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杀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默则是镇朔堡残存军户的代表。莫日根来袭的时候,他同样有事不在堡内,结果也侥幸的避过了一劫。镇朔堡的军户,几乎都死光了,只有他幸存下来。他的妻子儿女,都全部死在了鞑子的刀下。每次说到鞑子的暴行,他都哽咽的难以自制。

管事会有十一个百户。徐兴夏就按照后世的常委会的方式,规定了管事会的运作。在这十一个百户里面,只要有六个百户赞成某件事,这件事就算是获得了通过。管事会下辖的各项人事任命,也采取这样的形式,少数必须服从多数。

基本上,在镇朔堡,管事会已经成为管辖各项内政的主要机构。在徐兴夏之下,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掌管大局。其他的卫所,采取的都是两个副千户分管的方式,只有在徐兴夏管辖的左屯卫后千户所,各项制度都被大幅度的更改。余力钧这个副千户,其实相当于经历,主要从事文书协调工作。

另外一个副千户的空缺,徐兴夏已经明确的表示,自己不会任命任何的副千户。即使上头强硬的摊派下来,镇朔堡也不会接收。这就意味着,他这个千户,将直接管辖所有的百户,不再需要经过副千户这个级别。同样的,镇朔堡的每个百户,都直接对徐兴夏负责,不再需要考虑副千户的面色。

这样的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最终的权力,都集中到了徐兴夏的手上。没有他徐兴夏的批准,百户们就没有权力去做越轨的事情。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徐兴夏的权力构成威胁。这一点,和当初朱元璋决定废掉丞相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的前提条件,是徐兴夏的处事能力足够强,对手下的人足够放心。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是肯定做不到的。暂时来说,问题不大。

……

十一月月底,徐兴夏在匠作坊蹲点。制造膛线的工艺,已经比较纯熟了。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膛线想要做的十分好,还是不可能的。即使精益求精,日月铳的精度,百米距离上的误差,依然有一尺左右。相对于滑膛枪而言,这样的精度,算相当不错了。但是,相对于后世的枪械来说,这样的精度,简直是惨不忍睹。

日月铳的各项制造工艺,根据实战的应用反馈,逐渐的得到完善。改善了麻布做成的背带,更适合携带。改善了准星和照门,更有利于瞄准。改善了刺刀的形状,变得更加的轻巧。改善了米尼弹的携带方式,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

……

镇朔堡的重建工作,进入了热火朝天的状态。那边,和鞑靼人的谈判,也是相当的激烈。作为徐兴夏委派的全权代表,迟虎和海勒金部落的谈判代表索布德,已经展开了连场的谈判。双方谈判的地点,就在镇远关北面的戈壁滩上。

毫无疑问,鞑靼人的确是想要拖延时间,为发动战争争取更多的时间。但是,在白衣军的压力下,索布德不得不让步。最终,双方确定,在十二月的月底,在镇远关继续交换人质。白衣军释放古格勒,鞑靼人则释放两万三千名的汉人奴隶。

很快就是十二月中旬,又有一批日月铳交付白衣军使用。白衣军的火枪手人数,进一步增加。目前的白衣军,不算零散的雕骑军在内,已经有九个小队,足足六百人。如果算上雕骑军的话,人数超过七百人。炮兵营和战车营的作战能力,也有所提升。

随着双方谈判的进行,镇远关的附近,战争的气氛,已经非常的浓郁。在北面,不断的有鞑子零星的出现。在南面,白衣军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张的有条不紊的进行。无论是徐兴夏,又或者是海勒金,都在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天,徐兴夏赶到镇远关,听取迟虎的报告。斥候队长明昊也在旁边。根据明昊的报告,海勒金部落的鞑子斥候,最近非常的活跃,经常成群结队的出现在镇远关附近,估计,鞑子的大部队,应该很快就南下了。真的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正文 【第280章】最大限度集合所有资源

【第280章】最大限度集合所有资源

(0280)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对于徐兴夏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排那些奴隶们的工作。那些奴隶们回来以后,肯定是要生活的。要生活,就要赚钱。必须给他们安排合理的赚钱的途径。如果没有生活的门路,天知道他们会惹出什么事来。别李自成还没有出现,宁夏镇就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兵乱,那就成笑话了。

徐兴夏安排奴隶们的生存模式,就是干活,到农庄里面干活。你不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不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任何的其他工具,不需要其他任何的资源,只要你有一身的力气,愿意干活就可以了。徐兴夏名下的农庄,可以将所有的劳动力,都全部吸收进去。

十二月的月初,管事会的所有十一个百户,都被徐兴夏召集起来,仔细的研究农庄的运行模式。对于所有的百户而言,农庄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徐兴夏必须详细的讲解,反复的解释,他们才能够基本弄明白。不过,农庄的运行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将基本的几个概念弄清楚了,就基本可以理解了。

所谓的农庄,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千户所,拥有比较独立的运行系统。它拥有自己的劳动力,拥有自己的田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拥有自己独立的核算方式。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它也基本上可以独立的运作。每个农庄的运行,都不会受到其他农庄的影响。

徐兴夏确定的农庄,采取的是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每个农庄的田地,大约是一万亩左右。徐兴夏目前管辖的田地,大约可以编制三百个农庄。这些农庄都是按照天干和数字组成的编号来排序的,称为甲字一号农庄、甲字二号农庄……乙字一号农庄、乙字二号农庄……一直到癸(gui)字三十号农庄。

当时的生产条件,比较原始,大型的机械化农具基本没有出现。每个劳动力耕种的田地数量,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般来说,按照一个人平均耕种十到二十亩地来计算,大约需要六百个劳动力。三百个农庄,需要的劳动力,接近十八万劳动力。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显然,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

其实,宁夏镇这个地方,还是很适合大型的农具使用的。宁夏平原的地形,是如此的平坦,无论多么大型的农具,在这里都可以投放下去。在使用大型农具以后,一个人耕种上百亩,甚至是数百亩的田地,都不在话下。只可惜,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农具。

本来,宋应星在他的著作《天工开物》里面,已经提到了多种的大型农具。这些大型农具,都是有生产的可能的,有部分大型农具还制造出了实物。比如说一次过可以开十六垄土地的排犁,一次过可以耙三丈土地的复合耙,还有一次性可以播种三丈土地的播种机。使用这些大型机械,生产效率比人工耕种高得多。

只可惜,这些农具,需要大量的资金生产,还需要广阔的田地使用。一般的田地,根本无法体现这个大型农具的价值。偏偏当时的生产模式,还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拥有的田地,其实是很少的,大型农具根本没有必要使用,也没有办法投放下去。

当时大地主的数量的确不少,他们拥有的田地,也比较多。如果投放大型农具的话,生产效率肯定是能得到提升的。但是,如果要他们自己投入资金,他们是不愿意的,毕竟,这些大型农具,耗费的资金,的确不少。另外,广大的佃户,也反对这些大型农具投入使用。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大家伙,他们就没有田地耕种了。

不是所有的科学发明,都可以顺利的推广的。宋应星提到的这些农业机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人愿意出钱制造,也没有人愿意使用,这让大型机械农具显得很尴尬。只有在宁夏镇,在徐兴夏管辖的这个地方,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对大型农具,有迫切的希望。如果劳动力充足,估计徐兴夏也不会搞集体农庄。

其实,对于集体农庄运行的细节,里面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徐兴夏也是不清楚的。但是,他相信,在现有的条件下,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的细节的运作模式,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探索前进。换言之,就是在第一个农庄的基础上,摸索经验,总结教训,然后逐步的推广开去。

根据徐兴夏的提议,农庄的最高领导者,称之为执事。执事负责管理整个农庄,是农庄的最高负责人,直接向管事会汇报。执事有三个辅助领导者,称之为副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