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挑灯看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就在自己奋力突围出城之前,金人竟尔一反常态,就在虹县关外,绕着城池挖起了深广的濠沟。
    马战冲决,本便是平整的地势最为适合,金人此举不啻自缚手脚。
    唯一的解释,便是金人已然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想法,准备以长期困守,来拖垮虹县关!
    若任其筑成合围之局,则日后要运粮,更比现下要难上十倍。
    只是金人北来,长途远征,若要沿路运送补给,比之宋军更要难上十倍。
    更何况此时女真远入他人国境,锐气若泄,则势必士气难振。
    借骑兵冲袭之力,速战速决,才是金人所最应采取的战法。
    右路金军的统帅韩常,乃是知兵善战之人,决不应当采用这等战法。
    金人到底在打什么鬼主意?
    他们究竟想干什么?
    难道他们已然知道了城中粮草不济?
    父帅到底是怎么搞的?
    难道真的要眼睁睁地看着虹县关变成第二个睢阳城?
    “驾!”岳云一念及此,又自加催了身下的战马,合着风,卷着雨,飞也似地投向那已在不远处的临安城门。
    不可以!
    决不可以!
    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决不可以容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
    日渐西沉。
    经过重重拣选出来的大宋四千七百二十三名马军骑士,一手牵着马缰,面向舒州城,手持重斧,列成齐整的方阵。
    大宋马军阵中高高擎起的白底腥红旌旗,在长风中激荡飘扬,烈烈作响。
    此时已然走上墙头,站立在赵匡胤身边的刘子方高举右手。
    “刷”地一声响,舒州城下四千余众大宋马军齐齐向傲立城头的皇帝大帅行下礼去,却几乎只发出同一个声响。
    他们触地即起,不待任何人命令,便自翻身上马,勒转马头,徐徐举步,拔阵而去,毫不迟疑地投向那挂着一轮似血残阳的天际。
    右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为国弃身锋刃端,少年性命安可怀?
    他们脚步下一次停留的地方,便将是那只论生死的血肉沙场。
    城下那些被拣选下来的战士,收回了目送着原本战友远去时那恋恋不舍的眼神,却是各自露出黯然之意。
    赵匡胤将这一幕尽收眼底,也不由得心头微叹。
    这些人都是煌煌大宋的大好儿郎,他知道,哪怕在战场流血掉脑袋,这些人也决不会掉一滴眼泪。
    然而此刻他们不得不各自将手中所牵的战马,交付给了城中的军士的时候,眼中却都流露出了如此明显的祈求之意。
    但即管如此,他却绝仍是没有动过一丝一毫将他们召回马军的念头。
    大宋的骑兵数量较之金人少了不知多少倍,是以唯一的致胜之道,便是以强克强,以精锐胜平庸。
    战场不似其他地方,任何一处的薄弱,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失败。
    所以自己所要带出来的这支大宋骑兵,每个人,都必须是足以以一当十的精英中的精英。
    更何况,空出这些战马,原本就是自己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
    在沙场之上,永远容不得任何一分心软。
    不管对敌人,还是对自己。
    他转过身,看着正翻身下拜,正向自己辞行的刘子方淡淡一笑:“子方,你心中想必是在骂朕胡乱裁减马军,空置战马,画蛇添足了?”
    刘子方周身一震,抬起头来,正触及赵匡胤那澄澈清明的眼神,却是将原本想说出口的话都吞了下去,居然默认了赵匡胤的置疑。
    赵匡胤脸上泛起了一丝笑意,轻轻说道:“那些战马,可是用来逃命的。”
    刘子方一愕,脱口说道:“怎么可能?女真人虽号称三十万众,但……”
    “不”,赵匡胤缓缓摇头:“女真人此来侵宋,所发兵马不是三十万,而是六十万骑。”
    “你们都不要忘记,虹县关口,还有女真人的三十万骑兵!”
    …………
    临安城的清晨,仍是如此地喧闹而宁谧。
    虽然街上的行人们都打着伞,但斜风吹雨,却总是打湿了行人的衣襟。
    包大仁走进岳飞的帅府,有点烦闷地甩了甩溅落在身上的雨水。
    数日不眠不休,饶是他一直精力充沛,也不由得露出疲倦的神色。
    在临安城内开始试行他提出的“经营获利捐”与“丁口收益捐”,只不过是短短一周的功夫,他却已有近四个晚上没合过眼了。
    然而一直到现在为止,礼部、户部乃至临安府的各路官员,包括那些原本一直帮着他一起拟定条陈的官员,突然之间都畏他如蛇蝎,莫说再没有一个人肯出来帮他推行这两项捐赋,甚至连他登门拜访,他们也都自推三阻四,托辞回避,无论他再如何好说歹说,也不肯见他一面。
    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前些日子在谏院里那一番言辞激烈的长篇大论,直指这两项捐赋之施行必将动摇国本,祸乱大宋。其行文旁征博引,言语铿锵,不到半天功夫便传遍临安,走在街头时时可见有人自发将此文传抄各处,如此一来,朝野各方,无不尽知台谏清流及他们所代表的天下读书人对于此事的态度。
    而这篇妙文,连同几名朝官的应对文章,更在临安城的寻常百姓间掀起了一阵风潮,无论是茶肆、酒楼、赌场,甚至只是走在街上,都随时可以听见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
    连带刊载这篇文章的邸报,这些天都自洛阳纸贵,甚至一纸难求。
    他们之中或许没有人真正清楚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委,或许他们之中并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两个捐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回事,然而这都不防碍他们对于勾龙如渊为那篇情辞并茂的妙文的欣赏,而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也都绝不缺乏传播这件事情的兴趣与时间。
    临安城城的百姓,对于任何新出现的东西,从来不会缺少关注的兴趣。
    更何况背后还有秦桧一党推波助澜。
    有宋一代,偃武修文,除军队系统之外,各部大小官员均是循科举之路仕进,自太祖开国至今,唯有狄青曾以武人知枢密,得入宰执之列,但却旋即被司马光为首的文官群体弹劾,外放州县,郁郁而终。
    此次当今的天子官家,为削统兵大将之权,采取明升暗降之法,同时授予岳飞等四员大将知枢密院的头衔,本来便已经是大大地破例了。而此时天子官家御驾亲征之时,居然又以岳飞为临安留守,位在秦桧之上,更是令朝中所有以科举出身的官员,或多或少,无不心存芥蒂。
    此时更有学界大宗勾龙如渊领头,当朝宰相秦桧认可,那些朝中官员当然无不纷纷争相表态,对这两项捐赋口诛笔伐,又怎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出来帮助他推行什么捐赋。
    各部院官员的影响所及,他包大仁哪怕连临安府所属的一名小小差役都处使唤不动,真真正正成了孤家寡人,所谓捐赋,自然也便无从收起。
    他原本还想找已经隐然是禁卫统领的展昭帮忙,但展昭自天子官家离京之后,便常常终日不见人影,连他这个可出入宫禁的起居舍人,也只见过他一次,而那居然是在飘香坊。
    平日里这厮虽然也喜欢上飘香坊堵上几把,但终究只是偶尔,怎料到天子官家一离京,便如此变本加厉,连自己这老友也自不多理睬,弄得他也只好拂袖而去。
    所以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来找岳飞。
    开弓没有回头箭。
    势于至此,如果半途而废,岳飞这临安留守势必再无半分威信可言。
    如此一来,不但其所发的包括军粮转运之类的诸般手令更难收效,甚至天子官家让其坐镇临安,以牵制秦桧的效果,恐怕也要打上一个折扣。
    是以此时这两项几乎已是势在必行,再无退路。
    然则他现在最缺的是人手!
    现下临安城内,能拉来充当征收捐赋人手的,便只有原本曾在岳飞、韩世忠等诸帅手下为将,而今却在京师任职的军队系统的各路官员。
    天子官家昔日在召回诸帅时,出于削弱他们对军队影响力的观念,曾将不少军队中的将领调入京师军中各部,放任闲差,此时若是岳飞出面召集这些人及其属员,自也能接管临安城的政务,运转自己早于拟定的这多征两项捐赋的计划。
    只是他却不明白,他明明已经反复向岳飞阐明利害,为什么岳飞却还是迟迟不肯答应他的这个请求。
    “咳……咳……咳……”包大仁望着身前沉吟不语的岳飞,不由得干咳了数声,小眼睛中泛起了期待的光芒。
    岳飞负手,望着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