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71神圣冲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曾经的官绅家族的家长李濂文对自己家成了一家成功的商人,虽然略感欣慰,但还是感到不满,商人再成功算个屁,不过算头肥羊而已。当了官那就是灭门县令,你再有钱,官恼了,你家破人亡了,结果你还得乖乖的送银子给他们,人家这才叫成功、这才叫体面、这才叫光宗耀祖。

他自己早就考虑过让子孙准备大宋科举的事,但一来家族刚回来事务纷杂,二来,他自己面子也挂不住,谁还比他表现得更反感西洋玩意的?不过老大这小子聪明,第一个开始让他孙子准备大宋洋式科举,这就叫高瞻远瞩!有什么能比家族里出了个当地官员更让人自豪和感到安全的呢?

而且他对老大瞒着全家包括他在内其他人的处事手段非常满意,而且也符合孔圣人的教导:第一、忠:身在大宋国土之上,拿了大宋的国籍,自然要为圣君分忧,就要去为圣君做官,这和当年满人圣君入主中原,赶紧削发留辫子上劝进表是一个道理,这是君君。

第二、孝:一来子孙若加官进爵的话,列祖列宗脸上有光,他这个家长脸上有光,这就是孝顺;二来,还瞒着他做这些事,那就是担心他的面子,毕竟自己在人前人后总是要维护一下儒教体面,说了很多有点大的话,自己重孙子去教会学校的事情要是和自己商量,难免会伤了自己面子,让自己有出尔反尔卖主求荣的嫌疑。所以瞒着自己,自己借口不知道也就就坡下驴的过去了,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和面子,这就是父父的孝。

第三、悌:不仅瞒了自己,还瞒了其他弟兄子侄,这就是怕他们被洋教带坏了,故意只让自己孙子去,而不告诉他们,让他们安心的学习儒教圣人之言,这不是兄弟友爱的孝悌吗?

第四、智:当年给洋教捐款是为了自保,虽然洋教还算仗义,遇到有人造谣自己家,立刻出面帮忙,但终是感觉自己是交了保护费,这是肉疼啊!没想到老大把这坏事变成好事,主动利用和洋教的关系,把自己孙子送了学校进去,这既是恭维了洋教、让自己更加安全,又算是没浪费银子,银子花出去总得有回报啊!什么施舍的时候右手不要让左手知道自己所为?花钱不买好,我家是冤大头吗?这就是智!

第五、耻:正所谓“耻可以全人”,加入洋教教会虽然可能更容易做官,可以为家族添光,算是忠孝,但毕竟是卖祖求荣、毫无廉耻了。因此老大没有在本地入学,跑了很远去京城上学,这样因为羞耻反而保全了家族在韶关的体面,免去了名声受污。

总而言之,老大的行为已经达到了:好学近乎知(一定要当官),力行近乎仁(拉关系走后门瞒老爹),知耻近乎勇(把这事做得远远的,谁也管不了阻止不了)。这真是儒家为人处事的典范啊!标准的“知行合一”,当然不是“言行合一”,因为老大的漂亮手段,李濂文觉的自己轻轻松松躲过了“言行不一”的名声受损危险,不由感慨还是孔圣人聪明啊:想干什么偷偷去做就行了,嘴皮上还是什么好听就说什么,两者不搭界!

想到得意处,李濂文不仅摇头晃脑的念了起来:“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看来,我们家很快就要出可以治天下国家的不世之才了,”李濂文放下书卷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道:“都说宋圣君乃是赵太祖匡胤再世,虽是一根齐眉哨棒打下江山,但终究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圣君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圣君早日杯酒释兵权,赶走洋人,恢复祖宗体制,治理国家离开了孔孟之道怎么能行?”

于是乎,老先生李濂文故意装聋作哑,虽然几个儿子看来得到风声,时不时的在他面前煽风点火、暗示影射,但李濂文铁了心的就装糊涂,不管你们小绊子下的如何巧妙,双关语如何精彩,老夫就一口咬定重孙子在海京养病了!后来貌似他们撕破脸了,天天给他写告密信。

李濂文嫌烦:“你们这群不忠、不孝、不悌、不智、毫无廉耻的混蛋!老夫想做个知行合一、忠孝仁义的大儒,你们还来给你爹我添乱!索性给自己换了个西洋厅门,那东西严丝合缝,别说告密信了,一根头发丝你们也别想再塞进来了。

果然消停了几天,但几个小儿子们不仅不写信举报大哥了,就连平日里来看望老爷子都不来了,全天一亮就呼啦啦的出去,天黑才回来,都天天不在家,彷佛一夜之间,这个巨大的宅院就剩老爷子自己一个男丁了。很快老爷子就知道他们忙什么了。他自己办的《翰文书院》前面三排的桌椅全空了,都是他自己子孙坐得好位置,在后面几十个小孩坐得满满的情况下,格外扎眼。

他这个儒家私塾性质的学堂办得还是很成功的,因为他掏钱请塾师,来上学的孩子不要钱。这是他家回到大宋后一直都缩在洞窟里,结果被《韶关新报》这种流氓钻进去揪着尾巴打,只好跳了出来,没想到跳出来之后,阳光灿烂,感觉还挺好,老爷子得意之余,趁着东风,又点了一把火:为了乡亲们,办学!

这要是在满清,肯定是大善人,穷人家孩子是请不起私塾老师的,往往是村里几个乡绅联合请一个老师,教授自己子弟学生,以前的异端废帝洪秀全原来就是做雇佣老师的。但这种联合请老师的情况,往往是在乡下,因为都是一个姓氏、在同一个祖宗祠堂祭拜的宗族;所以可以联合掏钱。在城市里,就没有乡下一家亲的情况了,那么多人谁认识谁呢?

在海宋开国之后,商人得势,百姓流动率连年提高,以前城里来个外地人开店,大家都议论半天,现在韶关人也到外边,外边人也来韶关,这样的情况下,想联合办学,尤其是办儒家私塾是非常难的,儒家学者自己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都去当账房先生和办小报了。所以在李濂文开办书院免费教导韶关子弟之后,来入学的孩子还是人挺多的。

毕竟不是人人都像李家这种家大业大的家族一样,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当官,他们既使有这个动机,也没有实现这个动机的实力:谁能眼睛不眨的给教会捐赠千块大洋?谁能雇佣退役兵教授孩子军事技能?谁能轻轻松松的让孩子去外地读书?这种上层人既有情报,也有财力,他们的孩子根本就不和其他人在同一起跑线上。

来私塾的小孩家里大部分都不富裕,不可能想到参加大宋科举、不可能胆敢幻想去海外做海游士。大部分人的家长即便是在满清时期,若周围没有免费的学堂,他们也会让孩子失学。而且他们家长也往往不是基督徒,别看他们贫穷文盲无知,但心里也看不起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想的和李濂文一个样:欺师灭祖………这就是所谓的不论是在满清还是在宋国的老实人那批人,我能活命能娶妻生子就行了,你们怎么搞是你们的事,我不会和你们瞎掺和,我继续过我以前的生活。因此虽然教会学校也不收费,他们不是信徒,也不会妄图把子弟送入教会学校,甚至于不知道教会学校是干嘛的。

“安心学好皮蛋瘦肉粥的做法,学门手艺,以后就饿不到你了。”“小子,别偷懒,学好木匠活,你以后就靠这个吃饭的懂不懂?”“小兔崽子,怎么又在柜台上瞌睡?客人来了你也不招呼!你这个败家玩意!”……

这些老派满清人夹在回不去的过去和不懂也不理解的现状之间,却安之若素,以前元代宋、明代元、清代明,他们祖先都是这样闷头活着活过来的,现在在宋国,也是一样。只是李濂文的学堂不收费,他们听说了之后,很多人也把子弟送来了。起码能捡个便宜,认识点字,艺多不压身嘛。

当然里面也有很多奸诈之辈,因为所在行业和工作的关系,比如小商行的账房、小商人、给富人做仆役的,见多识广,他们并不想把子孙变成没有八股文科举的宋国儒生,他们不过是想让孩子识字,反正都五六岁年纪小,等学会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识字的启蒙读物,就赶紧去那学堂出来,再学点数学、洋文,什么工商类学堂考不上呢?一个响当当的中西贯通的小学文化的才子就出来了!这要是自己请老师教授,不得掏钱吗?李濂文这里可是免费的!

所以很快,在韶关的民办西学学堂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家长:“老李啊,我儿子已经在李濂文那里学了不少字,所以你这里的语文课他不用上了,就上你家的洋数码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