排斥着王安石的卷土重来。逆闭王安石入京之途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他当了六年王安石的助手,熟知王安石主政数年的全部失误,而且握有置王安石于死地的“把柄”。但这毕竟是对付王安石,他不愿把事情做绝,便在王安石的失误中选取了易于引起皇上猜疑的数十事,写成奏表,以图打消皇上对王安石的信任。
  熙宁八年二月六日夜晚,吕惠卿袖着揭露王安石理政失误的“奏表”,以“完善东府理政程序”为由,向福宁殿御堂走去。
  吕惠卿在宦侍引导下走进福宁殿御堂,御堂里空无一人,四角的红莲宫烛亮着,更显得这间殿堂的空旷。他不禁露出惊诧的神情,宦侍见状,低声说:
  “皇上和皇后正在内室弈棋作戏,请大人稍等。”说罢,轻步走向内室。
  空旷沉寂的御堂,使吕惠卿的心更显不安。他摸着袖中的“奏表”,心里浮起难堪的愧疚和苦涩:这是恩将仇报,这是叛师背友啊!本无心伤害介甫,可形势逼人,不得不为,在政坛上,权力就是神明。权力决定着人的高下,有权,人可成神;无权,人可成鬼,这也许就是政争不体的渊薮,吕惠卿也是人啊!
  内室的门响了,皇帝赵顼笑声先于人出:
  “吕卿,你打断了朕一盘必胜的棋”
  吕惠卿中断了沉思,急忙跪地请安。
  皇帝赵顼挽起吕惠卿:
  “卿深夜请见,必有要事,朕怠慢了。你我君臣,先品茶,后议事。”
  皇帝赵顼落坐于软榻,吕惠卿坐在软榻一侧的宫凳上,宦侍捧来香茶。
  吕惠卿望着眼前身着微服、潇洒欢愉的皇上,心中浮起一个奇怪的念头:这是一个好征兆,改变了装束的皇帝,也许会改变“诏王安石进京”的谕旨的。他从袖中取出“奏表”,跪在皇上面前拱手禀奏:
  “臣近日于东府理事堂翻阅近几年来存案文书作借鉴之资,见州府文书奏札积压延误或处置失误者甚多,且均无圣上批谕,执政妄自为之。这些文书奏札,均反映有关社稷大业之事。如戎州札奏五百刁民聚啸山林事,束之高阁,几年被尘;清州札奏清河县吏朋党阴通辽邦事,有阅无批;均州雨涝伤农事,无阅无批;忻州札奏僧道云集余姚县其迹可疑事,批以‘传经布道’四字留压。凡此种种,达数十事,臣览之心惊,思之不安。此或为该职,或为东府理事程序不明所致,臣不敢妄言。若系读职失误,当究查其责;若系理事程序不明,当完善其政。仅呈奏表,并附文书奏札十则,供圣鉴谕示。”
  皇帝赵顼惊诧,从吕惠卿手中接过奏表细览。
  这些州府上呈的文书奏札,大都是熙宁五年的,所有奏礼上,都有王安石潦草难辨的签字,根本没有上呈福宁殿的字样。王安石贪权读职,自作主张,无视朕躬啊!皇帝赵顼的脸色阴沉了。
  吕惠卿凝眸注视着皇帝赵顼,皇上对王安石的不满和猜疑已经产生,希望这种“不满”和“猜疑”能够接着产生自己期盼的结果
  赵顼脸上的阴云,又很快地消散了。赵顼望着吕惠卿一笑,说:
  “朕知卿意,卿之所言,慎勿外语,朕当审而察之。介甫先生会很快返回朝廷的”
  吕惠卿心里凉了,他向皇上叩头谢恩。正欲起身离去,福宁殿宦侍梁惟简急步走进御堂,把一份“急奏”跪呈皇上。
  皇帝赵顼打开一看,神情大变,怒起眉间,霍地站起,连声叫骂“该杀”,随即走向御案,展纸提笔。正欲落墨,忽而又掷笔于案,凝神沉思
  吕惠卿不知发生何事,不敢开口告退打搅了,只好跪在彻案前熬着。
  皇帝赵顼声色严厉地吼了一声:
  “吕惠卿听旨!”
  吕惠卿急忙抬头。
  赵顼把“急奏”扔给吕惠卿:
  “这是一桩谋反案,大宋开国一百多年来少有的一桩谋反案,你速为朕勘治审查!”
  吕惠卿拿起“急奏”一看,“李逢、刘育谋反案”映入眼帘:
  沂州黎民朱唐告发,余姚县主簿李逢,借宗
  教活动进行谋反活动,词连河中府观察推官徐革、医
  官刘育、将作监主簿张靖武、进士郝士宣、右羽林大
  将军赵世居、道人李士宁等
  吕惠卿的目光停落在李士宁这个名字上,心里立即浮起李士宁与王安石的交往,迅速联想到王安石对沂州“奏札”“僧道云集余姚,其迹可疑”的批示:“传经布道”,心中沸动起一股喜悦,亦浮起了道人李士宁奇特的形影
  李士宁,一个神秘奇异之人,白发白须,骨瘦如柴,仙凤仙气,自言修道于峨嵋山,时年三百余岁,精通导气养生之术,能预知人之休咎祸福。于是他成了京都公卿黎庶敬仰的人物,为大宋“糜费奢华”之风中又增添了一笔奇异色彩。他行踪神秘,居无定所,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去无声息,来有声威。居京之日,出入于王公大臣之家,一宝马香车,万人争睹,塞街蔽巷,人们奉之若神,视之若仙。他曾为昔日的仁宗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