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云摇摇头:“那些船主谨慎得很,船坞外人是很难靠近的,不过港口附近有人修整船只,我初时只能远远张望,后来遇见了个老船匠,据他说,他家祖辈就是船匠,他爷爷还曾在清江船厂造过福船,只可惜后来朝廷禁海,他们这些人也就没了着落……”

他谓然叹道:“朝廷明令禁制出海,因此这些船匠多半也只能暗中受雇于大户豪门,可他们既是工匠,又是与海船有关,也是完全谈不上有何身份,自然会被那些大户人家视为牛马,到了年老体衰之后,也只能流落街头了。”

谢宏默然点头。

“我跟那个老船匠学了不少,然后又得他指点,使了银子去船坞演习过一阵子,若不是我爹突然派人拉我来京城,只怕是已经跟他们混熟了,能出海看看也未可知,只可惜……唉。”王云又是长叹一声,显然对学业被打断之事非常遗憾。

“太好了,既然王兄懂得造船,可否与小弟探讨一番?”王云遗憾,谢宏却是大喜过望,他正筹谋开海之事,就有船匠送上了门,这岂不是瞌睡有人送枕头吗?

“你也懂造船?”王云一脸惊疑的反问道。

“略通一二。”谢宏微笑,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作为一个后世的理科生,就算不会造船,总也懂得些相关的原理,还怕震不住一个古代船匠么?嗯,还是个业余选手。

Ps。小鱼也发现了,俺写感情戏也有点业余,既然兄弟们不是特别喜欢,俺也就转向了,把这段剧情快速扫过去,然后继续踩人去~

古人说,祸兮福所依,果然不假,虽然生日那天突然降温,搞得脆弱的小鱼又要感冒了,可却得了《工业霸主》的作者齐橙大大的表扬,以及兄弟们的鼎力支持捧场,多谢了,俺会更加努力地。

正文 第359章 共襄盛举

第359章 共襄盛举

“你是说平衡舵的技术早就有了?那平衡式梯形斜帆,还有水密隔舱呢?啊,你不知道是什么?我画给你看……喏,就是这个,啊?这个也有了?”谢宏满心都是惊异。

“原来这些技术都已经是成法了啊……我还以为是秘而不宣的诀窍呢。”王云一脸怅然。

“王兄,那你是否知道,当年宝船航海的时候用什么定位的?”谢宏又问。

“用司南,还有过洋牵星……”王云还真知道。

“……”谢宏继续惊异。

这两人的探讨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王庸在一旁一句话也插不进去,看着这两个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样子,他心里也是悲喜交集,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喜的是他这次来的目的应该已经达到了,尽管不知道儿子跟谢宏到底在说些什么,可两人谈得很投契是没错的,那么,儿子在谢宏这里谋个前程,应该是问题不大了。

他家不是什么大户,可也是世代耕读传家,在当地颇有些名声,到了他这一辈,更是高中进士,得授了官职,可谓光宗耀祖,可是他这个儿子就完全没法让他省心了。

本来当初送王云去江南游学的时候,他是很担心的,生怕王云流连于江南风月,误了学业不说,甚至还可能连心性都迷失了。

可结合了自身的经历,王庸还是觉得让王云在江南游学好处多多,江南士人多,在朝堂上的势力也大,若能跟其中一些人结下点渊源,对日后的仕途也是大有帮助。

若是他当初也有这么一番经历,那么在仕途上也会多了不少臂助,又何必为了巴结刘瑾去搞什么献宝,落得如今的境地呢?

只不过,他的担心既多余,也不无道理,王云确实没有流连于风月之地,可实际情况却比这更糟,王庸宁愿儿子在江南花天酒地,也不想他去学什么造船

花天酒地好歹还能交几个酒肉朋友,虽然成不得什么臂助,可总也能壮壮声势,至不济也就当是破财消灾了。可王云放着好好的读书人不当,却去学那奇yin技巧之技,说是自甘堕落都是在夸他,这简直就是自残啊

王庸得到消息已经是正德元年了,他当时也是急得五内俱焚,直欲肋生双翼,飞到南直隶,去劝王云回心转意。

可就在这个要命的当口,京城关于谢宏的风声已是喧嚣尘上,甚至波及到了他。他若是消消停停呆在位置上也许还没事,若是丢下衙门跑去南直隶,别说致仕,恐怕连命都未必保得住了,借题发挥可是言官们的长项。

因此,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人去接,强行把王云给带到了宣府。

他们父子二人的脾性也大为不同,王庸自己性格颇为圆融,行事也谈不上有什么魄力,可王云却是个犟脾气,拿定了主意之后,十匹马也拉不回头,父子二人大吵了几场之后,王庸也是不得要领。

正彷徨无计间,他却惊闻京城紧张的局势依然结束,尘埃落定后,谢宏出人意料的占了上风,控制住了京城的局势。

王庸也是一直关注着谢宏的,知道对方也是个懂手艺的读书人,或者说是识字的手艺人,跟王云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而且,谢宏又搞出来了一个技术学校,似乎就是想培养跟他类似的人,于是,王庸便有了让儿子去投靠谢宏的念头。

见两人谈得投契,他自是欣喜,可看到谢宏对奇yin技巧这种小道如此关注,他心中不由隐隐有些忧虑。

朝堂上的形势具体如何,以他的身份自是不知,可却能想象得出来,重臣们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想必以后也会慎重行事。谢宏不过年方弱冠,又花了极大的一部分精力在手艺上,在对方认真起来之后,他怎么可能斗得过那些老狐狸呢?

王知州甚至朝堂上的凶险,更知道士大夫们的手段,那可不是光靠有点小聪明就玩得转的,何况还是谢宏这样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小道上的人呢?

唉,看着兴致正高涨的儿子,他也只能在心里暗叹一声了,没办法,现在事已至此,就算不让儿子投靠谢宏,将来他也别想在士林吃得开,左右迟早都是个败落之局,莫不如现在就堵一把呢。

“谢大人,下官还有一事……”王庸本来是不敢打断谢宏的兴致的,怎奈外面还有人相侯。

这俩人一谈论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眼见着就是两个时辰过去,从午后已经到了傍晚,若是再让外面那人等下去,恐怕会累个好歹的也说不定。谢宏自然是不怕旁人怨恨,可自己要是被那位同乡惦记上了,那可就万万承受不起了。

“嗯,嗯。”谢宏点头答应着,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答应王庸,还是在和王云说话。

谢宏确实挺高兴的,从王云这里他了解到了,自海禁之后,大明的造船技术虽然没得到任何进步,可也没有倒退太多,很多技术还是保留下来了。

那种最大的福船,也就是长四十余丈,宽八丈,足有五、六千料的四桅大船,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如今应该是见不到了,不过一两千料的船却比比皆是。

自宋至明,中国船常用“料”为其大小的单位,这个料是容积单位,一料就是十立方尺,换算成重量的话,大致可以按照一料等于一石,即九十二斤半的比例来估算,这数字不是十分准确,但大体上应该差不多。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那些都是两三千吨排水量的大船,现在江南比较多的都是几百吨的,并不比大航海初期的西方船只差。

此外,后世统计出来的一些重要的技术,更是早就被大明的船匠应用出来了,或者说,其实是在宋代,这些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正如有了螺杆,就意味着镗床即将出现;有了蒸汽机,就代表着即将进入工业时代一样,造船也有着类似的技术指标,有了水密隔舱,可以保障远航的能力;利用八面风的技术,也是帆木船的最高技术之一。

而有了过洋牵星这项天文观察导航技术,就可以用牵星板测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此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更是出海远航的不二法门。

在京城没有找到船匠,而且从工部都水司得知,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已经彻底废弃,谢宏本还以为造船之事须得重头开始呢,却不想今日得到了这样的好消息。

他不但不用重头开始,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大明的航海技术依然没有落后于西方太多,这怎能不让他喜出望外呢?

“王兄,小弟有意在书院的研究院中划分出来一个航海学院,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谢贤弟学究天人,实在让愚兄汗颜不已,在贤弟面前,我哪里又敢卖弄?而且,我也并未学有所成,比起那些资深的船匠实是远远不及的,哪里又当得起贤弟这般推崇?”王云连连摆手不敢应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