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资本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崇祯四年五月,筹备了三个月的叶思文终于开始行动了,沉默了将近半年的山东巡抚衙门,终于发出了山东新政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新政令。

让山东人民大跌眼镜的是,新政要办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建立新军,也不是改革旧制,而是办学,山东巡抚衙门,将会出资一百万两银子,在山东各地开设学府。

山东巡抚衙门下令,山东各个州府,在收到巡抚衙门的拨款之后,立即由政府开设三学,山东巡抚衙门下了死命令,各级地方官员,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完成这项任务,如果逾期未完成者,直接摘帽子。

事关乌纱顶戴,官员们自然很卖力的开始干活,银子到账之后,立即着手开设三学,所谓三学,即乡学、县学、府学。

三个级别的学校,有三个不同的入学方式和教育制度。

乡学实行义务入学、免费读书、基础学习制教育,学制为八年。

所谓义务入学,也就是说,凡是大明适龄儿童(一般为六岁),都有到乡学学习的义务,;所谓免费读书,就是去乡学读书的儿童不用缴纳一分钱给乡学,他们读书产生的费用,由山东巡抚衙门承担;所谓基础学习,也就是在乡学里,学生要学习所有科目的基础教育,乡学的基础教育一共分为九科,即文学、算科、历史、地志、兵志、科学、医学、商学、音律。

县学实行选择入学、免费读书、专业学习制教育,学制为五年。

学生在乡学里读满八年之后,只要通过统一的考试,便进入县学深造,同样是免费学习,不过学习的专业变少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二到五门专业知识进行进修。

府学实行严格选择入学、免费加奖励读书、专研学习制教育,学制为四年。

学生在县学读满五年之后,再次通过统一的严格考试,便可以来到府学,在府学读书,也是不要钱的,不仅不要钱,府学每年还有丰厚的奖学金,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府学学习的东西,就更精了,学生只能选择一到两门学科进行学习和研jin究bang。

若是你在府学读了四年之后,恭喜你,你成功了,山东巡抚衙门将直接授予你举人身份,也就是说,你可以跳过乡试、省试,直接参加会试。

可以预见,山东的读书人将会激增,不要钱,还能当举人的书,不读白不读。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第七十九章、新政第四步,农民

虽然用开办学校,增加基础教育规模这种方法来开民智很有效果,但是也有个缺点,那就是见效慢,所谓十年树人,按照叶思文定下的学制,至少需要十五年时间,第一代学生才能迈向社会,他们迈向社会之后,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成为社会的顶梁柱。

当第一代学生成为社会的顶梁柱之后,开民智的任务,才能算完成,也就是说,用办学来开民智,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说实话,二十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也不能算短,现在叶思文最缺的就是时间,若是等民智完全开化了才实施新政,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叶思文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可以培养当前社会顶梁柱的办法。

叶思文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叫速成教学,一个叫文凭。

大明崇祯四年五月,大明山东巡抚衙门继开办学校的政令发出之后,发出了第二个政令,第二个政令和第一个政令一样,直接发到了最小的行政单位乡。

大明山东巡抚衙门将会拿出一百万两银子,用来给大明的百姓扫盲,政令规定,三学建立之后,立刻成立扫盲班,扫盲班的课程排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夜学,同样,扫盲班也是不需要缴纳学费的。

政令规定,扫盲班的主要学员是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不识字的成年人,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只要你不识字,那好,乖乖的去扫盲班学习吧,不要说没有时间,因为课程都排在晚上,下班之后,你只需要抽一个时辰的时间去学习就行了。

扫盲班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个秀才就能当老师,因为扫盲班里只开设两个科目,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算科,说白了,就是让这些不识字的伙计识字,让这些不会算账的伙计识数。

叶思文的要求真的很简单,他只是希望在大明,不要再出现听报纸的情况,人人识字,人人识数,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保障。

可是要让成年人去读书识字,困难肯定是有的,成年人嘛!整天为生计奔波,想得自然比较多,思想肯定不如小孩子单纯,想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实在是有点困难。

对于这一点,叶思文再次祭出了一个法宝,这个法宝的名称叫文凭。

从三学建立,文凭这个词,便出现了,因为在三学读书,每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就能得到盖有山东巡抚衙门大印的文凭。

扫盲班是没有学年规定的,不管是学了三个月还是学了三年,只要能通过学校的考试,就可以毕业,毕业之后,扫盲班的学生可以得到初级乡学文凭。

可是一纸文凭,有什么作用呢?好看吗?当然不是,叶思文规定,农民得到初级乡学文凭之后,可以减免当年的赋税,并且永久性的减免三成赋税;在工厂里,有初级乡学文凭的工人比白丁的工资要高二成。

所谓有利益,才有动力,为了赋税,为了涨工资,大明的普通老百姓算是豁出去了,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也要拿到文凭。

由于文凭内含的利益太高,假文凭的出现是再所难免,因为无论那个朝代,总有那么喜欢靠钻空子来赚钱的无良商人。

叶思文可是个狠人,要是有人敢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破坏他的开民智大计,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绝对是要把这个人搞死的。

为了防止假文凭泛滥,叶思文在泰山书院招募了五十个有远见的学子,五人一组,成立十个山东教育督查组,通过培训之后,十个教育督查组赶赴山东各地,监督各地办学情况,以及文凭发放情况,若是有官员办学不力,立刻拿下,若是有人敢造假文凭,立刻丢进牢房里。

开民智事情走上正轨之后,叶思文开始思考新政的下一步要进行什么。

很快,叶思文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农民的身上,农业乃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只有搞好农业,安顿好农民,一个国家才能稳定,才有强大的本钱,如果一个国家连吃都成问题,谈什么称霸图强,无异于痴人说梦。

现在大明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真正在耕地的人,真正在承担农业赋税的人,手上反而没有多少土地。

其实大明的地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即社会中大中小地主阶级,其中包括:王公、贵族、勋戚、达官、显宦、地主、豪强、富贾、大贾、寺观僧道等占有的大量肥沃土地的地主,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土地的途径包括:皇室的赏赐、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中小农民为避免赋役投靠势家所奉献的田产、奸人为获赏而投献的他人田产、利用金钱购买的土地等。

第二种是大明特有的军事地主,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卫所屯田也逐渐破坏。诸王、公侯、监军太监、统兵将领、卫所军官和地主豪强竞相侵吞屯田,役使军丁。弘治年间,官僚马文升指出,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

大明的两种地主,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他们还不用交税,大明的赋税,倒是有多半普通的农民提供的,这是一件十分不公平的事情。

万年第一首辅张居正曾深刻的分析过大明的农业问题,他认为国家田额减少的原因是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偏累小民,因此他实行了一条鞭法,稍稍改变了一下大明的土地制度,但是改变得还远远不够。

当叶思文下定决心对山东的土地制度下手的时候,一个和他一样年轻的人找到了他,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远洋商报分报“激扬文墨”的主编黄宗羲。

黄宗羲见到叶思文之后,毫不避讳,直接问道:“侯爷下一步,可是要改革山东的赋税制度?”

叶思文前几个月轰轰烈烈办学的时候,黄宗羲很是关注,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大力支持叶思文的决策,一来二去,叶思文和黄宗羲两人倒是熟稔起来,经常在一起讨论新政的发展方向。

见黄宗羲猜到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叶思文笑了笑,道:“南雷先生果然是人中龙凤,一眼就看出来了我的心思。”

黄宗羲不和叶思文扯皮,直接问道:“侯爷,不知你准备如何改革山东的赋税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