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挑灯看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在这位巴先生看来,经高家两代经营之下,大理一国朝政庶务都已然尽入高氏一门之手,当今大理的段家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罢了,现下大理国境之中,哪怕庶民百姓,也都自称呼善阐侯为“高国主”,知晓这位善阐侯才是真正大理一国,真正当家作主之人。
    大理自立国之初,便有六大世家并称,但随着这么多年的动荡,六大世家之中多半已是门户凋零,真正还能左右大理国势大局的,也就只余下现在的段、高两门,而段氏一族自前朝杨义贞之乱后,也遭受了极大的打击,这些年来,在高氏压制之下,已然殊乏还手之力,随着时日推移,段氏一族影响只能是渐渐势微,假以时日,只怕名正言顺地以高氏代段氏,也不会引起任何的波澜。
    然而善阐侯会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跑来招惹宋国,实在是让这位巴先生很有些莫名惊诧的感觉。
    这些天来他跟随着善阐侯,也自然已经知晓了善阐侯会突然有这样的决定与举动,是来自于大宋国相秦桧的那一封密信。
    巴先生直到现在,都还自是想不明白,且不说秦桧是儒家弟子,圣人门徒,单凭秦桧独禀大宋国政垂十余载,便可知道秦桧绝不是个易与之辈,这样的一个人物,又怎么会将他与大宋天子官家之争,寄托在一个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之上?!而这大宋国内的政治斗争,又怎么会牵扯到西南边陲的大理国善阐侯的身上?!而这位善阐侯,又怎么会在见到这封书函之后,就这么放下一切,急匆匆地赶往大宋临安?!
    且不论秦桧所谓的那个理由,是何等虚无怪诞之说,就算是他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就算以秦桧在大宋朝堂之上所积蓄的实力,也确实是足以与大宋皇朝的那位天子官家放手一拼,就算这位秦桧在那封书函之中,甚至许下了事成之后,要割潼川府路与成都府路这千里之地予大理的重贿许愿,这位巴先生也还是怎么也看不出善阐侯有任何值得圈入到这场大宋朝堂之中的政争的理由。
    只不过现下听着这位善阐侯似乎很有些意欲一吐心声的意思,这位巴先生跟随善阐侯这么些年来,却也殊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心下自也现在打断这位善阐侯的话而加以劝谏,实在不是时候,是以坐了下来,也不再佯狂作态,只是静静地听着这位善阐侯说话。
    “我父亲当年就如我现在这般,终日里忙于朝政事务,几乎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他老人家一次面”,高升泰闭上了眼睛,缓缓地说道:“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面,在那么大的家里头,每天所能见到的,除了些唯唯诺诺的丫环与家奴之外,就只有父亲的那些姬妾们的冷脸了!”
    “按道理上讲,我算是家中的长子,但等到我开始懂事的时候,我才发现,就这么些年来,父亲都已经给我添下了十几个弟弟妹妹了”,高升泰苦苦一笑,说道:“是以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我也就基本不愿意再呆在那个侯府里面,而宁愿一天到头往外跑,哪怕我并不知道要去哪里,但也还总是觉得在外头漫无目的地闲逛,也比回到那个没有生气的地方要好!”
    巴先生为之哑然,轻轻一叹。
    他虽然不知道高升泰为什么会突然之间生出这种与今日他们商谈的主旨,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感慨,然则听着高升泰这么淡淡说来,却是可以想见他当日里心中的那份彷徨与凄苦。
    那位高升泰的父亲,老一代的善阐侯,自在平灭杨义贞之乱中出了大力气之后,便自借机窃取国柄,专擅威福,在大理国中,还真是没有留下多少的好名气。
    而且当日里高家虽说借着杨义贞之乱对于大理传统的几大世家势力造成严重打击的权力空档,占据了大理朝堂,但那几个传统的世家大族,尤其是身为大理国君的段氏一族,无论是朝野之间,还仍然拥有着庞大的影响力,当日那位高氏家主,看上去虽说是威风八面,然则要保持住高氏一族在大理国中的地位,要压制住大理国中的各种势力,尤其是要凌驾于那个还牢牢占据着国君名位的段氏一族之上,自然都要耗费着无数的心力,那位老一代的善阐侯,在平灭杨义贞之乱后,几乎把后半辈子的精神全花在了争权夺势上面,就这样都还自是到得最后,力有未及,始终不能以高氏代段氏而自立为君,对于高升泰这个生母早逝的长子疏于爱护,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大理国僻处天南,虽然这么多年来,上层人士之中,也渐渐开始为儒风浸染,然而毕竟还是多少保持了一些西南蛮族的风气习俗,对于家里的女人,虽说有所谓的各自名份,但相互之间的分际,却是绝对不可能如中原宋国那般泾渭分明,所谓的妻妾之别,在许多时候只不过是个方便的称呼罢了,这些女人在自己家中的地位如何,都是千人千面,各自不同,有厉害的女人,挂个妾室的名义,而撑持着整个家族的门户,成为实际上一家之长的情况,在这西南边蛮的民风之中,也不算是太过希奇的事情,是以如同高升泰的生母那般在他幼年之时就溘然长逝的情况,如若她生前与高升泰的父亲,那位老一代的善阐侯之间,并不是情谊特殊的话,恐怕她那正妻的地位,也实在不能给高升泰带来多少的好处。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朱丹臣、禇万里、古笃诚、傅思归他们,但跟我最兴趣相投,交情最深的”,高升泰似乎忆起了那阵年少轻狂的时侯,嘴角浮起了一丝的笑意,旋即化作一声长叹:“却是段正淳,就是那位我们大理的故文安帝,中宗陛下!”
    巴先生蓦地一惊,在大理国中,几乎无人不知大理一国朝堂之上,高段两家可谓是君非君、臣非臣,虽然表面上还是一派顶礼如仪,和睦共处的景象,但事实上只怕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这种主弱臣强,权臣当朝的局面,势必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大理国中之所以能出现这十余年来段皇帝与“高国主”并立的特殊局面,无非是因为高氏一门虽说掌握着相对于段家而言,处于绝对优势的实力,但却仍然没有把握将段氏一门连根拔起罢了。
    当日里那位高升泰的父亲,老一代的善阐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就一直想以高代段,过一把皇帝的瘾头,但却终究碍于局面,还是没有妄动,以至临终时尤自引以为生平之憾,由此也可见朝堂之上的段氏与高氏之争,在私底下已经激烈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虽说在那位老一代善阐侯执政的时候,巴先生还沉沦下僚,无缘得见,但自他跟随了高升泰之后,这十余年来,却也曾亲见过这位高升泰君侯与大理文安帝之间的争斗,其间的残酷惨烈,着实可谓不足以为外人道,如若不是今日里高升泰亲口说出来,巴先生还实在想不到这位高君侯与那位文安帝段正淳之间,居然似乎还有过一段不浅的交情。
    “非但如此,我能够继承高氏一族的家主之位,也跟他、跟他们有着莫大的关系”,高升泰却似是没有看到那位巴先生吃惊的模样,接着淡淡地说道:“不算那些少年夭折、未及长成的,我父亲统共有二十七个儿子,可以说,如若没有我们那位文安帝陛下,如若没有朱、古他们几大家臣的帮忙,我或许根本不可能成为这个善阐侯!”
    巴先生听高升泰说到这一节,回想起这十余年来的所见所想,心里总算隐隐有了些明悟。
    高升泰虽然说起来,算得上是高氏一族家主的嫡长子,然而事实上自唐末五季以来,哪怕是自认得天下正统的中原王朝,也还是没有能够真正地将嫡长子继承制作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制度固定下来,只看大宋开国太祖太宗之间,都还有斧声烛影这种千古之迷,便可见一斑,更何况在大理这个僻处西南的王国里面,边蛮习俗还一直保持着很大影响力的国度,在这种家族权力的继承上面,更多地是奉行强者为先的原始丛林法则,高升泰所谓嫡长子的身份,在他当年的争取继承善阐侯之位的斗争之中,能起到的作用,还真是非常地有限。
    毕竟在大理国中,治理政务上还不如中原之宋室这般以科考取士,采取官爵分离,差遣实任不可能由继承而得的制度,反倒是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摆脱原先那些地方土司势力的纠葛,基本上都是由一些传统的家族或部族划地而治,只要没有被吞并,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就如同国中之国一般,父死子续,兄终弟及,哪怕是大理国君,都自无权过多地加以干涉。
    这样的政治结构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